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建国70年固定资产投资硕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渭南抢抓改革发展机遇,积极营造投资环境,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取得丰硕成果,投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对全市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在投资的拉动作用下驶入快车道,经济总量扩大,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随着经济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渭南投资的发展规模连跨多个千亿台阶,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势头。期间,2012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15年突破2千亿元。1978—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673亿元,投资规模由1978年的3.5亿元扩大到2017年的2731.2亿元,年均增长18.6%。
二、工业投资总量攀升,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至1965年,市内大部分县市地处三门峡库区,国家在市内没有安排基建项目,这个阶段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很小。1966年至1977年,国家根据水库实际情况调整了运行参数,市内大部分县市退出淹没区,这时适逢国家三线建设,一批中、省属工业项目开始在本市建设,逐步建成了一批能源、冶金、原材料、机械制造、化工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产业强市”的指导思想,工业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263.4亿元,是1978年的1763倍,年均增长20.5%。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有力的推动了全市工业发展步伐,1978年全市工业企业只有1325家,到2018年已达381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969.6亿元。全市建成开发区工业园区20个,中联重科、金钼股份、陕煤集团、青岛啤酒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渭南高新区机械产业园、韩城500万吨焦化基地、蒲城70万吨聚烯烃、澄城光伏太阳城、澄城烟厂技改、大荔蔡伦纸业生产线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特别是3D打印产业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中国酵素城、热电联产、国家光伏应用领跑基地、帝亚新能源汽车等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建设,经济发展新优动能进一步聚集。
三、民生领域持续加力,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
解放后,为铲除旧中国遗留的文化落后和愚昧,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在资金及其紧缺的条件下,建成了较为完备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教育事业、医疗卫生、水利环境等领域谋划建设一批民生事业项目,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2018年用于文教卫生的投资达101.4亿元,是1978年3742倍,年均增长22.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达468.8亿元,是1978年的1509倍,年均增长20.1%。市文化艺术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体育中心、博物馆建成运行,渭南北站、连霍高速渭南西入口、中心城市东入口、主要城市道路改造提升等项目相继完工,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中心医院、儿童医院、临渭区第二医院搬迁、渭南职教园区、渭南高级中学、渭南实验初中、渭南实验小学、瑞泉中学新校区等一大批项目建成,广大居民就医和入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在全省率先完成渭河堤防建设任务,渭河大堤成为安澜之堤、休闲之堤,沋河公园、朝阳公园、人和公园、渭清公园、南湖公园、西海公园、渭南万达广场、宏帆广场、义乌商贸城等先后建成或开始建设,城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四、基础设施实现飞跃,百姓出行更加便捷
渭南地处陕西东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解放后至1977年,基本实现了市内干线公路黑色化,并完成了西禹公路的改建。改革开放以来,渭南市委、市政府相当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全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了空前发展,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1978年58.6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590.7亿元,年均增长33.4%。截至2018年末,全市共有公路总里程18231.2公里,等级公路15350.6公里。2018年全社会客运量9117万人,是1978年的17.1倍,公路货运量超过1.9亿吨,是1978年的32.4倍。郑西、大西2条高铁在渭南并站交汇,陇海、西南等6条铁路与连霍、京昆、沪陕3条高速公路和9条国道省道纵横贯穿。境内实现了县县通铁路、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公路密度、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省各市之首。2017年全市公路里程达19369.6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6217.73公里;全市客运周转量28.21亿人公里,货运周转量336.39亿吨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14941倍和665倍。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740万千瓦,灌溉面积540万亩,互联网普及率88%。
五、房地产开发大发展,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渭南房地产业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总体上呈现持续快速发展态势,新式小区、大型商业综合体见证了经济的腾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房地产开发企业从1991年的10家发展到2018年的186家。2018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54.1亿元,达到历史最高点,是1991年0.2亿元的770.5倍,年均增长27.9%。2018年竣工面积130.4万平方米,是1991年5.5万平方米的23.7倍,其中2018年竣工住宅面积89.5万平方米,是1991年5.5万平方米的16.27倍。宏帆、富力、碧桂园、恒大、保利、中海等大型房企的一大批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全市房地产开发已进入一个全面提高品质的新的发展阶段。
六、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民间投资地位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国家鼓励民营经济组织进入相关行业,使之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国家、省、市出台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地实施,渭南民间投资保持稳定态势,民间投资市场呈现积极变化,成为支撑全市投资增长的“稳定器”。特别是在“十八大”以来,渭南市鼓励和促进民营经济政策措施也相继落实到位,民间投资总量越来越大,比重持续提高,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2017年,渭南市民间投资从471.9亿元上升到831.1亿元,年均增长12%。
实践证明,7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丰硕的成果,归功于党中央和中省市各级政府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解放思想、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全市人民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为谱写渭南追赶超越新篇章、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而继续努力奋斗,续写渭南改革开放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