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榆林经济从一季度以来面临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稳增长决策部署,持续强化经济运行预警分析,抓重点难点问题破解,充分释放优质产能,有力推进经济增长,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呈现“低开回稳,逐季攀升”态势。
一、全市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2.04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较上半年提升2.8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提升5.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95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较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2.01%,拉动GDP增长0.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970.78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较上半年提升4.6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48.13%,拉动GDP增长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980.31亿元,同比增长7.6%,增速较上半年提升0.2个百分点,对GDP贡献率49.86%,拉动GDP增长2.9个百分点。
(一)看三次产业,一稳二快三增长
1.农牧业生产稳定,粮食生产丰收在望
全市不断扩大特色产业规模,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集体经济愈加活跃。马铃薯、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基本稳定;蔬菜瓜果量价齐升,苹果、红枣喜获丰收;畜禽存、出栏量稳中略降,猪肉价格涨幅明显,牛羊肉价格温和上涨,畜禽养殖效益提升。全市前三季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5.70亿元,同比增长4.0%,增速较上半年回落1.2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96.32亿元,增长3.6%,回落0.4个百分点。蔬菜及食用菌实现产量90万吨,增长6.6%,瓜果类产量24万吨,增长12.5%。家禽、牛存栏分别增长3.2%、2.4%,生猪、羊存栏分别下降3.2%、1.5%;家禽出栏增长2.8%,生猪、牛、羊出栏分别下降1.8%、1.0%和2.8%。
2.工业经济加快,能源产业引领经济增长
受煤炭产量影响,一季度工业经济一度下行。随着二三季度能源行业优质产能逐步释放,引领工业经济上行,能源产业对榆林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再次凸显。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64.37亿元,同比增长6.8%,较上半年加快3.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4.5%,较上半年加快5.0个百分点。
从企业主要活动类别看,能源工业完成产值2788.97亿元,同比增长9.1%,较上半年加快4.7个百分点,增加值同比增长5.0%,较上半年加快6.1个百分点;非能源工业完成产值675.10亿元,同比下降1.8%,降幅较上半年扩大0.9个百分点,增加值同比增长1.1%,较上半年回落2.2个百分点。
从支柱行业看,五大支柱行业产值“四升一降”,煤炭开采洗选业完成产值1603.23亿元,同比增长6.9%,较上半年加快4.4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开采业393.18亿元,同比增长6.8%,较上半年回落3.1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加工业476.79亿元,同比增长13.6%,较上半年回落1.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315.77亿元,同比增长16.9%,较上半年加快16.0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44.23亿元,同比下降4.1%,较上半年回落20.8个百分点。
35类主要工业品中,20类产品产量保持正增长。主要能源产品中,原煤累计产量同比下降2.8%,降幅较上半年收窄8.7个百分点;洗煤同比增长8.2%,较上半年加快3.4个百分点;焦炭同比增长20.1%,较上半年加快2.2个百分点;天然原油同比增长1.6%,较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天然气同比增长5.7%,较上半年回落1.8个百分点;原油加工量同比下降7.4%,较上半年回落17.5个百分点。主要非能源产品中,精甲醇同比增长3.9%,较上半年回落3.2个百分点;铁合金同比增长28.3%,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聚乙烯同比增长5.8%,较上半年回落2.1个百分点;聚丙烯同比增长3.9%,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聚氯乙烯同比增长6.9%,较上半年回落1.2个百分点;金属镁同比增长18.0%,较上半年加快4.5个百分点。
3.服务业增速提升,成为经济增长潜力股
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980.31亿元,同比增长7.6%,较上半年提升0.2个百分点。在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年同期有所回落,但依然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高出4.1和2.9个百分点,已逐渐成长为榆林经济增长的第二引擎。
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3.35亿元,同比增长7.8%,较上半年提升4.7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5.64亿元,同比增长10.5%,较上半年提升6.3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23.84亿元,下降1.3%,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8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9.66亿元,增长8.8%,较上半年提升3.4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6.39亿元,增长8.1%,较上半年回落4.6个百分点。
(二)看三种需求,有升有落有扩大
1.固投稳中有升
今年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高开低走、稳中趋缓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5%,增速位居全省第一,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升3.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4.2%,较上半年提升11.6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8.8%,提升2.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19.3%,回落25.3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长14.5%,回落36.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民间投资三大重点领域投资增速在全省排名均位居第三。
2.消费增速回落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96.21亿元,增长7.3%,较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61.33亿元,同比增长1.7%,增速较上半年回落5.3个百分点。从商品类别看,汽车类零售额48.43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较上半年回落8.3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42.05亿元,同比下降0.7%,较上半年回落11.2个百分点;煤炭及制品类5.89亿元,同比下降48.3%,降幅较上半年收窄0.9个百分点。
3.外贸出口扩大
前三季度全市进出口总值53893万元,同比增长2.9%,增速同比提升54.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7734万元,增长9.5%,提升34.0个百分点;进口6161万元,同比下降29.8%,降幅收窄52.5个百分点。
(三)看三大收入,质量效益有改善
1.财政总收入减少,支出增加
前三季度全市财政总收入715.65亿元,同比下降5.7%,降幅较上半年扩大3.1个百分点;全市地方财政收入308.48亿元,增长0.7%,较上半年回落3.2个百分点;财政支出528.55亿元,增长11.9%,提升5.5个百分点。
2.企业效益有所改善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133.2亿元,同比下降1.3%,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3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前三季度,全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7858元,同比增长9.2%。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49元,增长8.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21元,增长9.7%。
(四)看三项其他指标,经济平稳后劲足
1.存贷款余额增加
截止9月底,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167.11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较上半年回落2.0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95.41亿元,增长4.7%,提升0.9个百分点。
2.用电量小幅增长
前三季度全社会累计用电量239.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增速较上半年提升0.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累计用电量195.22亿度,增长1.3%,提升0.6个百分点。
3.物价指数小幅提升
全市居民八大类消费指数“七升一降”,消费总指数增长2.0%。在猪肉价格的拉动下,食品烟酒类上涨3.9%;衣着类上涨1.6%,居住类上涨2.6%、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5%,医疗保健类上涨1.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0.9%;交通和运输类下降0.8%。
二、当前经济运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榆林作为能源大市,能源工业直接影响到榆林经济的平稳运行;作为经济总量全省第二的地区,榆林的经济运行形势在全省经济稳增长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从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全市经济下行压力仍未根本性缓解,经济增长仍然面临几个方面困难和问题,需要足够重视。
一是全市煤炭企业在今年前期压制的产能得到释放后,近几个月以来月度产量已经接近历史新高,进一步增产的可能性较小,能源经济的增长空间受到限制。二是项目的储备和推进不足,5000万元以上投资增速环比下降,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率有所下降。三是服务业基础仍较薄弱,易受工业经济波动的影响,新经济的培育壮大还需时日,支撑力度有限。
三、目前采取的主要举措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存在问题,市委、市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在全力抓好煤炭生产的同时,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三季度,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多部门联合开展了统计专项工作“三大行动”,从应统尽统、舆论宣传、制度建立三方面形成合力,有力地促进了榆林经济稳增长,为后期榆林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加大“破难查漏”工作力度。通过广泛调研,破解难题,查漏补缺。截止三季度,全市初步筛选出半年度计划入统的“四上企业”626户,年底可入统391户(含培育型企业),这些企业年底入统后,将对2020年的经济指标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
二是通过“五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排行榜新闻发布会创造良好的企业入统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8月份,市委、市政府四大班子的主要领导、19个“统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12个县区和360名“五上”企业负责人参与了榆林市2018年度“五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排行榜发布会,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发布会结束后,部分县(市、区)相继召开了县一级“五上”企业新闻发布会,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五上”企业入统的办法,有力地提高了企业入统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是建立统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七个统计专班”,形成多部门统计工作合力。联席会议组长、副组长由市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统计专班由发改委、工信局、住建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等职能部门牵头。联席会议和统计专班的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负责对应企业、行业的协调、监督和入统工作。统计专班的成立,分领域明确了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明确了各自主抓工作的方向,有效整合了部门力量,在全市形成了多部门齐抓共管的统计工作合力。
四、对下一步工作的措施建议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全市目前采取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为保证全市经济稳增长,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充分释放产能,拓展工业增量。按照“稳煤、增电、扩油气”的工作部署,全力拓展工业增量。一是确保煤炭生产平稳。在安全生产、环保的前提下,确保在工在产煤炭企业继续保持平稳运转;二是提高发电利用小时数,促进各大电厂生产,增加外运电量;三是促进油气生产,加快已审批、开工的油气井建设,确保原油、天然气和原油加工产能的增加;四是破解油、气、电企业的审批、建设、生产等领域瓶颈,确保产能释放、产量增长。
(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服务业增长。加大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新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快促进住宿餐饮业“个转企”,培育成长型企业“小升规”,打造特色文化餐饮区,带动特色餐饮和夜间餐饮业的发展,将条件成熟的企业,跟踪培育及时入统;进一步细分服务行业,积极培育成长型服务业企业;出台税费返还或其他补贴等相关政策,鼓励大型企业在榆注册零售实体和推行集中收银管理模式,将未入统的大型市场、商场进行集中摸排,对已达标的法人企业或大个体户进行跟踪培育,及时入统;在增值税税负政策内,充分研究,增强灵活度,激发市场活力,鼓励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
(三)加大项目储备,推动项目建设。一是持续推进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做好投资项目储备。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开复工步伐,确保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三是加强部门调度,完善相关审批手续,形成各部门通力配合抓投资的合力,确保项目及时入库入统。
(四)持续“破难查漏”,促进应统尽统。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榆林市“破难查漏”工作实施意见》,充分利用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七个统计专班”,加强信息互通共享,狠抓“破难查漏”工作。二是加大调研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对达到规模但没有入统的企业和项目,排查摸底,形成问题清单,明确入统时限,确定专人跟进,及时完善手续,确保申报入统。三是对小升规企业加大政策扶持、资金奖补和金融支持,鼓励达标企业转为规上企业入库统计。
(五)提高服务意识,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一企一策,从阻碍优质产能释放的各个环节着手,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用水、用电、用地等实际困难;强化对重点企业的监测协调服务,解决好企业存在的股权纠纷、证照到期、环保验收、村民阻工等问题,助力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大力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简化审批手续,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服务好企业生产运营,为工业企业优质产能释放创造宽松、良好营商环境。
2019年已过去四分之三,全市的经济运行在前三季度经历了不寻常的波动与起伏,在困难和压力前,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迎难而上,群策群力做好稳增长工作。临近年底,距离全年经济指标任务的完成还有一定差距,稳增长工作还要常抓不懈。“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继续在中省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全力保证全年任务目标的实现,众志成城再攀升,为榆林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为充分体现榆林“两个更大”的责任担当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