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积极探索园区建设新模式、新机制,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了一批产业布局科学、要素聚集度高、设施装备先进、综合效益显著、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呈现出园区建设竞相发展,主导产业有效提升,一二三产联动,园区周边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的良好态势。全市共有38个现代农业园区(省级、市级),农业园区已经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园区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逐年上升,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园区发展情况及特点
(一)行政推动,进展顺利。咸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把园区建设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咸阳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管理办法》等六个配套文件,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列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并在全市推行了“省级园区由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包抓,市级园区由县市区党政分管领导包抓、涉农部门形成合力精心帮扶”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具体岗位、落实到田间地头、落实到每个园区。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措施,狠抓落实,强力推进。全市园区总规划面积达230万亩,建设面积130多万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0多万亩,从业人员45000多人。
(二)规划引领,稳步推进。综合考虑咸阳资源优势、产业特色、建设规模和配套体系,市政府提出“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积极整合优势资源、扩大产业规模、聚集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重点建设五大现代农业园区聚集带。一是在武功、兴平建设沿渭百里设施蔬菜(清水莲菜)、优质猕猴桃、粮食、特色水果园区聚集带,二是围绕昭陵、乾陵、五陵塬旅游观光在秦都、渭城、兴平、礼泉、乾县建设时令水果采摘及休闲观光园区聚集带,三是在沿旱腰带地区的泾阳、三原、礼泉、乾县建设酿酒葡萄、御石榴、红提葡萄、畜禽养殖园区聚集带,四是在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建设优质出口苹果和经济杂果园区聚集带。五是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在秦都、兴平、武功、泾阳、三原、乾县、永寿、彬县、淳化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聚集带。
(三)科技领先,示范带动。我们始终坚持把科技推广和应用作为园区发展的源动力,坚持科技先导原则,大力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使园区成为先进技术的聚集区、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区、现代农业的先行区。一是两地三方协议稳步推进。投入专项资金,在旬邑、泾阳、乾县、永寿、淳化启动建设了6个重点产业试验示范站和10个省级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协作基地共建项目,通过试验站和协作基地建设,搭建专家长期服务全市农业的平台和现代农业展示基地,进一步提升了主导产业的生产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通过聘请专家讲座或组织现场培训、参观考察等活动,对园区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大科技推广转化力度。全市园区与省内外30多家科研院所达成技术合作协议,累计引进本科以上专职、兼职管理技术人才400多名,聘用100多名专家入园推广先进科研成果和开展技术服务,培训农民15万人次。三是积极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物理防治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鼓励施用有机肥,实现了化肥与有机肥及微量元素的合理配比,园区测土配方覆盖率达到80%。园区累计安装太阳能杀虫灯5000多个。建立植保专业服务队,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四是强化园区农产品品质提升,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三品”认证,认证产地及产品90多个,园区“三品”认证率达60%以上。五是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各个园区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推广能力显著增强,已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辐射源,引领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由点到面,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全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扶持引导,多元投入。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把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优化投资环境作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重点,积极整合发改、财政、林业、水利、农发、扶贫、交通等涉农项目和资金,向涉农企业和园区倾斜,吸引众多业主投资园区建设。园区在吸引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优势资源的聚集效应日益明显,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规模种养大户投资占园区投资总量超过80%,累计完成投资180亿元,其中省市级园区规划投资150亿元,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累计完成投资121亿元,财政投资3亿多元。
(五)效益显著,农民增收。园区通过抓“管理运营机制创新、产业功能拓展、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企业为龙头,建基地、带农户、拓市场、促销售,基本形成了从技术、生产、加工到物流的产业链条。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了园区综合效益,有力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礼泉袁家现代农业园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着力开发休闲农耕文化展示、休闲特色农业示范、民俗文化和优质农产品生产等特色项目,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全村共开办休闲农家接待户58户,形成“前店后厂”的实体公司10家,吸纳直接就业2800余人,间接就业2.8万人。年接待游客360多万人次,为农民直接增加收入3400多万元,休闲农家经营户最高收入63余万元,人均收入3.6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
二、农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园区产品产量和销售额下降。2018年受前期霜冻影响,园区产品总产量同比下降12.5%左右。园区产品销售额明显下降,园林水果销售额的大幅下滑成为制约园区销售额下降的主要因素。2018年园区产品销售总成交额为134157万元,同比下降10.9%。
(二)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园区建设以业主投入为主,财政资金补助有限,而农业企业普遍自身实力不强,导致投入不足,使得现有的投资规模、投资进度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需求。
(三)园区基础功能还比较弱、制约园区发展。一部分园区的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区域内部分地方道路、水利设施建设不到位,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园区的服务和配套功能、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等生产性发展比较薄弱。
三、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几点意见
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把规划作为科学建设的前提和保障,以规划促规范,以规范上规模。
(一)规划先行、定位明确。树立“大园区”理念,聘请院校专家团队,高质量、高标准编制园区发展规划,明确中长期目标方向、发展定位和功能分区。要把现代园区规划与移民搬迁、脱贫攻击等有效衔接,将现代科技、文化旅游、文明创建等融入规划,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加快转型升级,全力打造特色不同、功能各异的农业园区。
(二)突出“一二三产融合”,丰富发展模式。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乡村旅游和加工业为“驱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现有产业规模和县(乡、村)域周边旅游资源,转变传统农业单一发展模式为农旅、产销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观光、生态、休闲、加工等相关农业产业群,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三)提升园区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园区的基本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园区的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二是做好园区的策划、包装、宣传等工作,通过资金扶持、贴息贷款等办法,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进行园区的投资建设。
(四)立足农业资源优势,打造农业园区品牌。现代农业要走品牌之路,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品牌竞争阶段。一定要以优势特色农产品为依托打造一批“叫得响”知名现代农业园区品牌,建议通过开展“农业品牌创建年”活动,大力实施农业园区品牌创建工程,每年重点对园区农产品“三品一标”进行奖补,力促全市农业园区品牌进入全国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百强,争创一批园区品牌价值过亿元的农业品牌。积极促进农业园区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全面提升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