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铜川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助力扶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上半年统计结果显示,全市农村经济呈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一、农村经济特点
(一)农林牧渔业产值及增加值构成情况。上半年,农业生产受极端气候的影响夏粮因灾减产,从整体上看,铜川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走势。上半年铜川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0亿元,实现增加值5.45亿元,同比增长4.2%。
(二)夏粮因灾减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一是全年夏粮面积33.34万亩,同比增长3.2%,受去冬今春以来极端气候条件的影响,预计夏季粮食产量5.49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0.91万吨,减产一成左右。二是铜川市春播时间主要集中在4月10日-25日,春播地区主要在西北部山区及中部塬区,预计全市农作物春播面积66.93万亩,同比增长1.9%,其中玉米播种面积65.74万亩,占农作物春播面积的98.2%,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三是预计夏播粮食面积4.3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预计达到104.5万亩,比去年99.7万亩增加4.8万亩,增长4.8%,其中小杂粮播种面积有所增加,保持了全年农作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略增。
(三)中药材播种面积持续扩大,为农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今年来,铜川市辖内以产业扶贫为契机,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并将其列为贫困地区扶贫的重要产业,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及政策支持下,加之药材价格上涨,今年春季,铜川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据统计上半年铜川市中药材面积5.8万亩,较去年成倍增长。
(四)经济作物结构优化,整体效能提升。今年来,铜川市以产业扶贫为契机,大力发展食用菌、果业等经济作物,促进经济作物结构持续优化,效益不断显现。从蔬菜及瓜果类生产情况看:一是上半年铜川市蔬菜及食用菌面积2.12万亩,同比增长6.3%;产量2.97万吨,同比增长2.0%,其中叶菜类、瓜菜类及茄果菜类播种面积分别占蔬菜及食用菌总面积的37.5%、9.7%和23.6%。二是铜川市瓜果类面积、产量双增长。瓜类及草莓面积837亩,同比增长14.2%、产量628吨,增长25.6%。三是伴随着人们膳食结构变化,加之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高品质蔬菜要求越来越高,各类蔬菜生产发展势头良好,体现在蔬菜生产能力整体提升,效益好于去年同期。
从园林水果生产情况看:一是铜川市园林水果面积58.9万亩,同比增长1.6%;其中桃、樱桃面积同比分别增长19.8%和2.3%。二是上半年水果产量1.09万吨,同比增长46.1%,其中桃、杏和樱桃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2%、6.9%和48.9%。三是时令水果受今年气候影响较小,水果获得全面丰产丰收。
(五)畜牧生产稳中向好。随着畜牧产业的发展,如大北农和新希望生猪产业、红星美羚等项目的落地进一步助推铜川市畜牧业生产持续向好,主要表现在:一是牲畜存栏增加,出栏一升两降。猪、牛、羊存栏分别为5.90万头、1.33万头和3.95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7%、1.6%和0.1%;猪、牛、羊出栏分别3.41万头、0.46万头和1.18万只,同比分别增长4.3%、下降0.6%和1.0%;活家禽存栏252.01万只,同比下降1.6%,出栏52.89万只,同比增长2.8%。二是畜产品产量增加。肉类总产量4618.9吨,同比增长2.4%;禽蛋产量9337吨,增长2.6%;奶类产量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牛奶产量16695吨,同比增长6.2%。三是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根据铜川市二季度规模以上畜牧业统计监测调查数据显示:二季度生猪平均出栏价格为15.4元/公斤,较一季度上涨3.7元/公斤,上涨31.6%;肉牛平均出栏价格为24.1元/公斤,较一季度下降0.2元/公斤,下降0.8%;育肥羊平均出栏价格为25.5元/公斤,较一季度下降3.5元/公斤,下降12.1%。;鸡蛋平均出场价格为7.5元/公斤,鲜牛奶平均出售价格为3.4元/公斤,分别和一季度持平。
(六)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今年以来,铜川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市级推进,区县主抓,乡镇发动,村组实施,农民主体”原则,因地制宜,真抓实干,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调查数据显示,铜川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卫生,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2019年创建的100个美丽乡村,20个乡村振兴战略示范点计划建设项目755个,总投资8.32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项目306个,完成投资3.4亿元。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近年来,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加大,去年春季的“倒春寒”极端天气、去冬今春的旱情都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充分印证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不强,对今年全年农作物丰产带来不利影响。
(二)农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品牌意识不强。铜川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少,规模小,技术含量较低,品牌农业的经营理念尚未形成;一些农产品有品牌,无精品现象仍然存在,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品牌效应发挥作用不明显。
(三)畜牧生产比较效益低,亟需增强畜牧发展后劲。一是各类畜牧经营主体养殖比较效益低,挫伤了养殖户及企业的养殖积极性。二是畜产品结构亟待优化,目前畜产品结构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部分畜产品相对过剩,而高品质畜产品则供不应求,供需矛盾呈现,致使畜牧业生产难以持续稳定发展。三是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生产的健康持续稳步发展。
(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还需加强。一是铜川市359个行政村人居环境治理资金缺口仍显不足,如部分村居住分散,垃圾清运路程远,难度大,费用高,垃圾清运设备欠缺等诸多问题。二是从铜川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调查情况看,部分村庄整治工作仍然停留在短期突击层面,保洁、管护等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三是铜川市、区县两级工作推进机构不健全,人员力量还需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事多、事杂,头绪多,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很难扑下身子具体干事。
三、建议措施
(一)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铜川市畜牧、果业、设施农业支柱产业逐步形成,“3+X”工程全面覆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产业基础,要全力整合农业产业,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一是要加强品牌意识,打造一批像“九州龙”苹果、“孟姜红”甜桃、“春蕾”鸡蛋等高品质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种养结构,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加快农业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服务等一体化发展,降低成本,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三是要深化农业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体系的创新升级,加快培育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全年农业增产增效。一是在遇到大旱之时,要加大抗旱灌溉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利用一切水利设施,抗旱保苗,指导农民落实抗旱措施,开展生产自救,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二是要在遇到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时,要采取及时有效措施指导农民防控病虫害,确保农业生产果实颗粒归仓。三是要建立农业信息预警预报工作,强化气象监测,适时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等防护措施,确保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
(三)构建畜牧发展信息平台,增强畜牧养殖获利空间。一是要增加畜牧生产要素投入,力促畜牧产业转化升级,引导各类畜牧生产经营主体优化资源、资金、技术、流通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有效整合,降低养殖成本,使畜牧养殖利益最大化。二是要培育畜产品品牌,持续优化畜产品结构,大力推进绿色养殖、生态养殖,提升畜产品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促使铜川市畜牧业生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三是要构建以畜产品为中心的畜牧智慧信息平台,适时调整畜牧产品供需、指导畜牧生产,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四)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管理机制,整合财政资金等各类资源。一是要整合铜川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支持,通过市级、区县级财政适当补助、镇村自筹、社会资金投入、受益村民投工投劳等形式,多渠道筹资筹劳。二是要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推进农村环境管护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统一运营管理体制,创新投资运营机制和模式。三是要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督查检查机制,建立配套的奖惩机制,防止出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懈怠情形。四是各涉农部门要主动担当,积极服务,抓好落实,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扎实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