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榆林:多措并举注入全新动能 精准施策激发创新活力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榆林:多措并举注入全新动能 精准施策激发创新活力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10-22 18:47
字号:
打印

——2018年企业创新调查结果研究

 

  “创新”这个词汇在当下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出现频次非常高,社会的各个角落随时随地都在迸发着“创新”的火花,创新活动已经深入到了全社会的各行各业,比如正在创业中的年轻一代,创新将是他们迈向成功的金钥匙,再如生产国之重器的大型企业,创新将是企业、国家永立世界潮头的必由选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更是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论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本文基于2018年榆林市企业创新调查(涉及全市所有规上工业企业、一级以上资质建筑业企业和部分规上服务业企业)资料,通过对全市企业创新现状、创新对企业影响及企业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剖析企业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阻碍企业创新的主要因素,提出如何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一、企业创新能力现状与特点

 

  1、创新活力有所减弱,创新能力仍需增强

 

  2018年企业创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市调查企业1827个,比2017年增长了51个,增长2.87%,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有536个,比2017年增加了8个,增长1.52%,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为29.34%,比2017年下降0.39%。总体来看,2018年全市无论是调查企业数量还是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数量都实现了正增长,但创新占比却没能实现与企业数量同频共振,相比2017年企业的创新活力是有所减弱。

 

  分行业看,仅有服务业企业创新活力在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建筑业企业创新活力都是下降的。此次调查规模以上工业调查企业854个,同比增长3.02%,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有251个,比2017年减少18个,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为29.39%,比2017年下降3.06%。调查建筑业企业369个,同比增长7.89%,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有90个,比2017年减少1个,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为24.39%,比2017年下降2.22%。调查服务业企业604个,比2017年减少1个,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由2017年的168个增长到2018年的195个,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为32.28%,比2017年增长了4.51个百分点。

 

 

  2、企业规模类型各异,创新活力一一对应

 

  企业的规模分为大、中、小、微型四个类型,根据调查结果看,大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为61.54%,创新活力是最高的,依次为中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为32.72%,小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为29.81%,微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为19.53%,由此可见,企业的创新活力与企业的规模是一一对应的。

 

  3、内资企业数量最多,外投企业活力最强

 

  本次调查中,内资企业有1819个,其中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有533个,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为29.30%;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有2个,企业未开展创新活动;外商投资企业有6个,其中有3个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为50%

 

  4、产品创新形式多样,独立开发形式为主

 

  从调查数据来看,在企业实现产品创新的各种形式之中,本企业独立开发是绝对的核心,占实现产品创新企业总数的比重达64.21%,其次占比较高的形式为其他企业或机构开发、在其他单位开发的基础上调整或改进,占比均为11.58%,本企业与集团内企业合作开发、本企业与境内其他企业合作开发、本企业与境内高等学校合作开发,占比均为6.32%

 

  5、创新合作不断加深,创新方法变化多样

 

  企业创新调查结果显示:有168家企业开展了对外创新合作,与高校合作的有33家,与境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的有22家,还有113家企业采取了同个人、中介机构的知识产权的购买、转让,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比重占到了调查企业总数的9.20%,比2017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合作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技术参股、有专利买断、有的共同组成研发攻关小组等。

 

  6、创新理念不断深化,创新影响各有偏重

 

  创新理念是企业创新的启动力,是激发企业活力、孕育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本次共调查企业家1817人,其中:女企业家751人,占41.33%;博士以上企业家2人,占0.11%;认为创新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企业家为318人,占17.50%。在产品创新对企业的各类影响中,企业家选择产品创新对“提高了产品性能或质量”影响程度为高的比例最大,为4.51%;在工艺创新对企业的各类影响中,企业家选择工艺创新对“提高了生产效率”影响程度为高的比例最大,为7.65%;在组织(管理)创新对企业的各类影响中,企业家选择组织(管理)创新对“提升了管理效率”影响程度为高的比例最大,为18.27%;在营销创新对企业的各类影响中,企业家选择营销创新对“开拓了新的客户群体”影响程度为高的比例最大,为12.93%

 

  7、创新战略侧重不同,创新目标多种多样

 

  创新战略又称“结构性战略”或“分析性战略”。是企业依据多变的环境,积极主动地在经营战略、工艺、技术、产品、组织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在激烈竞争中保持独特的优势的战略。企业创新调查结果显示:受访企业中设定了创新战略目标的企业为772家,占比42.49%,其中“目标为保持本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的有13家;“目标为赶超同行业国际领先企业”的有44家;“目标为赶超同行业国内领先企业”的有129家;“目标为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创新实力”的有383家;“目标为保持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状况”的则有199家。由此可见,企业所设定的创新战略的侧重点和目标主要是为为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创新实力,真正意义上理解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深刻内涵。

 

  二、影响企业创新的阻碍因素及存在主要问题

 

  (一)影响企业创新的阻碍因素

 

  1、“创新需求不足”、“创新费用高”和“创新人才缺乏”成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三大阻碍因素。被调查企业中,23.45%的企业认为“暂时没有进行创新的必要”;20.11%的认为“创新费用方面成本过高”影响企业开展创新;22.21%企业认为“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影响企业开展创新。其他阻碍因素相对较大的是“不能确定创新产品的市场需要”、“缺乏技术方面的信息”、“缺乏银行贷款等其他外部资金支持”等。工业和建筑业企业认为“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是开展创新活动最大的阻碍因素;而服务业企业更多地认为“暂时没有进行创新的必要”。

 

  2、“不具备享受该政策的资格”是企业认为政策影响不明显的最主要原因。从有关政策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看,有6成以上企业选择“不具备享受该政策的资格”。此外,“不知道此政策”、“吸引力不足”、“办理手续繁琐”等原因也造成部分企业对具体政策兴趣不大。

 

  (二)企业创新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

 

  1、企业对创新重要性认识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全市有17.50%的企业家认为创新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70.66%的企业没有任何创新活动。87.36%的企业没有开展技术创新,且其主要原因认为暂时没有进行创新的必要。部分企业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对开展创新积极性不高。

 

  2、企业创新实力不均衡。大部分创新人才和研发机构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大多数小微企业没有独立的创新能力或创新能力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全市61.54%的大型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32.72%的中型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而数量众多的小型企业中只有29.81%的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从历年全市企业R&D内部经费支出来看,9成以上集中在大中型企业。

 

  3、产品创新的新颖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全市推出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企业中,仅市场新的产品的企业仅占到0.88%。推出属于市场新产品的企业中,其市场新产品的营业收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64%

 

  4、政策效果不明显。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企业开展创新的政策,但企业对创新政策的认可度不高,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超过20%的企业家认为“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收入免征增值税和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鼓励企业吸引和培养人才的相关政策”等等对企业开展创新影响不大。创新政策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是“企业不具备享受该政策的资格”。

 

  5、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数量少,创新力没有全面释放,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全市目前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只有6个,仅仅占到所有调查企业数量的0.33%,其中,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有4个(技术类创新3个),创新率仅为66.67%,原则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要求每年度必须有创新投入,当前就有两家企业未达到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标准,创新意识不强。当前全市的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的门类太过单一,这6家企业全属医药制造业。

 

  三、企业创新能力发展对策与建议

 

  1、积极营造浓厚崇尚创新氛围。加大创新战略宣传,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营造浓厚创新氛围。一要真正把创新驱动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强规划和组织领导,推动全市科技创新规划有序实施;二要在全市上下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崇尚创新的浓厚创新氛围,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各种创新;三要加强创新战略、创新政策宣传,切实提高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

 

  2、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为不断提高创新水平提供制度保障。政府除了要在基础性、公共性技术研发中发挥主体和引导作用外,关键是要发挥政府的制度保障作用,尽快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新、敢于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创新就会有风险,为了解决企业的创新风险之忧,就要建立以鼓励冒险、分散风险的风险投资制度,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发展本地的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健全激励和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体系,实施更加便捷、迅速,更加优惠的财税政策,不让企业卡在优惠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引导广大企业成为研发主体,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参与到政府的科技项目,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完善政策、法律法规,制定相互衔接、互相配合的产业政策、科技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社会环境,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3、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大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自主创新,人才为先,人才为本。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要有更多的具有创新理念的企业家和技术创新人才支撑。为此,一是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并根据创新型发展建设的需要制定好创新人才的长远规划,加快推进“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引导优秀人才向优势产业聚集,向人才紧缺的产业领域转移,构建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创新型人才队伍。二是要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建立统一的人才引进政府资助机制,为其开辟“绿色通道”,积极吸引各类创新人才包括海外留学人员来榆林企业工作,为榆林创新发展服务,特别是要鼓励企业以短期服务、承担委托项目、合作研究、技术入股、承包经营、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智力。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和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创新人才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四是积极创造各类优惠条件,以满足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积极争取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引进各类科技创新团队等,不断升级榆林智库,为全市科技创新储备人才智力。真正做到“种好梧桐树引的凤凰来”。

 

  4、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一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推进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项目经费补助,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全市研发投入水平;三要鼓励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实现规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面覆盖,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设立研发机构;四要提高对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支持力度,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体系;五要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鼓励财政资金资助的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项目信息资源向企业开放,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技术创新联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六要围绕产业发展规划,融合区域创新资源,培育组建科技协同创新体,突破产业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

 

  5、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新技术、新产品竞争力。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要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强化创新、加强集成”的原则,努力向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拓展全市高技术企业,积极探索建立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形成一大批在国内外都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同时充分发挥高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行业的自主创新迈向新台阶。

 

  6、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提升科创活力及成果转化率。围绕全市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各类创新载体建设,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平台支撑。一要加快区域综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效集成各类创新创业服务资源,促进创新创意与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有效对接,使之成为全市公共创新平台集聚中心,大企业科技研发中心,新兴产业培育中心,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二要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创新提供专业化研发服务;三要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推动创新成果流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