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咸阳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高度重视非公经济发展工作,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市场主体,鼓励支持民营经济,促进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一、非公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非公占比提高。上半年,全市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523.9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54.7%,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占比列安康市(61.0%)、商洛市(56.6%)、杨凌示范区(55.6%)之后居第四位,全市非公经济发展良好,呈现出稳中有进的健康发展状态。
市场主体不断增加。据企业联网直报一套表显示:上半年,全市“四上”企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单位1685家,占全部“四上”企业的90.5%。另据市场监管部门统计资料显示:上半年,全市登记企业5014户,同比增长7.5%。其中,私营企业4773户,增长9.3%;登记个体工商户14830户,同比增长11.2%。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社会贡献日益显著。
民间投资活力增强。全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民间投资发挥主体作用,占比持续提升,成为全市投资的重要支撑。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4.8%,较上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较1-5月提高24.9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总量的56.1%,较上年同期提高7.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7.3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二、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全市非公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5:58.7:37.8,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回落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回落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4.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图二:2019年上半年三次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
1、第一产业占比提高。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18.28亿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26.2%,较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2、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全市第二产业非公经济占比达到61.2%,占据主导地位。其中,非公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5.7%,比上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成为非公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占比提高4.2个百分点,建筑业占比提高0.9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51.4%,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呈现出“两升两降”的态势,其中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分别比上年分别回落了0.2个百分点,2.5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其他服务业分别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
三、非公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1、畜牧业发展缓慢。上半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完成29.42亿元,同比增长3.7%,低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1个百分点。畜牧业发展缓慢,导致一产占比回落。
2、县域发展不均衡。分县区看,全市十三个县区非公经济发展各异,高于全市非公占比的有8个县区,低于全市非公占比的有5个县区,其中非公占比最高的县区与非公占比最低的县区相差35.34个百分点。
表1:2019年上半年各县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及占比(单位:非公经济增加值亿元、比重%)
3、企业规模小,实力弱。1-6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纯非公及非公控股企业658户,占规上工业企业的92.7%,但其产值只占全部规上工业的41%,全市非公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企业技术含量低,名牌产品少,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四、建议
1、健全政策体系,落实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咸阳市委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精神,深刻认识非公经济在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确保中、省、市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政策支持要突出更有效,健全政策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鼓励畜牧业转型升级,从单一畜牧业经营转变为“产—加—销”产业化经营,重点支持乳制品、肉类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畜牧业发展。
3、着力引才引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进行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导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水平,利用科技新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4、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不断挖掘民间资本的潜力,鼓励民间资本拓展新的投资领域。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在各行业的投资份额。进一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关心民营企业发展,经常听取民营企业的诉求,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