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延安:规上文化企业营收稳定 效益显著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延安:规上文化企业营收稳定 效益显著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08-20 15:48
字号:
打印

  文化产业是国家一项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近年来,延安市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2019年上半年延安市规上文化企业营收状况良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成效进一步凸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发展现状

 

  2019年上半年延安市实现规上营业收入4.26亿元,同比增长29.2%,增长速度较去年同期提高了7.4个百分点。

 

  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中省市积极响应狠抓落实,出台文件落实奖补政策。文化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面临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大市场正在加速形成、要素驱动更加多元的重大机遇,延安市积极响应号召,因地制宜,制定了符合全市实际情况的产业发展政策。就上半年而言,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较去年增长了近一亿元,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就发展速度来看,上半年文化产业发展增速29.2%,从今年一季度开始,基本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说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化正在形成。

 

  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领域增长态势喜人。从三大领域来看,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46万元、2563万元和39125万元,增长速度分别为12.9%7.3%31.5%,规模结构比为2.26.091.8,与上年同期相比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行业差距进一步缩小。其中制造业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在去年837万的基础上增长了100余万元,制造业取得持续进步是延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喜事;批零业在三大领域中发展最为稳定,上半年批零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依然扮演者中流砥柱的角色;服务业作为文化产业行业领军者,上半年继续领跑营收榜,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一亿元,其他领域未来几年内难以撼动服务业领头羊的位置。

 

  县区发展不均衡,极端现象依然存在。上半年,全市实现营业收入4.26亿元,其中宝塔区达到了2.02亿元,占比接近50%,与以往相比份额略有下降,但是依然是全市文化产业的最大群体。宜川、延川、黄陵、志丹、吴起和甘泉六县营业收入超过千万,分别达到了7071万元、3222万元、3065万元、2173万元、1578万元和1082万元,其余县区则不足千万。从增长速度来看,延川县达到了88.9%,远远超过了其他县区,除志丹县、洛川县和富县外,其他县区增长速度均在20.0%以上。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增长速度,各县区发展依然不均衡,极端对比情况依然存在。

 

  二、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目前面临的发展环境也是前所未有的好,但客观地讲,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延安丰富的文化资源、崇高的文化地位极不匹配,与兄弟市区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短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产业体量小,产值效益低。2019年上半年全市规上文化企业64家,营业收入为4.26亿元,类比全年来看,营收情况与去年相比无较大提升,企业产值效益较低。通过与全省各市相比较,全市文化产业数量和产值排位均位于全省后几位,差距较为明显。

 

  二是文化市场主体比较弱小,结构不合理。全市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少,普遍存在散、弱、小的经营特点,各种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发掘和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品的内涵、创意不突出,附加价值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全市缺乏龙头文化企业,64户规上文化企业,其中文化服务业50户,占全部规上文化企业78.1%,制造业2家,占比仅为3.1%,市县文化企业大部分为旅游企业、新华书店、网吧和ktv等传统行业,缺乏新兴业态,产业结构不合理。小微文化企业数量不少,但大部分是广告传媒、打印、婚庆等低层次的传统企业,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是产业政策建设滞后。虽然中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全市的政策体系建设存在滞后性,直到现在没有出台一项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意见。近两年,市上先后也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发展新经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缺乏与企业的有效衔接,再加上文化企业本身的轻资产等特殊性,使得一些优惠政策很难惠及到文化企业。

 

  四是文化人才比较匮乏。全市文化人才队伍总量偏少,学历偏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缺乏一批有文化、会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随着网络游戏、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等新业态、新行业的发展,新兴专业人才匮乏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全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应理顺延安市目前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清楚掌握延安市目前发展趋势、资源优势、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要以制度建设引导文化产业发展,防止因为顶层设计的缺失,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可借力权威智库和专业团队,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指导性,高起点规划编制未来五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从而使规划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二是培育壮大龙头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企业数量少,特别是规上文化企业质量效应差是制约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主要瓶颈。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重中之重是加大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首先,成立以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合作融资的市属国有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打造对外文化合作交流、招商引资的龙头企业。其次,积极扶持有成长前景的企业做强做大,盘活存量,建立文化企业数据库,引导一些非常有实力、发展前景好的新经济企业申报入库,扩大规上文化企业规模数量。

 

  三是出台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要认真落实中省关于扶持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结合延安实际,尽快制定全市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推动延安文化走出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规保障。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奖励、项目补贴等多种形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要进一步优化融资环境,建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机制,打通文化企业与金融之间合作壁垒,切实解决文化企业贷款融资难的问题。

 

  四是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加强与专业院校、文艺团队、培训机构、知名文化企业的交流合作,建立文化人才定向培养机制。加大对乡土文艺人才、非遗传承人的资助扶持和宣传推介力度,发挥传帮带作用。尽快出台全市关于文化人才引进和表彰激励机制,奖励文化能人和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创意的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批本地区文化领军人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