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宝鸡:砥砺奋进七十年 社会事业谱新篇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宝鸡:砥砺奋进七十年 社会事业谱新篇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09-24 18:30
字号:
打印

  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沿着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奋勇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宝鸡市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社会事业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宝鸡自古以来,人文荟萃,民风淳朴,尊师重教源远流长。周秦至明清,官学兴盛,私学发达。历朝历代,教育名家辈出。千阳燕伋,渔阳设教;扶风马融,绛帐传薪;眉县张载,独创关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宝鸡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历经教育体系重建、调整、发展,再调整、再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宝鸡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各级政府不断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宝鸡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办学条件发生巨变,教育资源积累更加雄厚,教育环境逐步优化,教育均衡发展日益深入。教育事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

 

  (一)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解放初期,宝鸡的基础教育十分薄弱。1949年,宝鸡市有中等专业学校4所,在校学生537人;普通中学13所,在校学生0.29万人;小学1154所,在校学生5.79万人。当时宝鸡市人口138.6万人,每万人中中专生、中学生、小学生的人数分别为4人、21人和418人。文盲、半文盲率达95%以上。解放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基础教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普及教育。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宝鸡的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1991年,宝鸡市全面普及了初等教育;1999年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2010年宝鸡市基本普及幼儿教育;近年来全面实施的高水平高质量教育和“两免一补”措施,有力的促进了宝鸡市教育事业的基本均衡发展。

 

  幼儿教育:宝鸡的幼教事业起步于民国时期,一些工厂和教会出于福利考虑,办起了幼儿教育。1949年,宝鸡仅有幼稚园3所,附设幼稚班1个,入园幼儿百余人。1952年,政府办幼儿园1所,1958年宝鸡市制订规划,要求多数幼儿能够入托、入园,1960年宝鸡市幼儿园达到2414所,入园幼儿6.99万人,3-5岁入园幼儿达到86.6%1962年农村幼儿园停办,仅有城镇幼儿园33所,入园幼儿3450人,1965年恢复到65所;10年文化大革命中又全部停办。1979年又恢复到202所,入园幼儿3.24万人。在经过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办学的浪潮之后,宝鸡市适时推出了普及学前教育工程,宝鸡市幼教事业规模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进一步壮大。2018年,宝鸡市在园幼儿10.79万人,比1949年增长539倍;幼儿园专任教师7146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宝鸡市幼教事业规模不断扩大,优质资源进一步壮大,2018年宝鸡市共有幼儿园525所,其中市级一类幼儿园151所,省级示范幼儿园27所。

 

  义务教育:1956年,初等教育普及工作开始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初等教育普及工作又被提上议事日程,采取“县包乡、乡包村,上下配合包入学率,校长教师包合格率,班主任包巩固率”的方法,于1991年全面普及了初等教育。新世纪以来,为了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宝鸡市教育以“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为重点,先后以创建教育强乡、强镇、强县和“双高普九”(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通过“义务教育提升工程”“普及学前教育工程”,实现了宝鸡市教育质的飞跃。2018年,宝鸡市共有小学495所,在校学生20.71万人,比19495.79万人增长2.6倍;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100%2018年,共有初级中学155所,在校生9.75万人,比19490.29万人增长32.6倍;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27%,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100%

 

  高中教育:19497月,宝鸡解放时共有中学13所,即省立虢镇中学和9所县办中学,以及私立惠工、建华、新中中学。1960年仅公办中学就增加到了46所,“文化大革命”中,实施了“公社办高中,小学设初中班”,把兴办中学推向最高峰,宝鸡市中学达到1000多所,但是,由于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很难提高。1980年以后,宝鸡市中学教育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为基本要求,先后将部分中学改为农业、职业中学,使中学回落到300多所。在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宝鸡市大力加强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普遍得到改善,设施设备配备水平全面提升。2018年,宝鸡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1%。宝鸡市有普通高中46所,在校生6.91万人。2018年,宝鸡市普通高中生师比为12.7:1,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8.71%

 

  特殊教育:以招收盲、聋、哑、肢残人的特殊教育创办于1958年,1984年设立盲人按摩中等专业学校、聋哑人技工学校,1996年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到2所,即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和宝鸡县盲哑学校。2018年宝鸡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5所,招收残疾儿童1360人。其中视力残疾学生64人,听力残疾学生158人,言语残疾学生34人,肢体残疾学生360人,智力残疾学生629人,精神残疾学生56人,多重残疾学生59人,基本保障了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二)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

 

  宝鸡高等教育始于1958年创办的宝鸡大学(本科),即现在的宝鸡文理学院前身。在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宝鸡高等教育工作者,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奋勇开拓,薪火相传,教泽留芳,阔步向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宝鸡的高等教育重新走上大发展的道路。近年来,宝鸡市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大众化进程稳步推进。2018年,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校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3所,成人高等学校2所。2018年宝鸡市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1.19万人,在校生3.88万人。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559人;专任教师1972人,与1959年高等教育创办之初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三)民办教育蓬勃发展

 

  起步于1984年的宝鸡市民办教育,始称“社会力量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初办学者多为国家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学术团体,经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走上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已于21世纪初叶全部演变为私人办学。目前宝鸡已经形成了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2018年,宝鸡市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316所(不含培训机构),其中民办幼儿园284所,在园儿童6.5万人;民办普通小学6所,在校生0.3万人;民办普通初中7所,在校生0.27万人;民办普通高中10所,在校生0.71万人;民办职业高中9所,在校生0.74万人。

 

  二、文化建设空前繁荣

 

  宝鸡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1949年开国大典礼炮的轰鸣,人民不仅成为国家的主人,也成为文化的主人。在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在人民的广泛参与下,宝鸡的文化事业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新宝鸡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以独特的魅力和绚烂的风采,向中国乃至全世界展示着70年来宝鸡文化事业发展的光辉成就。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解放初期,宝鸡市仅有11个图书馆,博物馆最大程度上类似于大户人家的藏宝楼,2018年,宝鸡市公共图书馆增加到13个,博物馆增加到32个。宝鸡市文化与传媒支出6.06亿元,比1950年宝鸡市财政支出107万元增长565倍,居全省前列。具有地标建筑的炎帝园、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广电传媒大厦、宝鸡文化艺术中心等相继建成。岐山大剧院、凤凰湖景区、古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园、九成宫碑亭景区、眉县宝深逸乐园、陈仓老街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相继落成开放,标志着宝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2005年,宝鸡市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解放初期,宝鸡市没有一个文化馆(站),到2018年宝鸡市共有文化馆(站)134个。从2006年起,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三下乡活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好评。特别是博物馆免费开放,激发了公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观众人数成倍增长。目前,宝鸡市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社会免费开放。同时,各级公共文化设施亦积极面向社区、农村,开展流动服务、网上服务及举办讲座、展览和培训等延伸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文化产业快速成长

 

  以太白山、法门寺、周公庙等旅游业和以好猫实业、海普西凤包装、兴盛达印务等印刷、包装业带动的宝鸡市文化产业方兴未艾。近年来,宝鸡市财政安排了1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资金,3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1亿元的文化产业担保基金,支持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据统计,2018年,宝鸡文化及相关产业完成增加值52.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2.3%。新闻、出版、广电、文化艺术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大数据、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及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崛起,并日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文化产业增加了就业岗位,2018年文化产业就业岗位吸纳的从业人员比2004年的1.47万人净增加1.6万多人。目前宝鸡拥有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9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基本形成广播电视、文艺演出、工艺美术、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优势文化产业门类。随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宝鸡文化产业总体呈现稳定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宝鸡大力实施“文化强市”发展战略,以文化惠民为导向,打造了一批具有宝鸡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增强了文化宝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社火脸谱、凤翔泥塑、木版年画三位传承人入选全国首批“大国非遗工匠”;天地社火、西府舞蹈、凤翔泥塑等众多宝鸡文化元素一同亮相世界。积极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资源,创作的小说《身体课》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前40名;《吹牛》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大型话剧《又一个黎明》、广播剧《天凤》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创作了话剧《我爱桃花》、大型乐舞诗画《周秘玄风》、方言话剧《梁生宝买种记》、儿童剧《保卫萝卜》、眉户戏《清水弯弯》、羌族舞蹈《羊皮鼓舞》、大型文化史诗剧《凤飞羌舞》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黄土高天》《东方潮》《蓝色妖姬》《秋菊打官司》《保安刘十八》《吉德的诉讼》等大片从宝鸡走向全国。积极举办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2018年,宝鸡市共举办各类公益演出1000多场次,各级各类文艺团体演出近万场次。截止2018年末,宝鸡市共有文艺团体13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个。农村乡镇文化站及文化中心120个,文化活动室1985个,农家书屋1729个,数字农家书屋130个。

 

  (四)广播电视事业亮点纷呈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解放初期5个收音站15灯直流收音机发展起来的宝鸡广播电视事业伴随着共和国走过了不平凡的70年。1952年宝鸡市广播站成立,有线广播进入千家万户;195810月宝鸡人民广播电台诞生,发射功率500瓦。2001年以来,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目前,宝鸡市电视已基本形成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传输覆盖体系,市、县级广播电视为主体的节目制作和播出格局,建立了与全国同步发展的现代化电视事业体系。截至2018年,宝鸡市共有广播、电视台12座,无线广播发射转播台12座,电视发射及转播台12座,广播覆盖率和电视覆盖率均达到99.9%,基本实现了宝鸡市境内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

 

  三、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卫生事业。宝鸡各级政府先后建立健全了各级卫生行政管理机构,接管国民党政府留下的医疗卫生单位,积极发展城乡卫生事业。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宝鸡卫生医疗机构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群众的健康得到了有效保障。人均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左右提高到现在的77岁,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一)公共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卫生资源总量增加、结构优化。解放初期,医院少、医生少,医疗机构和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数量与众多人口的局面形成强烈反差。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宝鸡不断增加卫生事业经费投入,医疗服务形式不断完善,宝鸡市医院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上升,医疗条件大为改善。2018年末,宝鸡市共有卫生机构3043个(含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床位数2.7万张,而在1949年宝鸡市仅有2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69张。2018年末,宝鸡市卫生技术人员3.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0.8万人),注册护士1.3万人,而1949年卫生技术人员仅有1122人,医生757人。

 

  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建国以来,宝鸡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自1950年开始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迄今医疗预防保健网已覆盖宝鸡市农村。2018年底,宝鸡市共设乡镇卫生院165个,床位4245张,卫生技术人员5194人。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深入推进,到2018年宝鸡市新农合参合人口267.9万人,参合率达到99.6%;参合农民住院医药费用实际报销补偿率提高到57.3%,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疾病控制成果辉煌

 

  预防保健队伍得到加强。建国初期,宝鸡市急性传染病和地方病流行十分严重,极大的损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对此,党和政府将“预防为主”列为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大力发展预防保健事业。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预防保健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18年宝鸡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个,卫生技术人员296人,预防保健队伍的壮大,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疾病控制成效显著。危害人民健康的大骨节病、克山病、麻风病、结核病、甲状腺病等得到有效控制,天花、鼠疫、霍乱、回归热、黑热病等已全部消灭。宝鸡市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也由上世纪50年代的1989/10万控制到2018年的256/10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上世纪50年代初普种牛痘和大面积的霍乱菌苗接种,天花和古典型霍乱很快消灭。60年代初,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减毒活疫苗问世,宝鸡市有重点地开展了多种疫苗接种工作。1978年又全面推行7岁以下儿童实行有计划的“四苗”基础免疫,80年代免疫服务由“四苗”防六病逐步扩大到“十四苗”防十五病。随着传染病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实现了传染病防治工作常态化。上世纪7080年代基层卫生防疫组织进一步健全,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疫情报告网络,传染病防治工作出现了质的飞跃。常规免疫接种保持在较高水平,免疫规划疫苗的针对疾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到2018年宝鸡市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9.79%,创历史新高。

 

  建国70年来,宝鸡市上下对重点传染病防控措施进行细化、实化,强力推动了各项工作落实,宝鸡市传染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结核病、狂犬病、乙肝、手足口病、出血热等6类重点传染病保持低发低流行状态。到2018年,20多年来宝鸡市甲类传染病无发病,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27.32/10万,比建国初期大幅度下降。

 

  (三)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

 

  宝鸡的妇幼保健工作,是从建国初期大力推行新法接生开始的,1951年,全地区在街道、农村建立接生站353个,1954年实现了村村有接生员。同时开展地宝鸡市范围的妇女病普查普治、优生优育、围产期保健等工作,较好的提高了妇女的健康水平。

 

  1978年,宝鸡市开展了“大干五十天,为普及新法接生而努力”的活动,新法接生率达到了99%。从上世纪80年代起,由点到面地开展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有效地保障了妇女和婴幼儿的健康。

 

  如今,宝鸡不断积极推进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妇幼保健服务行业监管,提高妇幼保健水平。2018年宝鸡市妇幼保健院(所、站)13所,床位1567张,卫生工作人员2276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964名,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下降至10.27‰、0.1‰和3.9‰,住院分娩率和非住院分娩中新法接生率均接近100%

 

  四、体育事业成就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指引下,敢为人先的宝鸡体育人,确立了“群众体育名市、竞技体育强市、体育设施靓市、体育产业大市”的奋斗目标,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努力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群众体育蒸蒸日上,竞技体育跨越发展,体育产业不断壮大,体育设施日益完善。

 

  (一)竞技体育跨越发展

 

  建国70年来,在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体育工作基本方针指导下,宝鸡市竞技体育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特别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宝鸡竞技体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并跻身于全省前列。

 

  宝鸡竞技体育的“腾飞”,主要反映在省级高水平大赛上的综合实力变化,195210月,宝鸡专区代表队参加了陕西省暨西安市第一届人民运动会,取得了男子田径团体第一和女子田径团体第三名,3人(队)破4项省记录。除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宝鸡竞技体育受挫处于停滞状态以外,70年来,宝鸡竞技体育项目从上世纪50年代的56项已经发展到目前的20多个大项;建成23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成2所国家级、25所省级、51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市奥星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被授予“2017-2020国家示范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截止2018年,宝鸡籍运动员参加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共获得前334个,其中第一名5个,第二名13个,第三名16个。在亚洲和世界重大比赛中共获得前320个,其中第一名6个,第二名8个,第三名6个。近5年来,参加国际国内各类赛事取得世界冠军4个、亚洲冠军2个、全国冠军20个,向省以上训练单位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200多人,其中9人进入国家队、国青队训练。市级训练阶段有9人达运动健将、66人达一级运动员。

 

  在陕西省历届运动会中,宝鸡竞技体育水平一直位居第二,三分之一的项目位列前茅,在2014年陕西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宝鸡代表团一举夺得全省总分第一和金牌数第二,实现了历史性突破。70年来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随着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宝鸡的教练、裁判队伍也不断壮大,宝鸡市共有高级专职教练员12人,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16人,一级裁判员85人。

 

  (二)群众体育蒸蒸日上

 

  宝鸡的群众体育活动,是从1952年开始推广广播体操、工间操开始的。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家作主的广大工农群众积极参加体育普及活动。1955年,宝鸡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使群众体育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宝鸡市开展起来。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城乡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人们的体育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宝鸡体育与经济社会同步推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群众体育突破了体育人口偏少的局面,市级体育协会达到42个,县级体育协会达到180个,乡镇体育辅导站达98个,城市社区和农村健身站点达3200个,宝鸡市入网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7393人,占到总人口数的1.6‰,体育人口已从1949年以前的2%以下提高到目前占总人口的38%以上。

 

  2008年以来,宝鸡充分发挥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对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综合效应,不断促进群众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体育设施建设工程,继续进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覆盖延伸,全面推进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全民健身体系日趋完善。截止2018年,宝鸡市1159个村委会全部建成了健身工程,实现了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

 

  (三)体育产业不断壮大

 

  上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提出了体育社会化发展的方针,首先对体育场馆的经营提出了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要求,宝鸡体育产业发展开始起步。

 

  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和依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宝鸡市体育场馆凤毛麟角,大型场所仅有宝鸡市人民体育场,其他场馆规模小、数量少。1999年宝鸡市体育馆、体育场和训练馆的建成,标志着宝鸡市体育硬件设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也成为宝鸡的地标性建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宝鸡市各类体育场馆和健身工程,如雨后春笋。目前12个县区都拥有体育场、体育馆,106个镇街均已建成了体育健身活动中心,中国体育彩票“雪炭工程”支持凤县、太白县、千阳县建成了新的体育场馆,各类健身路径、健身设施遍布陈仓大地。

 

  19911223日宝鸡正式发行体育奖券,2001628日开始发行电脑体育彩票。此后,宝鸡体彩销售额逐年提升。尤其是2005年以来,宝鸡体彩销售屡创佳绩,2018年,宝鸡市体育彩票销售6.3亿元。宝鸡体彩解决了近千人就业,为宝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全民健身工程推进、各类赛事的成功举办作出了巨大贡献。

 

  忆往昔,成就辉煌;展未来,前程似锦。相信377万宝鸡人民一定能够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高,继续谱写宝鸡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