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二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七十年来,新中国成立初的三十年中西安农业砥砺奋进,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西安农业振翅腾飞,这七十年,西安人民经过不懈努力,用勤劳的双手谱写了西安农业发展的壮丽诗篇,初步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斗目标,农业发展成就辉煌,广袤的农村大地迈入了崭新的发展时代,乡村振兴之路将再次谱写西安农业农村绿美新篇。
七十年沧桑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初三十年,西安农业砥砺奋进,波折中成长
新中国成立初三十年(1949年—1978年),西安农业农村砥砺前行,经历了土地私有制下的快速发展期、土地合作化下的稳定发展期、大跃进下的农业生产低谷期、国民经济调整后的农业恢复期以及文化大革命环境下的农业发展缓慢增长期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快速发展期(1949年-1952年)。期间,西安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颁布的土地改革法,在全市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从根本上废除了沿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村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第二个阶段:稳定发展期(1953年—1957年)。西安农业生产合作运动采取了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逐步过渡的方式。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农业的基本建设方面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耕地面积,发展灌溉,推广优良品种。全市“一五”末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242.12公斤,高出1949年20.7%。
第三个阶段:生产低谷期(1958年—1961年)。1958年中国进入“大跃进”时代,西安也随之在农村开始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浮夸风一时盛行。“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平均主义的集体分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农业发展遭受重创。1961年全市人均粮食占有量降至133.45公斤,低于1949年33.5%。
第四个阶段:农业恢复期(1962年—1965年)。1963年后通过国民经济的调整,农业投资增加,粮食征购减少,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农业生产回升,并逐年加速,“三五”期间全市粮食产量年均增速8.3%,高于“二五”期间粮食年均增速10.8个百分点。
第五个阶段:缓慢增长期(1966年—1978年)。1966年全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1978年。这一时期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强调“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割资本主义尾巴,收回农民自留地,禁止农民经营任何形式的家庭副业,关闭农村自由市场,农民缺乏自主生产活动的权利和积极性,西安农业在大环境下发展非常缓慢。1966年—1978年,13年的时间,西安粮食产量仅增长了46.1%,年均增速3.2%,低于“三五”期间年均增速5.1个百分点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西安农业振翅腾飞,春风中奔向辉煌
1978年,中国做出了决定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40年里,中央下发了统领“三农”工作的20个中央一号文件,成为中国农民刻骨铭心的温暖记忆。20个一号文件,推动伟大的乡村变革,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初步构建起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农村改革四十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温饱无忧(1979年—1984年)。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在农村展开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农业基本建设长期积蓄的潜在能量得以释放,农业生产进入高速增长期。六年间,西安粮食生产在面积下降9.8%的情况下,产量增长了18.7%,1984年达到了157.6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289.4公斤,高出1949年44.3%。同时,油料及蔬菜产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1.2%和8.7%,经济作物种植得到快速发展。
第二个阶段:初步小康(1985年—1999年)。1984年农业大丰收以后,我国开始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在这期间,粮食产量起伏波动,从1985年开始陷入四年的徘徊状态;1989年粮食恢复增长,1993年达到历史以来最高记录190万吨,1994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大幅减产;1995年恢复增长,1998年达到高峰的212.7万吨。在粮食总产量发生波动的同时,经济作物种植、畜牧业快速发展。1985-1999年,粮食总产量增长29.7%,油料产量增长高达182.6%,蔬菜产量增长103.0%,肉产量增长227.9%,奶产量增长341.3%,蛋产量增长299.9%。正是由于农业中非粮食部门的高速增长,使得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1999年,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中,自行车为172辆、电风扇129台,分别是1985年的1.8倍和43倍,而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和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在1999年也均突破了50台,分别是1985年的32倍、4.2倍和55倍。
第三个阶段:减负增收(2000年—2018年)。进入新世纪,国家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减轻农民生活负担,提高生活质量。2004年到2018年,中央又连续15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在这期间,免除农业税、粮食直补、9年义务教育免费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等一系列惠农政策陆续密集出台,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七十年辉煌成就
一、粮食生产能力增强,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按照中央“稳粮增收”的方针,西安结合地理区位优势在科技兴农的发展思路引领下,大力改造中低农田,改良土壤种植条件,改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全面推广良种种植,创建高产示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粮食产量实现较大增长,单产实现了质的飞越。1949年粮食种植面积为597.10万亩,产量45.59万吨,每亩单产76.32公斤,到2018年粮食种植面积419.56万亩,产量142.14万吨,是1949年3.1倍,每亩单产338.78公斤,是1949年4.4倍。
多种经营全面发展。2018年蔬菜产量373.69万吨,是1949年的107.4倍;猪肉产量3.59万吨,是1949年的1.3倍;牛肉产量0.34万吨,是1949年的30.9倍;羊肉产量0.10万吨,是1949年的22倍;禽肉产量1.25万吨,是1990年的2.1倍;禽蛋产量5.26万吨,是1949年的12.1倍。多种经营的快速发展,极大的丰富了城乡居民餐桌。
二、农业规模显著扩张,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规模明显扩大。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西安聚焦“三农”,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支农强农惠农富农”各项政策实施与落实力度,有力促进西安农业的快速发展,西安农业经济规模显著扩大,2018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1.2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4.1%。
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看,农业比重不断减少,林业、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18年,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中的比重分别为78.7%、4.1%、16.6%、0.6%,与1949年相比,农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13.6、0.1个百分点,林业和畜牧业则分别上升了3.5和9.5个百分点。
粮经比例日趋合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西安农作物种植主要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其他作物种植规模都很小,难以产生比较直观的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西安逐步缩减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使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保持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比例,土地利用效益也得到了有效提高,70年间,粮经面积之比(经济作物含园林水果)由1949的年85:15调整为2018年的77:23。经济作物已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及农业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
农业内部结构更加协调。种植业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品种、品质调优,经济作物结构发生变化,比重上升,蔬菜已成为除粮食以外的全市面积最大的作物,面积由1949年的2.76万亩发展到2018年的107.74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比重由0.4%提高到19.7%;设施蔬菜的快速发展弥补了淡季蔬菜的不足,2018年我市设施蔬菜年产量128.62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34.4%。从畜产品生产看,70年来,西安畜牧业生产从单一品种生产演变为综合发展,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91%下降为2018年的65.9%,牛羊等肉产量比重上升。肉类品种多样化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同时牛奶产量从1949年的636吨提高到2018年的11.33万吨,年均增长7.7%。奶业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也成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之一。
三、科技水平提高,现代农业发展动力不断激活
七十年来,西安坚持走科技兴农、发展特色的路子,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广泛运用科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管理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激活现代农业发展动力。重点扶持发展优质粮油、蔬菜、瓜果、生猪、奶牛、肉鸡、特色林果七大特色产业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行以优质品种为前提、高产为基础和高效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发展,科技运用成效明显,有力促进了西安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18年全市粮食作物中的良种播种面积占比达到100.0%。同时现代化灌溉方式不断涌现,全市喷灌、滴灌、渗灌等灌溉面积已达到11.75万亩。西安现代设施农业也从无到有,规模逐步扩大,2018年全市农业设施面积24.07万亩,其中温室面积达到3.56万亩,大棚面积达到6.68万亩。2018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42.91万千瓦,为1960年的132倍,机耕面积占比由1960年的6.0%提高到2018年的85.0%。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高产示范带动作用明显。2018年全市建立国家级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核心示范区1个,省级综合示范基地3个,市级千亩示范区50个,建立市级秋粮(玉米、大豆)绿色示范区20个,增产提质效果显著,带动了粮食生产方式向绿色高质高效转变。
农业园区引领农业发展方向。2018年我市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99家,其中省市级园区125家,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面积40.38万亩,建成面积23.25万亩,年销售收入达20.33亿元。现代农业园区以环境优美、先进、技术领先、品种优新、高效开放为特点,代表和谐农业的发展方向。
四、生态农业活力增强,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
西安依托资源禀赋,着力增强生态农业活力,重点围绕农业抓旅游,利用田园景观、农业和历史人文资源加快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坚持农业全域旅游理念为城乡居民提供观赏、采摘、垂钓、游乐、餐饮、旅游等体验性休闲活动。深入挖掘乡村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融现代农业、生态景观、乡土风情、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科普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以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田园综合体为目标,重点打造10条精品旅游线路,全市乡村休闲旅游蓬勃发展,2018年接待游客265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达到26.70亿元。目前休闲农业旅游不仅对乡村交通、餐饮、娱乐等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带动作用,而且成为扩大就业、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五、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据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市近99.7%的村通公路,92%的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100%的村通电话,84.3%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93.7%的村通宽带互联网,24.3%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94.6%的乡镇实现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全部乡镇实现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87.2%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12.6%的村有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74.8%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厕改。
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我市全面推行公立医院改革,2017年末,建成各类医联体37个,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100个、村卫生室2917个,农村医疗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公立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为群众减负3.66亿元。分级诊疗制度深入推进,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955个。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数393.65万人,实际参合率99.7%,补偿参合患者1193万人次,总额达23.5亿元。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
教育文化建设成就斐然。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据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市94.6%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92.9%的乡镇有小学;100%的乡镇有图书馆、文化站,82.1%的乡镇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92.9%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59.6%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
养老政策惠及千家万户。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取消农业税、增加粮食直补等政策基础上,增加60周岁以上老人可以享受养老补贴,且随着年龄增加、物价上涨,国家补贴也在增加。
乡村振兴开启西安农业绿色发展新篇章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概括,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
如今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既有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乡村发展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中高端、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将快速增长,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绿色提质增效导向是必然要求。
大地律动是春声,乡村振兴正当时。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伴随着新时代的脚步,西安凝聚磅礴力量、激荡发展豪情,以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为总目标,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守住青山绿水,奋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西安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西安农业的深刻变革,使农村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西安与全国各地一样,每一次里程碑式跨越,都将成为明天更高的起点,农业发展的前景也必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