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地处关中平原西部,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是宝鸡的东大门,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佛教名刹法门寺的所在地。扶风县辖7镇1街113个行政村,9个社区。自建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扶风县各级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追赶超越,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新业绩,县域经济经历了由小到大、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发展过程,步入了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新时期。
一、经济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70年来,扶风县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扶风县经济跨越了三个时期,实现了八个翻番。经济建设恢复期,即1949年-1978年这30年。通过前四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扶风县经济发展虽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重创,但经过扶风县各级共同努力,仍有了较大的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0.25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0.74亿元,是1952年的2.96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4.5%,实现了首次翻番。经济改革开放期,即1979年-1998年这20年。地区生产总值由1979年的0.88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8.88亿元,是1979年的10.1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0.5%。这期间,扶风县经济总量实现了三个翻番,分别是1985年达到1.52亿元,实现了第二个翻番。1992年达到3.5亿元,实现了第三个翻番。至1996年达到7.5亿元,实现了第四个翻番。经济飞速发展期,即1999年-2018年这20年。地区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9.8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39.87亿元,是1999年的14.24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2.4%。这期间,经济总量再次达到四次翻番,分别是2003年达到16.26亿元,实现了第五个翻番。2007年达到35亿元,实现了第六个翻番。2012年达到73.07亿元,实现了第七个翻番。2018年跃上139.87亿元,实现了第八个翻番。2016年度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图一
人均GDP逐年增加。1978年,扶风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06元,到1994年、2005年、2009年、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突破1000元、5000元、10000元、20000元,2018年达到33055元,是1978年的160.5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前,扶风县经济主要以农业生产支撑经济,1978年三次产业占比为58.1∶21.3∶20.6,一产占据半壁江山,二产三产之和还没一产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在保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至2001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至30.8%,二、三产业平分秋色比重分别为35.6%、33.6%,实现了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的转变。到2018年扶风县三次产业占比为14.9∶56.3∶28.8,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4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上升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8.2个百分点,二产成为扶风县经济的主要支撑点。基本形成了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逐步加快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图二
非公经济持续壮大。1949年刚解放,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乡镇企业飞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经济活力进一步显现,非公经济占据半壁江山。2018年,扶风县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6.42%。
二、农业生产稳步提高,特色农业迅速发展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产量较低。1982年中央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出台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总产量由1949年的4.43万吨增加到2018年25.74万吨,是1949年的5.8倍。图三
特色农业发展显著。近年来,扶风县大力实施“稳粮、优果、强畜、扩菜、兴苗”工程,新建改造标准化果园3.03万亩、设施蔬菜1070亩,元宝枫、苹果、核桃等苗木花卉突破5万亩。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5个、家庭农场25个。成功举办了中国(宝鸡)“槐花·蜜蜂”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扶风苹果受到国家农业农村部肯定,并被确定为第六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形象果品,天度苹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扶风县特色农产品知名度显著提高;2018年蔬菜产量3.9万吨,苹果产量达到30.26万吨。
农业总产值显著增加。1978年扶风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23万元,是1949年的3.58倍,年均增长4.5%。2018年扶风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6.11亿元,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36.03倍,年均增长9.4%。
三、工业经济日益增强,产品产量飞速增长
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大。解放之初,扶风县工业基本上处在手工作坊阶段。1957年,扶风县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5个,全部工业总产值仅有108万元。1978年扶风县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为28个,全部工业总产值2534万元,是1957年的23.46倍,年均增长16.2%。70年来,扶风县工业经济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工业强县”的一系列政策引导下,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本形成了以饮料、家具包装、环保建材、造纸、纺织服装、食品、印刷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工业格局。2018年,扶风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户,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3.2亿元,是1957年的18815倍,年均增长17.5%。
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机制纸及纸板16.58万吨,是1978年的550.8倍;水泥312.4万吨,是1978年的473倍;泵产量14686台,是1978年的12.2倍;金属成形机床10659台,是1978年的43.2倍;面粉63.31万吨,是1990年的8.96倍;纱产量16791吨,是1990年的45.1倍;塑料制品40996吨,是1990年的322.8倍。
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投资规模逐年扩大
建国初期,扶风县基础设施十分落后,195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4万元。改革开发后,扶风县委、县政府抢抓发展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项目建设质量,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支撑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126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280.1亿元。先后建成了法门寺合十舍利塔,集中小学校、医院、市民中心、信合大楼、汽车客运站以及体育中心、七星河湿地公园等功能设施齐全的县城新区、法门新镇区、新兴产业园、科技工业园等新型经济载体。2018年扶风县围绕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高端装备制造、家居包装、环保建材七大产业集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82个,实现到位资金95.4亿元。实施的13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2.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8.6%,新越丝路服装生产基地、雷帕得重卡轻量化悬架板簧产业化、圣元佑慧滋养婴幼儿米粉等76个项目建成投产。2018年扶风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2%。
五、消费总量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不断改善
建国初期,市场萧条,商品经济很不发达,194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87万元。1949年到1978年这段时期,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私营和个体商业长期受到压抑。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为2305万元,是1949年的12.33倍,年均增长9.0%。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流通体制不断完善,集贸市场、商业网点迅速增加,进入21世纪,超市从无到有到现在遍布城乡,老实人购物广场、陕西新贸物流、多美汇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商贸企业相继落户扶风,消费品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城乡市场繁荣活跃。2018年,扶风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67亿元,是1949年的2282倍,年均增长11.8%,是1978年的185倍,年均增长13.9%。图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扶风的消费结构已经从单纯的温饱型向营养型升级。80年代的商品主要是集中在日常用品,高档点的也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现在的商品是私家车、商品房、金银首饰、手机等。手机消费已经像流行歌曲一样常换常新;家用电器更新换代比较快,第二代、第三代新产品不断推出;外出旅游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六、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居民存款不断增加
1957年扶风县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232万元,1978年地方财政收入仅有479万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财政收入实现加速度增长,到2018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1169万元,是1957年的134.3倍,年均增长8.4%。财政支出236639万元,是1949年的2720倍,年均增长12.1%。
2018年末,扶风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6.4亿元,是1957年103万元的13242倍,年均增长16.8%,是1978年1522万元的896倍,年均增长18.5%。
七、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解放初期,扶风县大部分人的生活仅维持在最低温饱水平。据历史资料记载,195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元,从1957年到1978年22年期间,城乡人民生活虽有所改善,但变化不大。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仅为85元。改革开放以来,扶风县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党中央对农民关于“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大幅增加。2018年,扶风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7元,是1957年的242.6倍,年均增长9.4%,是1978年的137倍,年均增长13.1%。
城乡差距持续缩小。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524元,是2007年9058元的3.3倍,年均增长11.5%。十八大以来,扶风县加大惠农支农政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统筹发展速度加快,2007—2018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年均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5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由2007年的3.29∶1降至2.53∶1。
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经过70年的飞速发展,以及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社会事业全面繁荣,公共体系逐步健全,扶风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从基础教育到“普六”、“普九”,再到“双高双普”和“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空前改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2018年扶风县共有普通中学21所(含私立高中1所),小学83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635人,小学专任教师1437人。扶风县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8372人,小学在校学生21230人。扶风县幼儿园59个,普惠性幼儿园占比86.4%。
卫生事业成效显著。逐步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社区、村组卫生服务从无到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2018年扶风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18个,比1978年增加187个,床位数1644张,比1978年增加1163张,卫生技术人员2663人,比1978年增加2247人。扶风县每个行政村都设有标准化医疗卫生室,有效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以来,扶风县参合农民已达37.46万人,参合率达99.99%,真正实现了病有所医。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围绕旅游兴县战略,先后实施了法门寺国家5A级景区创建、县游客服务中心、智慧旅游平台、大美佛汤城项目五星级酒店、七星小镇丝路风情商业街、“蜜蜂小镇”等项目,进一步促进了文旅融合。2018年度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3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51亿元。举行庆新春锣鼓秧歌游演大赛,暑期纳凉综艺晚会、秦腔演唱会和第七届“信合杯”群众广场舞大赛,组织七星小镇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才艺大赛“冠军之夜”总决赛暨颁奖晚会,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社会保障日臻完善。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8年末,扶风县企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6575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435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275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2612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1757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年参保人数达到203762人。
扶贫工作成就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扶风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实施“五个一万”增收行动和贫困村退出“四个提升”工程,精准脱贫取得显著成效,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扶风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6年以来的13639户、51749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445户、3037人,7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最初的21.45%下降到1.26%;顺利实现了贫困县脱贫摘帽。
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建国70年来,扶风县公路交通,纵横交错,网布城乡大地,基本实现公路村村通。扶风县位于省会西安和陕西工业重镇宝鸡黄金分割点,同处一小时经济圈,三条国省道直达西安、宝鸡。境内陇海铁路、西宝高铁、连霍高速、法汤高速、西宝中线、西宝北线、法乾二级旅游专线、关中旅游环线贯穿全境,西安咸阳机场至法门寺、西安至法门寺两条城际铁路已启动修建。
忆往昔,峥嵘岁月辉煌路;看今朝,信心百倍征途坦。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的44.31万扶风人民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进一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以锐意进取、勤政务实的作风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紧扣“建设‘一地三县’、决胜全面小康”,让扶风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备注:1.历史数据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局编印的《陕西省地市县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0)。
2.历史数据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局编印的《生产总值历史资料》(1952-2015)。
3.历史数据来源于宝鸡市统计局编印的《宝鸡巨变-五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
4.历史数据来源于扶风县统计局编印的《扶风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66-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