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年10月1日成立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70年光辉历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带领人民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榆林,这个曾经贫困落后的内陆地区,在社会主义建设春风的感召下,与国家同频共振,通向同行,按照中省决策部署,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异军突起,带动地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榆林工业70年砥砺前行
榆林工业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是在持续保障国家能源需求、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榆林工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榆林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新中国成立前以农牧业为主,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加之战乱不断,群众生活困苦不堪,民不聊生,工业基础薄弱,只有手工小作坊和国民党机修所等零星工业实体。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积极恢复、组织工业生产,群众生产热情空前高涨。这是计划经济时期,一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牧产品产量大幅提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原料,毛纺、皮革制造等行业兴起。二是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地区发电厂、氮肥厂、造纸厂、食品制造等一批工业企业应用而生。十年动乱虽然对工业经济造成一定破坏,但仍取得成绩。到1978年,工业企业单位数从1949年的62户增加到676户,均为国有和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359万元增加到1.38亿元,轻重工业比为6.7:3.3,工业占社会总产值比重由新中国成立初的5.5%上升到23.0%;发电、焦炭、水泥、砖、鞋、毛毯、毛线、食用油、乳制品等产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二)1979-1997年,改革开放以后,加快发展阶段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榆林也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发展时期。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商品市场空前活跃,经济建设加快。进入80年代,一方面煤炭、水泥、玻璃、服装、地毯、毛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行业发展加快,影响力、竞争力不断提升,成为全市支柱产业。尤其毛毯、地毯、毛线等产品,既保持了传统特色又结合了现代工艺技术,以精巧细美,均匀柔软,清雅新颖等优秀品质驰名全国,畅销海内外。另一方面,国家对榆林开展大规模勘探,全市已发现矿产8大类48种,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且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储量是我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陕甘宁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能源大开发的序幕拉开,1985年5月成立“华能精煤公司”,1986年国务院决定神府煤田由前期准备转入立即开发,90年代初,一个年产1200万吨原煤的现代化的神府矿区已具雏形,在神府煤田的带动下,地方煤炭生产能力达600万吨;1993年投资1亿元的榆林天然气化工厂3万吨甲醇装置投产见效,6万吨合成氨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以靖边为中心的石油开发起步。煤炭、油气开采、化工、发电等能源化工工业逐步发展壮大,重工业比重上升,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到199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3.89亿元,是1979年的25.9倍,轻重工业比为2.4:7.6,工业增加值达到24.5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5.8%。原煤产量1646万吨,是1979年的16.6倍;发电量6.3亿度,是1979年的13.4倍;地毯14.00万平方米,是1979年的8.1倍;玻璃45.78万标准箱,是1979年的11.4倍;原油17.68万吨,原油加工量1.61万吨,精甲醇4.59万吨。
(三)1998年至今,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跨越式发展阶段
1997年之后,由于市场变化,自身管理等原因毛纺行业走向没落,不复往日兴盛。1998年7月,榆林能源化工基地总体规划获原国家计委批准,榆林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开启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能源化工工业迅速崛起,成为工业经济的主体,带动榆林工业经济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2012年,榆林工业经济保持了连续13年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到2018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337.36亿元,是1997年的95.2倍,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1.7%;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加工业、化学原料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五大能源化工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93.3%。原煤产量4.56亿吨,是1998年的27.0倍;原油1050.23万吨,是1998年的22.8倍;天然气167.17亿立方米,原油加工量393.03万吨,是1998年的21.4倍;聚乙烯114.57万吨,聚丙烯132.39万吨,聚氯乙烯143.86万吨,焦炭3151.35万吨,是1998年的43.0倍;发电量778.98亿度,是1998年的73.0倍。
二、榆林工业70年发展成就瞩目
(一)工业经济发展大跨越,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崛起
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历经新中国成立后的恢复、改革开放前的调整、整顿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发展,实现了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经济向以能化工业为主体的现代经济体系的转变,榆林,这片曾经的贫瘠苦寒之地,一跃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大市。2002年-2008年,榆林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七年居全省第一,2007年-2018年,榆林工业增加值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和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思路,一大批重点项目和先进技术先后落地榆林,在“两区六园”基础上发展为“一县一区,一区多园”的园区发展格局,初步实现了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园区化承载、集约化发展,促进优质产能加快释放。2018年,煤、油、气产量占全国比重分别达到12.8%、5.5%和10.4%,“榆林煤”、“榆林兰炭”以高效、清洁等优秀品质享誉全国,榆林成为国家“西煤东运”的源头、“西气东输”的腹地和“西电东送”的枢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镁产业基地、国内最大的兰炭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煤制甲醇生产基地和国内煤制烯烃第一大市,被誉为“世界镁都”。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二)结构持续优化,现代工业体系形成
伴随着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污染、高耗能、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凸显,榆林市通过不断深化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谋取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努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增长,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体系,区域特色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上世纪90年代初,榆林工业主要以轻纺工业为主。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开启之后,能源工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工业经济的主体。一方面能源工业发展迅猛。榆林通过煤炭行业资源重组整合、兰炭行业“关小上大”等举措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升级,能源工业生产效率和规模快速扩大,1998年,能源行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6%,2008年达到89.6%,随着工业经济结构调整,2018年为79.2%。另一方面,以化工为主的非能源行业得到长足发展。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下游产品产量迅速增长,种类日益繁多,品质随着技术的进步更新换代。用神府优质侏罗精煤块烧制的兰炭,是炼制金属镁、电石和铁合金的优质原料。煤向电转化以及煤化工的技术的突破,使得煤制甲醇、煤制新材料行业蓬勃发展,带动全市产业结构多元化,1998年,非能源行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4%,2008年为10.4%,2018年达到20.8%。
非公有制工业经济加快发展。1978年前,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榆林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有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达到903.87亿元,是2004年的33.0倍,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16.7%提升到38.6%。
南北地区工业发展各具特色。一直以来,北部地区凭借资源和区位优势,工业经济发展快于南部地区。1949年,全市北部六县区市与南部六县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分别为73.5%和26.5%。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北部地区资源开发的加快,差距进一步拉大。“十二五”以来,随着合理引导产业布局、振兴南部、做优做精特色农业等战略的实施,南部六县逐渐形成以红枣、杂粮等食品加工为主的特色工业经济。2018年,北部六县区市与南部六县工业总产值分别是1949年的15.7万倍和1.6万倍;占全市比重分别为96.5%和3.5%。南北地区工业共同发展,各具特色,有力支撑全市经济健康发展。
(三)资源转化带动转型升级,能源化工产业迈向高端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在开发之初仅仅是挖煤、采油、输气,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如何既能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破解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瓶颈,一直是榆林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3年3月,省委、省政府在榆林召开了“推行三个转化,加快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工作会议,成为榆林能化基地建设的里程碑。这次会议坚定而明确地提出了“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三个转化”战略,确立了陕北能化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注重发挥科技驱动效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多产业耦合发展,利用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强强结合,向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迈进。经历了从大上项目向上高质量项目的转变,建成了延长靖边煤油气综合转化、中煤榆横煤炭深加工、陕西未来煤间接液化、神华甲醇下游加工、延长煤油混炼等一批全球领先的能源深度转化项目。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基本建立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为基础,以电力、化工、载能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探索形成了原煤—兰炭—煤焦油—高端油品、原煤—甲醇—烯烃(芳烃)—合成材料、原煤—煤液化—精细化学品等主要的循环产业链。一批甲醇、烯烃、煤间接液化等世界煤化工顶尖技术落户榆林,低阶煤中低温干馏、粉煤热解、煤焦油加氢等自主研发工艺技术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2017年3月,榆林被国家发改委定为全国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已具雏形。
2018年8月,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实施意见》,按照“一条主线、两条底线、三个着力、六条产业链、三大目标”的煤化工产业高端化路径,全力推动13个实战举措、47项重点任务以及20项标志性成果落地见效。加快构建煤炭分质利用、煤制甲醇-烯烃及下游、煤制芳烃-乙二醇-聚酯、煤制油、煤基高端化工、氯碱化工六条产业链。打造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煤头化尾”新型化工产业基地和终端产品加工基地。目前,陕煤煤炭分质利用等7个重大转化项目全面开工,榆横抗氧剂等一大批精细化工项目加快建设。府谷东能氧化铝等铝镁产业项目即将开工,榆林工业发展迎来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70年砥砺前行,70年沧桑巨变,榆林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坚守信念、艰苦创业,工业发展硕果累累,令人振奋,催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榆林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昂的斗志奋勇前行,以饱满的热情干事创业,奋力谱写榆林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