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并将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了深入了解西安市垃圾分类情况,市统计局开展了垃圾分类知晓率调查,调查对象为18-75周岁、居住半年以上的西安市民,完成样本1217个。
一、市民对垃圾分类关注度较高
(一)78.6%的市民知晓垃圾分类
调查结果显示,78.6%的市民知道《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将于2019年9月1日起实施。从职业类型看,“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最高,知晓率达91.4%,高于全市12.8个百分点;其次是“离退休人员”知晓率达86.2%,高于全市7.6个百分点。
图1:垃圾分类知晓率(%)
(二)95.5%的市民支持对生活垃圾分类
近年来,西安市积极开展厕所革命、提升城市环境工程,使得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所增强,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比较强烈。因此,对推行垃圾分类制度配合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95.5%的市民支持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其中,61-75岁和41-60周岁市民愿意支持率最高,均是97.7%。3.5%的市民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1%的市民不支持对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
(三)43%的市民掌握“四分法”分类
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市民对垃圾分类有一定的了解,也清楚垃圾分类政策。43%的市民认为自己都会按四类(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进行准确分类,29.7%的认为多数垃圾能准确分类。
图2:“四分法”分类掌握情况(%)
二、垃圾分类的现状
(一)将生活分类后投放的受访市民占76.9%
调查显示,对于日常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表示会分类再投放的占76.9%(其中“简单分类后再投放到垃圾桶(池)”的比例最高,占45.9%,“按要求分类后投放到垃圾箱”占31.0%);“没分类直接投放到垃圾箱”,占20.4%,选择“随手扔掉”的受访居民占2.7%。
(二)设置了“四分类”垃圾桶社区占31.1%
《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实施在即,而目前配置“四分类”垃圾桶社区占样本的31.1%,没有配置占64.7%;其中高档商品住宅区配置最高占43.1%,老旧社区占21.2%,其他社区占17.6%。分区域看,开发区配置最高,占36.5%,郊三区(灞桥、未央、雁塔)占34.1%,城三区(新城、碑林、莲湖)最低,占23.6%。
三、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活垃圾处理硬件不到位。“四分类”垃圾桶准备不到位,68.9%的市民小区没有“四分类”垃圾桶;有的社区的“四分类”垃圾桶是在原“可回收”“不可回收”分类基础上帖标识,蓝色桶、绿色桶、红色桶和灰色桶标识不清楚,不容易辨识,比较混乱;其次,由于缺乏专业的用于垃圾分类运输的环卫专用车,环卫工人通常采取统一回收的方法,这使垃圾源头分类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培训还不到位。数据显示,超过2成的居民不知道西安垃圾分类实施时间;有近三成市民基本不会生活垃圾分类;虽然有些小区内的垃圾桶贴有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画,但宣传不够仔细,只是简要介绍了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市民面对垃圾时就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到准确分类投放。
三是垃圾分类工作准备还不充分。比如不清楚如何预约回收,也不知道指定的回收点的位置;推广力度不够,缺少宣传指导员、社会监督员;方案中的投放定时、定点、定户没有细化,市民无法付诸行动等等。
四、对策建议
生活垃圾分类“开挂”的日本,达到今天的程度用了40多年。西安市想要在短时间达到分类准确、并形成习惯,就要做到“五个到位”,加大人为“干预”力度,让每个人参与其中。
一是组织规划到位。落实责任,明确生活垃圾分类的管理机构,尤其是牵头职能管理部门;界定住建、城管、环境、商务等部门在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以及资源利用环节的管理职责;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上实行“网格化”管理,合理规划、安排每一个网格生活垃圾收集装置的种类、布点、数量,夯实责任。
二是宣传培训到位。生活垃圾分类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要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宣传栏、新媒体等各类载体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宣传,做到家喻户晓,真正普及垃圾分类处理知识,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共同参与、互相促进的浓厚氛围。
三是硬件更新到位。政策的有效实施必须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对于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投资,首先应当配备足够数量的垃圾桶,每类垃圾桶可以投放的垃圾应该鲜明的标出。其次,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在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个环节全面实施分类,落实源头、中间过程、末端全过程分类处理,防止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出现“前期分类不到位,后期处理大锅烩”的问题。
四是政策法规制定到位。尽快出台垃圾分类法规,使垃圾分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法治为基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垃圾分类政策,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各环节的有效监管,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确保垃圾分类工作不跑偏方向,不走进“断头路”。
五是分类指导到位。以街道和社区为单位,培训宣传指导人员和社会监督员,进行垃圾分类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分类投放指导,从源头解决社区居知识的匮乏和分类不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