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咸阳农业农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咸阳农业农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10-12 08:23
字号:
打印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咸阳这片古老的土地迸发出了无限的生机,咸阳农村经济自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大发展,特别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为农村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特别是中央出台的“1号”文件给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今日的咸阳农村生机物勃、日新月异,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民收人稳步增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的各项事业全面推进,农村面貌焕然新。见证七十年夕咸阳市农业发展,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农村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跃。

 

  一、农业经济稳步发展,规模和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

 

  (一)农村经济规模显著跃升。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咸阳市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使农村社会经济得到全面迅速发展,全市农业经济总量不断提升。194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亿元,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96.2亿元,增长了88倍。

 

  (二)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建国70年以来,农村改革蹄疾步稳,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粮食生产登上新台阶。194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50.6万吨,平均亩产66.4公斤;2018年粮食总产达到162.2万吨,平均亩产321.4公斤,分别增长3.24.8倍。19782017年,全市粮食生产呈现出播种面积逐年下降,单产有所提高,总产基本稳定的特点。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从1978年的789.3万亩缩减至2017年的510万亩,减幅35.4%。粮食单产由154.7公斤增加至2017年的320公斤,增长1.1倍。总产由1978年的122.1万吨增加至2017年的163.3万吨,增长33.7%,年均增长0.75%

 

  (三)果业呈现蓬勃强劲发展。建国以来,全市大力发展果业生产,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步,经历了打基础、大发展、大提高、强内质等发展阶段,基地建设初具规模。1992年全市农村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经济作物比重,水果生产喜获丰收,产量达到31.16万吨。淳化县是“七五”期间国家首批优质苹果基地,1994年又跻身全国100个水果总产量最高县和陕西省水果生产10大县行列。礼泉县围绕苹果主导产业,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开辟了果品销售市场,在发展苹果产业化中,控制种植面积,提高品种质量,主攻销售和深加工,形成“一果昌盛百业兴”局面。1993年,全市果园面积突破100万亩,总产50.2万吨。1996年,全市果园面积229.9万亩,总产突破100万吨。北部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7个县被国家农业部列入优质苹果产业带。泾阳、三原被列为时令水果基地县。2003年,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陕西苹果”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其中包括咸阳的7个苹果生产基地县,保护面积180万亩。2006年,旬邑县荣获“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县”称号。近年来咸阳市先后出台了《咸阳市现代果业发展规划(2014-2025年)》等一系列文件,推进咸阳市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如今的咸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浓缩果汁加工基地,以“咸阳马栏红”苹果为主的果业公用品牌享誉大江南北。

 

  2018年全市果园面积达到306.8万亩,园林水果产量418.4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3倍和400倍。其中苹果面积和产量分别为255.4万亩和341.8万吨。苹果产量几乎是全省40%,全国10%。全市浓缩苹果汁出口额基本上占到全省、全国的14.8%7.4%。“马栏红”苹果带领全市果业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走出陕西。

 

  (四)蔬菜规模化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在改革开放初期,咸阳的蔬菜种植多是自给自足模式,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蔬菜种植模式向专业化种植转型,新技术、设施栽培也逐渐出现。20世纪90年代,泾阳县云阳镇在陕西省泾云实业开发总公司牵头下,悄悄的刮起了“绿色旋风”—大棚蔬菜。1996年,该镇已发展大棚菜达5000亩,蔬菜批发市场日成交额达50万元,远销广州、深圳、四川、湖南、内蒙及西北五省等20多个省市,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集散地。这一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50.9万亩,产量突破100万吨,亩产达到1976.2公斤。

 

  近年来,咸阳市按照“走精细化,建设绿色蔬菜基地”的思路,围绕建设大西安蔬菜基地和省市下达的“菜篮子”工程建设要求,加快蔬菜现代园区建设步伐、注重科技投入,抓质量安全监管和拓宽销售渠道等工作,确保了全市蔬菜产业的稳步发展。2018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06.1万亩,较1986年增长2.1倍;蔬菜产量310万吨,较1986年增长5.8倍。在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中,设施蔬菜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大。

 

  (五)畜牧业发展持续增长。咸阳市委、市政府坚持“畜牧强市”战略,从当地实际出发,以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标准化养殖、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围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制定了“西部生猪、东部奶蛋、北部肉畜和牧草”发展规划,使咸阳市由传统农业大市一跃成为畜牧强市,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撑点之一。

 

  尤其是在40年的改革进程中,全市畜牧业得到稳步发展。以前牲畜的饲养大都分散在农户家中,饲养规模很小,进入90年中后期,全市各级政府大力推进规模饲养,并在政策上和经济上给予支持,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推进,生产效益明显提高。1949年年末存栏猪8.4万头,年末羊存栏5.7万只;2018年年末存栏猪113.4万头,增长13.5;年末羊存栏40万只,增长7倍。奶牛养殖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正在由传统的奶牛养殖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养殖模式转变,奶牛养殖业持续发展,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2018年,全市奶牛存栏8.9万头,牛奶总产量达到26.3万吨。

 

  二、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明显增强。建国70年以来,咸阳市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效益大幅提高。咸阳农业机械从无到有,在国家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引导下,耕作模式发生着变化,农业机械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由单一机械化向全面机械化、精细化和多功能、现代化过度,农业机械化装备总量持续增长,结构不断改善,重点作物、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201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80.1万千瓦,是1978年的3.2倍。农用拖拉机1978年为3351台,2018年增加到41562台,增长12.4;农用运输车1978年为139辆,2018年增加到12.9万辆,增长928倍。

 

  三、农村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建国70年来,国家制订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了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农村经济正在扎实稳步的高速发展。

 

  (一)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社会服务水平提高。据咸阳市第三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16年末,全市100%的村通电、7.9%的村通天然气、100%的村通电话、90.6%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93.2%的村通宽带互联网、22.4%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97%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6%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100%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100%的乡镇有小学、94.9%的乡镇有图书馆、文化站,83.8%的乡镇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

 

  (二)家用电器拥有量提高。据咸阳市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末平均每百户拥有淋浴热水器53.21台,空调46.81台,电冰箱75台,彩色电视机117.94台,电脑28.97台,手机274.78部。在建国初期,这些家用电器在当时在大城市也是风毛麟角。

 

  (三)交通出行、通信空前发展。建国初期,很少有客车通往乡镇,现在公路客车和乡村班车四通人达。原来农村仅个别家庭拥有自行车,现在摩托车非常普遍,好多家庭已经拥有汽车。原来每个行政村只有手拨电话,现在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彻底告别了“交通靠走,通信靠吼”的时代。据咸阳市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平均每百户拥有小汽车25.93辆,摩托车、电瓶车103.01辆。

 

  四、现代农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全市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积极探索园区建设新模式、新机制,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了一批产业布局科学、要素聚集度高、设施装备先进、综合效益显著、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呈现出园区建设竞相发展,主导产业有效提升,一二三产联动,园区周边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的良好态势。农业园区已经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园区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园区规模发展迅速。建国初期,农村基本都是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生产效率低,规模效应几乎为零,2018年,全市共有38个现代农业园区(省级、市级),农业园区已经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园区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市园区总规划面积达230万亩,建设面积130多万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0多万亩,从业人员45000多人。

 

  (二)现代园区发展标准高。全市坚持把科技推广和应用作为园区发展的源动力,坚持科技先导原则,大力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使园区成为先进技术的聚集区、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区、现代农业的先行区。积极强化园区农产品品质提升,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三品”认证,认证产地及产品90多个,园区“三品”认证率达60%以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十年努力拼搏,七十年沧桑巨变。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伴随着“土地承包”、“劳务经济”、“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新农村建设”、“农村三变改革”、“乡村振兴”等不同时期的一些关键词,折射出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近70年来且咸阳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阶段和目标发生了彻底改变,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不断增强全市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