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西安市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升级持续推进,零售业态融合趋势明显,市场供给方式不断创新,消费市场呈现稳中略升的态势。
一、消费市场运行情况
(一)消费市场总量稳步提升,销售增速保持平稳增长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310.44亿元,同比增长5.9%。高于一季度0.3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收入190.16亿元,同比增长9.7%;商品零售2120.28亿元,同比增长5.6%。
(二)基本生活类平稳增长,刚性需求特征明显
从销售商品的类别看,基本生活类商品保持平稳增长。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和日用品类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1.5%,刚性需求特征明显。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部分与消费升级相关的商品增长加快。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和化妆品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2.7%、24.5%和2.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分别增长4.6%。
(三)消费升级类增速加快,生活品质类需求提升
汽车类销售扭负为正在“国五”排放标准汽车即将停止上牌的政策影响下,为了及时清除库存,汽车销售企业大幅度降价促销,车企迎来一波销售小高潮。1-6月汽车类零售额增速扭负为正,增长0.2%,较1-5月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6月,汽车类零售额增长4.7%,一举扭转连续4个月同比增速持续下降的局面。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汽车类8.9%,同比增长167.1%。占比较上月提升4.8个百分点。
金银珠宝类表现亮眼今年来国际黄金价格一路攀升,特别是最近两个月,更是涨势强劲,带动市场黄金类资产价格水涨船高,引发投资者广泛关注。1-6月,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3.31亿元,同比增长22.5%,较上年增长34.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升8.8个百分点
智能类用品深得人心上半年日用品类销售同比增长11.5%,但日用品中可穿戴智能设备销售同比增长54.7%,高于日用品增速43.2个百分点;6月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比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速高17.8个百分点%。
(四)网上零售保持快速增长,线上销售占比稳步提升
随着网络技术进步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网购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新兴业态保持快速增长。
新兴业态继续快速增长。上半年,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198.61亿元,同比增长18.6%,增速比一季度加快4.3个百分点。
线上销售占比持续提升。上半年,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比重为17.2%,比一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五)餐饮消费增长较快,旅游市场需求旺盛
2019年,西安市激活假日经济,继去年后又出台了“西安年,最中国”主题活动,增强了旅游市场活力,为旅游市场提供了增长动力。据旅游部门统计,上半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1.4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457.77亿元,同比增长21.9%和27.0%。与旅游活动紧密相关的住宿和餐饮业增长较快,限额以上单位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0.3%和10.4%,保持平稳增长。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和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新业态继续快速增长,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消费转型升级态势将会延续,西安市消费品市场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二、商贸流通行业运行情况:
(一)批发业增速继续放缓
受煤炭停产、金属及制品高位回落,汽车生产减少等因素影响,全市批发业销售继续减速,1-6月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3293.92亿元,同比增长25.8%,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落6.2个百分点。在金属及金属矿批发等行业支撑下,批发业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批发业9个中类行业中,有8个行业增速较一季度回落。其中,纺织、服装及家庭用品批发,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机械设备、五金产品及电子产品批发四类商品销售额增速比一季度分别回落21.2、8.8、1.7和4.2个百分点;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站全市线上批发业销售额比重77.9%,其中,三大类商品增速较一季度“一升两降”,金属及金属矿批发占43.0%,同比增长75.0%,增速较一季度提高12.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批发业销售增速23.2个百分点;煤炭及制品、石油及制品批发占比8.4%和20.2%,同比增长10.3%和2.1%,分别较一季度回落2.7和0.7个百分点,分别拉动全市批发业销售额增速2.7和1.0个百分点。
(二)零售业运行平稳
1-6月,西安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1057.93亿元,同比增长4.3%,与一季度持平。
零售业9个中类零售行业中,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医药及医疗器材专门零售,五金、家具及室内装饰材料专门零售,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4个行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占比20.9%,拉动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增速3.2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零售占限额以上零售业15.1%,同比增长16.7,较一季度提高6.2个百分点,拉动零售业销售额增速2.5个百分点。
零售业9个中类零售行业中,6个行业增速较一季度回落,其余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专门零售,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货摊、无店铺及其他零售业分别较一季度提升8.9、6.2和6.4个百分点。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和燃料及其他动力销售占全市零售业销售额44.4%,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落3.0个百分点,拉低全市零售业销售额增速0.2个百分点。其中,汽车新车、旧车零售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落1.2和5.2个百分点。
(三)住宿和餐饮业增速持续回落
住宿和餐饮业在去年西安年最中国等系列活动的推动下,引爆西安旅游市场,从而带动住餐行业的快速发展,住宿和餐饮业规模持续扩大,增速持续增高。今年以来,在高基数的情况下,市场快速增长难以为继,相比去年出现大幅度回落。
1-2季度,全市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0.3%,增速同比回落13.0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落4.8个百分点。其中旅游饭店、民宿服务和其他住宿分别下降1.3%、17.6%和7.3%,分别较一季度回落5.4、36.1和3.7个百分点;一般旅馆同比增长7.3%,占限额以上住宿业24.4%,拉动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5.2个百分点,成为支撑住宿业增长的中坚力量。
1-2季度,全市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0.4%,增速同比回落7.7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落1.4个百分点。其中,正餐服务营业额占限上餐饮业营业额70.9%,同比增长7.7%,较一季度回落3.4个百分点;快餐服务,饮料及冷饮类营业额增长14.9%和34.5%,较一季度提高1.0和11.9个百分点。其中,咖啡馆服务同比增长25.7%,较一季度增长3.1个百分点。
三、市场发展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重点零售企业持续下滑。受市场需求不足、自身经营模式落后、硬件设施老旧、周边营销环境不佳、举办促销活动受限等因素影响,传统线下零售企业增速下滑明显,零售额增速大幅回落。同时,药品零售企业战略调整影响,由前期门店全部汇总核算,转变为各门店独立核算,致使门店数减少,医药企业零售额增速均较上月大幅度回落。另,6月全市818家限上零售业企业中,零售额同比下降的有350家,环比下降有303家。
(二)石油类商品销售下降。1-6月,受成品油价格影响,汽车销售低迷,石油及制品类销售同比下降4.7%,较上年回落26.9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22.92亿元,同比下降17.8%,较去年回落35.2个百分点,较5月回落22.7个百分点,下拉全市限上零售额2.2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值占比也由5月的11.7%回落至10.2%,回落1.5个百分点。
(三)服装类商品销售降幅较大。1-6月份,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零售额126.56亿元,占限上零售额的10.9%,同比下降11.6%,较上年同期回落24.0个百分点。其中,6月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同比下降18.8%,较5月回落23.6个百分点,下拉全市限上零售额2.3个百分点。
四、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上半年全市消费市场,新业态消费稳步增长,消费升级类以及生活改善类商品快速增长。但仍存在城乡市场发展不均衡、行业发展单一及生活成本持续走高等不利因素影响着市场的发展。
(一)市场区域发展不平衡。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1-2季度,农村消费市场表现较为活跃,同比增长8.2%,但比重仅占全市限上企业零售额的3.8%,对全市消费品市场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乡村市场建设投入不足,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起步迟、消费单一等因素影响,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市场,市场潜力仍需通力深挖。
二是区县、开发区发展不平衡。1-2季度,受旅游市场火爆的影响,座拥回民街的莲湖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3%,高于全市2.4个百分点;大唐不夜城所在的曲江新区增速比全市高5.2个百分点。港务区在京东的带动下、经开区受行政中心北移人流量逐年增大的影响,增速分别高于全市8.2和1.2个百分点。而新城区因传统百货整体经营下滑,加上民生北大街店关闭的影响,增速下滑,低于全市5.8个百分点。
(二)市场缺乏新型消费热点。当前,西安市传统热点商品消费增长趋于平缓,消费结构需进一步升级,居民对各大类商品的消费也大体上保持稳定,仅仅依靠政策刺激消费,只能形成短期购买力,难以对消费品市场发挥长效作用。由于缺乏消费热点,影响了居民即期消费。
(三)行业发展结构布局单一。在西安市限上企业行业中,汽车、煤炭、石油占限上零售的近一半,尤其是汽车类零售,但随着市场的饱和以及限行等问题,销售增速逐步趋于回落;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两大行业对全市的影响更加明显。过分单一的市场结构,特别是大宗商品类,在受到国家宏观政策,以及国际市场的影响,会导致消费市场较大的波动,不利于消费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
五、促进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激发农村消费活力,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加大消费市场的合理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市场秩序;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适应性,对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特征的研究,选准“切入点”,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实现区域平衡发展。
(二)加强培育新兴行业,促进行业均衡发展
对新兴行业中的重点企业实施重点扶持,在政策上给予全方位的支持,给予必要的倾斜以形成一定规模,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带动行业的发展壮大。推进商贸流通领域结构性改革,出台促消费政策,增加市场有效供给。不断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优化市场环境。
(三)加快创新转型步伐,实现市场良性发展
加快传统企业转型步伐,面对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如百货零售行业等存在诸多不足,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围绕消费者需求进行商业业态和服务创新,创造出更多的消费热点,满足个性化市场需要,实现市场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