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委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一步推进“六稳”政策,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有力促进了榆林市上半年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发展。
一、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上半年,全市五上企业单位数量持续增加,从业人员稳定增加,工资水平平稳增长。
全市五上企业2306家,同比增加91家,增长4.1%;期末从业人员26.96万人,同比增加0.20万人,增长0.8%;从业人员工资总额90.69亿元,同比增加6.92亿元,增长8.3%;从业人员平均工资34443元,同比增加2477元,增长7.7%。
二、就业举措全面多样
1、今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从支持企业稳定发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培训力度、及时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全面落实促进就业责任等多个方面为做好全市就业工作做出指导。
2、人社部门通过每周定期举行现场招聘会、分批刚性引进高层次人才、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培育创业孵化基地、依规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积极开发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等多种形式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同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为贫困劳动力创造就业条件,进行就业帮扶。
3、提高和落实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由上年的1480元/月和1370元/月分别提高到了1800元/月和1700元/月,劳动保障部门通过强化劳动监察执法,完善企业用工制度,监督用人单位落实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截止6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153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086人,贫困劳动力转移70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3%。
三、就业规模有增有降
1、按产业来看,二产增,三产降。
上半年,全市五上企业二产从业人员20.11万人,占比74.6%,同比增加0.50万人,增长2.6%,三产从业人员6.85万人,占25.4%,同比减少0.30万人,下降4.2%。
2、按行业来看,七个增,九个降。
上半年,全市五上企业季末从业人员增加的有七个行业,其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行业人员增加较多;从业人员减少的有九个行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人员减少较多。
3、按登记注册类型来看,非私营增,私营降。
上半年,全市五上非私营企业1455家,同比增加14家,增长1.0%,从业人员21.03万人,同比增加0.22万人,增长1.0%;五上私营企业851家,增加77家,增长9.9%,从业人员5.93万人,减少0.01万人,下降0.2%。
4、按企业规模来看,小微增,大中型降。
上半年,全市五上企业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10.51万人,同比增加0.30万人,增长2.9%,大中型企业从业人员14.90万人,同比减少0.55万人,下降3.6%。
四、就业趋势稳中有忧
1、五上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升。上半年,全市五上企业增加91家,增长4.1%,离政府年度工作报告预定目标“全年五上企业数量增长20%以上”尚有差距。另一方面因为关停倒闭等各种原因,五上企业中“隐形退库”企业每个季度都存在且数量一直较多,对于平台数据的稳定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企业质量需要加强。
2、小微企业居多,容易造成人员流失。
上半年,平台统计五上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只有403家,占17.5%,小微企业1770家,占76.8%。同法人单位中有887家企业共减员2.80万人,其中从业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减员1.72万人,占比61.4%,减员人数占本期同规模单位就业人员的35.1%。
3、三产稳定就业的能力有待加强。全市五上企业中二产一直占主导地位,平台上报企业数量多,从业人员规模相对庞大,各行业分布较稳定,而三产从业人员只占到四分之一,且行业分布比较分散,部分行业平台上报企业只有几家,只要其中的一家有变化,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整个行业从业人员增速呈两位数甚至三位数增减。
五、稳定就业任重道远
1、加快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展就业空间,尽快实现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2、切实提升“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优化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公平竞争。重视和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帮助和扶持有困难企业稳定发展,维持和扩大就业规模。
3、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提高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整合职业院校和企业实训资源,加大实操比重,培养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实用人才,让更多的就业者实现高质量就业。
4、完善就业失业监测预警体系,做好重点企业、重点人群的就业失业动态监测,积极防范失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