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延安市非公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的增长态势,对全市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非公经济总量规模持续扩大。上半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218.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1.2亿元,三次产业分别较上年同期增加了0.5、10.7、20.0亿元。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9.7%,较一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占比与全省的差距略微缩小,从上年相差25.0个百分点缩小到24.9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71亿元、65.90亿元、146.1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1:30.1:66.8,呈“三、二、一”格局,与上年同期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0.6个百分点,非公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对于促进延安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发展空间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占比稳步提升。上半年延安市非公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6.8%,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作为传统行业增速平稳,实现增加值29.27亿元,占比88.4%,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其他服务业增势较快,分别实现增加值9.92、64.77亿元,占比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和4.1个百分点。
(四)市场新主体成长速度加快。上半年延安市市场主体达到16.88万户,同比增长17.9%,新增市场主体21269户,增长24.2%。新增企业总数4327户,增长24.6%,其中新注册私营企业4061户,增长27.0%,新增个体工商户16736户,增长26.0%。
(五)民间投资快速增长。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民间投资的大力推动。受延长至黄龙高速公路项目及房地产开发项目拉动,全市民间投资持续较快增长,达到57.7%,超过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5.0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增速46.7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
(一)非公发展速度低于GDP发展速度。从数据对比来看,虽然非公经济总量比去年同期有了一定的提升,全省10个地市中,非公增加值总量增加了31.16亿元,位居全省第六,但是GDP总量增加了90.93亿元,位居全省第三。总量发展速度的差异,影响非公占比的进一步提高。
(二)第二产业非公增加值占比较低,发展缓慢。经济总量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占GDP总量的61.9%,而第二产业增加值中非公增加值比重较低,仅占14.5%,比去年同期只提高0.3个百分点。规上非公工业企业纳入一套表企业的规模较小,贡献较弱,拉动能力不足,影响非公工业快速发展。
(三)非公企业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虽然全市非公经济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龙头企业及大型企业的带动效应明显不足。从企业规模来看,899家标注规模的企业中,中型企业共有131家,小型企业共有570家,微型企业共有197家。可以看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这部分企业发展抗压性弱且后劲不足,对非公经济的稳定增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新经济新业态民营企业。加强产业联合,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使其尽快发展成为品牌知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非公企业集团,从而更有效带动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
(二)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坚定不移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切实让非公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同时要进一步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尊商重商亲商的人文环境,为非公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环境。
(三)加快“五上”企业培育工作,力求形成新的支撑点。做好对企业有针对性的培育指导,帮助企业优化内部管理,把发展“五上”企业作为稳增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入库退库、数量质量问题,强化“五上”企业摸排、培育,推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