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榆林:工业效益逐渐改善 稳中有进压力犹存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榆林:工业效益逐渐改善 稳中有进压力犹存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08-26 10:05
字号:
打印

  在工业稳增长政策措施推动下,1-6月榆林市工业经济持续回升,工业企业各项主要效益指标持续改善。

 

  一、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情况

 

  1、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降幅收窄

 

  1-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40.1亿元,同比下降2.6%,较上月收窄2.1个百分点。五大支柱行业呈三升两降。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营业务收入740.7亿元,下降8.9%,降幅收窄3.2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5.5亿元,同比增长7.6%;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206.3亿元,增长5.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46.1亿元,增长8.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242.5亿元,下降2.7%,降幅收窄1.2个百分点。

 

  2、企业利润总额逐步改善

 

  1-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1.5亿元,同比下降19.3%,降幅较上月收窄1.7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253.5亿元,下降22.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7亿元,下降36.4%;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12.6亿元,增长21.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39.6亿元,下降3.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2.9亿元,下降19.4%

 

  3、企业亏损面扩大

 

  1-6月,全市868户直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251户,亏损企业户数较去年同期增加89户,亏损面为28.9%,较去年同期扩大1.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2.6亿元,亏损额与去年同期持平。亏损额主要来自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亏损105户,占亏损企业数的41.8%,亏损额为7.3亿元,同比增加3.8亿元,占亏损额的32.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亏损22户,亏损额3.0亿元,同比减少3.9亿元;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亏损26户,亏损额2.9亿元,同比减少1.20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亏损21户,亏损额4.0亿元,同比增加0.8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亏损16户,亏损额1.1亿元,亏损额同比增加0.2亿元。

 

  4、企业成本上升,收益下降

 

  1-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的成本为64.33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26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为9.33元,比去年同期增加0.69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21.5%,比去年同期下降4.47个百分点。

 

  5、规上工业企业去杠杆有一定成效

 

  资产负债率是一个很直观的反应杠杆水平的指标。全市1-6月规模以上工业资产负债率为51.4%,比去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去杠杆有一定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6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月回升,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1、停产企业比较多。6月,全市规上工业有154户企业处于停产状态,虽然较上月减少26户,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2户,仍影响工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2、生产成本增长居高不下。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今年安全检查、环保提升等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使得成本进一步上升,利润持续降低。

 

  3、企业高端人才紧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对经营管理、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存在普工过剩、技能型人才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及发展都带来较大影响。

 

  三、建议

 

  总体看,1-6月全市工业经济虽有逐渐回暖迹象,工业企业效益逐渐向好。但受成本上升以及停产企业数量过多等因素影响,工业效益欠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因此,要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抓好工业重点项目的建设,创新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1、加快企业复工复产。密切关注重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停产减产企业深入了解情况,加快企业特别是煤炭停产企业尽快恢复生产,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煤矿释放优质产能。

 

  2、加大力度降成本。随着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实施,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政策措施的深入推进,为企业效益提升提供了强有力政策支撑。多措并举稳定原材料价格,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经营风险。在保证安全、环保的情况下,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副产品的利用率。同时要充分预警和提早介入处理各种不利情况,合理控制企业各项财务指标运行水平,大力降低企业成本,确保企业稳健发展。

 

  3、加强人才引进、培训及企业员工招聘工作。要根据企业需求适时开展人才引进、培训工作,服务企业发展。根据企业用工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