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人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延安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矢志艰苦奋斗,奋力追赶超越,农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农村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国初期,全市农业生产基础单薄。194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3695万元,1965年突破1亿元达到1.14亿元,1978年达到2.12亿元,是1949年的5.7倍。退耕还林以来,全市完成产业转型,形成了“以林果业、草畜业、棚栽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延安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增长。进入新世纪后,在党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延安市积极落实党的各项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农业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从1990年到2018年间,延安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990年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69亿元,到1994年突破20亿元达到24.42亿元,2005年突破50亿元达到51.99亿元,2010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28.36亿元。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完成产值241.12亿元,1949年-2018年年均增长9.8%。农业增加值141.38亿元,占GDP总值9.1%,连续多年稳定在8-10%。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一)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粮食生产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具有核心的稳定、支撑作用。建国七十年来,延安一直把粮食安全生产放在农业发展首位,克服耕地减少、人口增多等不利因素影响,积极发挥政策、资金、科学技术的作用,实现了粮食单产增加和粮食自给能力的不断提高。全市粮食面积由1949年的564.74万亩减少到1998年的486万亩,再到2018年的212.74万亩;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7万吨增加到1998年的98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再到2018年的69.56万吨,70年间增加了54.4万吨,增长3.1倍,年均增长2.2%。
(二)设施蔬菜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至九十年代初期,蔬菜产业长期以自产自销的生产状态存在,面积小、产量低、上市迟、耕作技术落后、品种单一老化。1992年,日光温室和大棚栽培技术先后在安塞、甘泉、宝塔等县区试种获得成功,引发了种植理念的根本性转变。2001年,设施蔬菜作为退耕还林后的促进农民增收一项基础产业,掀起了蔬菜产业发展的新高潮,2005年发展到22.8万亩,增加了11万亩。2008年至2012年,全市抢抓省上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政策机遇,建基地,扩规模,推动设施农业成为继苹果之后又一致富产业。特别是经过八年的快速发展,全市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由初期的7.5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32万亩,2018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1.71万亩,设施蔬菜产量55.62万吨,占蔬菜产量比重为51.4%,高于全省设施蔬菜占比20个百分点,占比仅次于渭南和杨陵,位居全省第三。全市设施蔬菜面积占全省总量的7.4%,产量占全省的10%,位居第五位。设施数量18.18万栋,其中:日光温室11.02万栋;设施占地面积19.7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占地面积13.25万亩,设施数量和面积在全省的占比位居全省前列,尤其是日光温室占全省三成。
(三)果业生产发展迅猛
延安苹果种植起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中期。1985年,全市鼓励和引导洛川、宝塔区等成为发展的重点地区,苹果面积从1985年的15.2万亩增加到1990年85.9万亩,5年增加了70.7万亩。1991年至1996年为规模扩张阶段,全市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以富士、秦冠、新红星为主栽品种,以乔化密植为主要模式的苹果种植在全市得到迅速发展,洛川、宝塔、黄陵、富县、宜川被认定为陕西省首批优质苹果基地县。1997年至2006年,规模扩大,果园生产管理成为首要任务。四项关键技术推广普及活动全面推开,延安被农业部确立为全国优势苹果产业带。苹果面积从1996年的152.2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199.3万亩,10年间增加了47.1万亩。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苹果南提北扩战略,加强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使其逐步成长为全市第一优势产业。
截止2018年,全市以苹果为主的园林水果面积354.8万亩,比1978年的22.8万亩,增加了332万亩,年均增长7.1%;果品产量为299.1万吨,其中苹果产量为289.2万吨,2018年苹果产量占全市水果产量的比重为96.7%,苹果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市农业的第一特色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延安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化果业强市。
(四)畜牧规模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初期“一羊独大”的局面逐步改变,21个养殖企业(场)被认定省(部)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创建生猪万头示范村57个,标准化规模养殖迈出坚实步伐。1999年至2006年,畜牧工作紧紧围绕山川秀美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大力推进养殖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养殖方式。2002年和2004年先后出台决定和办法,产业结构由退耕前的传统放牧为主转变为规模舍饲养殖,为生态自然修复提供了有力保障。2007年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逐步发展形成了牛、羊、猪、鸡、驴及特色养殖的多元产业结构,进入了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效益增加的快速转型阶段。截至2018年底,全市存栏猪、羊、牛和家禽分别达到36.84万头、56.55万只、5.97万头和279.27万只,羊子存栏和生猪存栏比1949年分别增加29.88万只和27.16万只,年均增长9.5%和95.6%,肉类总产达到4.6万吨,比1988年增长1.99倍,年均增长1.7%;禽蛋产量2.44万吨,比1980年增长14.86倍,年均增长4.9%,畜禽稳定增长保证了延安市副食品消费市场的有效供给,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
三、现代农业装备快速发展
(一)后整理设施装备水平明显改善。201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推进农产品后整理,全市上下形成了前端抓基地、后端抓整理、全产业链条抓增收的可喜局面。全市智能选果线达到56条,冷气库贮能102万吨,占总产量的35%;冷运企业20家,果品精深加工企业15家,年转化鲜果30万吨以上。
(二)农产品加工业倍速增长。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由2015年的103家发展到2018年的929家,产值由48.89亿元上升到154.34亿元,加工原料涉及果品、蔬菜、粮油、肉蛋、烟草、干果等全市主要优势产品和地域特色产品,涵盖了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等18个子行业。
(三)园区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11年,延安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国首个整市认定的示范区。按照现代农业新内涵,累计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44个,其中国家级产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4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09个,带动发展县级园区68个。
(四)一村一品格局初步呈现。2018年全市建成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7个和市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村230个、专业镇18个,洛川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洛川老庙镇、吴起五谷城镇桐寨村被认定为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五)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农机总动力达到163.09万千瓦,较1998年增长3倍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增长46.4个百分点,实现了农业生产以人畜力为主到以机械化为主的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