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商洛:栉风沐雨七十年 商洛农村焕新颜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商洛:栉风沐雨七十年 商洛农村焕新颜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08-14 17:23

  七十年斗转星移,七十年沧桑巨变。新中国建立70年以来,商洛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愤图强,砥砺奋进,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开启了商洛农村发展的艰辛历程,谱写出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壮丽篇章,商洛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从单纯种养业到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从“大锅饭”到家庭农场再到推进现代化,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小康甚至富裕迈进,呈现出农业生产稳中有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的大好局面。

 

  一、艰辛历程跨越发展

 

  新中国建立70年以来,商洛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惠及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农业经济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商洛农业农村的改革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期(1949-1978年)。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国民收入近70%源于农业,工业收入不到13%,其中有70%来自手工业,是典型的以农业与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全市更是典型的农业市,面对基础薄弱、百废待兴的市情,商洛地委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通过土地改革、人民公社等系列改革,在“以粮为纲”的政策指引下,商洛种植业得到恢复并快速发展,建立了农村社会主义劳动集体所有制经济,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9.4万吨增长到1978年的52.35万吨,人均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56.8公斤增长到1978年的260.1公斤。但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集体生产的粮食一部分要上交国家公粮,剩余部分分配给村民,商洛农民生活仍然在温饱线上挣扎,吃饱穿暖仍然是大部分农民的期盼。

 

  (二)稳健发展期(1978-2012年)。1978年末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使农村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的神州大地。随后,商洛也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并在八十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不断得以推进、稳定完善和发展,全市农业产能大幅提升。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农村改革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农业生产结构、农村经济结构趋于多元化,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乡镇企业蓬勃发展。2002年《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用法律形式“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使农民吃了颗定心丸。2004-2012年,中央连续发布九个中央一号文件,将“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取消农业税、工业反哺农业。商洛市也同全国一道走上稳定发展、改革开放搞活之路,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加强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实施农村低保和养老保险、义务教育减免收费及补助等措施,使农民逐步享受到社会保障服务。全市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农产品供给充足,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农民务工和创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由温饱向小康大步迈进。

 

  (三)快速发展期(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党中央、国务院依然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连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村内生动力,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商洛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农村改革措施,使诸多“三农”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二、辉煌成就壮丽篇章

 

  (一)农村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新中国建立70年以来,商洛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蓬勃生机和崭新活力。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75.35亿元,比1949年增加174.93亿元。196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199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十亿大关,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75.35亿元,增加值达到99.81亿元。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一是粮食生产能力得到恢复和巩固。粮食连年丰收,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50.06万吨,是1949年的2.6倍。粮食单产由154公斤,增长到209公斤。二是经济作物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商洛在加强和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油料产量达1.97万吨,是1949年的14.1倍;蔬菜产量达53.71万吨,是1995年的4.4倍。

 

  (三)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建国以来,市委、政府针对全市山区农村经济特点,围绕市场要求,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提质增效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实现了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农林牧渔共同发展,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2018年,在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比重占58.2%,比1949年下降21.3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渔业比重分别上升4.5个百分点、23.1个百分点、0.48个百分点。

 

  (四)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新中国建立70年以来,随着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产品生产效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激发,肉类、禽蛋、蔬菜、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明显增加。2018年油料产量1.97万吨,是1949年的14.1倍;肉类产量8.26万吨,是1949年的68.9倍;奶类产量0.28万吨,是1949年的933.3倍;禽蛋产量6.74万吨,是1949年的328.8倍。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2018年特色产品核桃产量6.62万吨,是1949年的30.1倍,板栗产量2.16万吨,是1949年的166.2倍。

 


 

  (五)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建国以来,商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无到有,特别是近年来,商洛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发展“一村一品”、“设施农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2018年,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134个,其中省级21个、市级77个,农业园区实现产值19.77亿元,实现利润1.62亿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累计达14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2家。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62.1亿元,净利润16.3亿元。年销售收入逾亿元企业18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4992个,入社社员11万人,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3个,省级示范社71个,市级示范社105个。家庭农场485个,培育职业农民1990人。

 

  (六)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随着新农村建设及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水、电、路、视、讯全面实现入村入户。2018年末,通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85%。实施自然村通动力电工程,农村电网可靠性达到99.8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27%。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5%,森林覆盖率达到67%90%的村实施生活垃圾治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种现象逐渐成为历史,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七)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生产逐步走出传统模式,农业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从追求数量增长到质量、效益、环境并重。商洛全面落实中省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2018年农林水事务支出达到45.65亿元,增长16.7%,发放惠民补贴资金4.7亿元,惠及农民67.32万户,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2018年,全市农村“三变”稳步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从无到有,登记颁证764个村。全市450个村确定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暨“三变”改革示范村,1281个村完成清产核资,941个村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800个村完成股权量化。

 

  (八)农村贫困状况大幅改善。商洛按照中省决策部署,坚持从市情出发,积极探索推广“1+12”产业脱贫模式,创新了“11473”产业脱贫路径,贫困户长线产业覆盖率124%389个贫困退出村集体经济实现全覆盖,3363个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6.06万户发展特色产业,5.35万户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952年的14元增加到2018年的9112元,年均增长9.7%。截止2018年底,全市农村贫困人口降至12.54万人,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程度不断减轻。

 

 

  (九)农村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建国以来,商洛认真贯彻中省决策部署,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市通过了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校舍改造、师资建设取得新进展。从2006年起,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享受“两免”(免除学杂费、书费)政策,其中贫困寄宿生享受“两免一补”(免除学杂费、书费,补助生活费)政策。全市农合疗参合率达100%以上。全面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2018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9.52万人。农村五保供养人数达到1.80万人。2016年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16年末,100%的镇有医疗卫生机构,100%的镇有执业(助理)医师,70.11%的镇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42.53%的镇有本级政府创办的敬老院。97.45%的村有卫生室,69.05%的村有执业(助理)医师。

 

  三、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实践证明,商洛农村的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商洛人民的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展望未来,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信心倍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商洛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落实中省战略部署,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先后出台了《商洛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商洛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纲要(2018-2022年)》、《商洛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20182020)行动方案》,把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坚信,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商洛新农村一定会实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