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及煤矿大面积停产整顿等因素影响,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要经济指标回落明显。榆林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按照省政府“一保一扩三补”的稳增长要求,强化经济运行调度,全力推动煤矿复工复产,经济运行呈现“承压前行、企稳回升”的发展态势。初步核算,上半年榆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49.78亿元,同比增长3.0%,增速同比回落5.6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提升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43.28亿元,同比增长4.0%,增速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二产1189.19亿元,增长0.1%,回落8.7个百分点;三产617.31亿元,增长7.4%,回落1.2个百分点。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特点
(一)农业稳中有进
春耕降水,光照充足,大田农作物顺利播种;设施农业面积渐长,产销两旺;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养殖成果显现;农产品市场需求稳定,供应充足,农林牧渔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实现产值81.64亿元,同比增长5.2%;实现增加值45.99亿元,增长4.0%。
(二)工业产值增速由负转正
受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工业结构性矛盾和重点行业事故等因素叠加作用的影响,榆林工业经济在前几个月呈负增长态势。面对不利因素,全市聚焦目标任务,统筹做好宏观经济调控各项工作,建立1+4工业经济调度模式,启动千企大调研,强化工业项目推进和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止跌回升,环比降幅大幅收窄。上半年全市87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2128.41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同比回落9.1个百分点,环比提升4.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5%,是今年以来最好水平,降幅分别较1-2月、1-3月、1-4月、1-5月收窄7.1、4.7、4.2、5.1个百分点。
1、三大门类环比提速
上半年,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4%,降幅较1-5月收窄6.6个百分点;制造业同比增长7.7%,加快1.6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0%,提升1.1个百分点。
2、能源行业企稳
上半年,能源工业完成产值1683.56亿元,同比增长4.4%;增加值增速下降1.1%,降幅较1-5月收窄5.9个百分点。非能源工业完成产值444.85亿元,增长0.9%;增加值增长3.3%,环比回落0.7个百分点。
3、煤炭生产降幅收窄
上半年,全市原煤洗煤累计产量合计21781万吨,其中原煤累计产量18933万吨,较同期减少2213万吨,同比下降11.5%,降幅环比收窄6.7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00.27亿元,下降2.5%;增加值下降6.6%。受6月份煤炭量价齐涨影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今年以来首次实现单月产值正增长。
4、油气开采稳步增长
上半年,全市油、气、原油加工量、焦炭等产品生产稳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加工业稳步增长。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4.29亿元,同比增长9.9%,环比提升0.4个百分点;增加值同比增长3.7%,环比提升0.9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0.62亿元,增长14.9%,环比提升8.4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长12.8%,环比提升5.6个百分点。
5、化工行业产值增速回落
上半年,受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陕西北元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大规模的化工企业停产检修等因素影响,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值231.59亿元,同比下降0.9%,增速同比回落16.3个百分点;增加值同比增长1.3%,增速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
6、冶金行业较快发展
受益于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加之冶金企业多为煤电化一体企业,综合运行的成本相对较低,全市冶金行业发展势头较为良好。上半年,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7.4%,增速同比提升35.5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7.8%,提升11.7个百分点。
7、工业产品增长居多
上半年,全市3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5种产品保持增长,26种产品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
主要能源产品中,仅原煤产量同比下降11.5%,呈负增长外,其余产品均呈正增长趋势。其中,原油加工量199.52万吨,增长10.1%;焦炭1737.69万吨,增长17.9%;原油521.36万吨,增长1.1%;天然气93.89亿方,增长7.0%;发电量468.02亿度,增长19.6%。
主要非能源产品中,精甲醇、金属镁、聚烯烃等14类等产品产量保持正增长。其中,精甲醇123.90万吨,增长7.1%;铁合金47.45万吨,增长27.7%;聚乙烯60.69万吨,增长7.9%;聚丙烯67.63万吨,增长3.3%;聚氯乙烯74.18万吨,增长8.1%;金属镁23.90万吨,增长13.5%。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中趋缓
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2%,增速同比回落20.2个百分点,环比回落9.1个百分点。其中,项目投资增长5.5%左右,同比回落21.7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长50.7%,提升21.4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12.6%,回落2.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44.6%,回落1.7个百分点。分产业看,全市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2.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9%;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3.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3.4%;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2.7%。
工业投资三大行业增速“两降一升”,其中,制造业同比增长88.6%,增速较1-5月回落53.9个百分点;采矿业下降13.3%,降幅较1-5月收窄9.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30.5%,增速较1-5月提升19.6个百分点。
(四)市场消费总体稳定
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16亿元,同比增长8.0%,增速同比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05.17亿元,增长7.0%,回落4.6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主要行业消费品中,煤炭及制品类零售额3.33亿元,下降49.2%,回落99.7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28.11亿元,增长10.5%,回落10.5个百分点;汽车类消费零售额32.58亿,增长10.5%,提升8.1个百分点。
(五)进出口总值下降
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值累计41989万元,同比下降8.2%,降幅同比收窄3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7719万元,下降1.5%,收窄9.2个百分点;进口4270万元,下降42.6%,收窄39.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33449万元,增长8.4%。
(六)财政收支增速同比回落较大
上半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215.90亿元,同比增长3.9%,同比回落30.2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185.83亿元,增长7.9%,占86.1%;非税收入30.07亿元,下降15.7%,占13.9%。财政支出350.37亿元,增长6.4%,回落15.1个百分点。
(七)存贷款余额双提升
截止6月底,全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116.21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同比提升1.9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59.26亿元,增长3.8%,提升6.8个百分点。
(八)消费价格平稳上涨
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消费总指数增长1.8%。八大类消费指数呈现“七升一降”,食品烟酒类上涨3.0%,衣着类上涨1.7%,居住类上涨2.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2%,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5%,医疗保健类上涨1.2%,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0.6%;交通和运输类下降0.5%。
(九)用电量表现不佳
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158.71亿度,同比增长1.6%,增速同比回落13.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129.80亿度,增长0.7%,回落15.1个百分点。
(十)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上半年,全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1452元,同比增长9.1%。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98元,增长8.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27元,增长9.5%。
二、存在问题
(一)工业稳增长形势依然严峻
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一直处于负增长,是工业结构性矛盾的具体反映,是重点行业事故和工业经济新增动能不足叠加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工业经济仍旧以资源产品和初级化工产品输出为主,对能源工业尤其是煤炭行业依赖性极大,当煤炭行业受突发事故影响时,其他行业无法弥补其带来的缺口;另一方面,短期内工业经济新增动能有限、后劲不足,无法为工业经济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变化。从长期来看,一是上年煤炭产量创历史新高,后期随着产量的逐渐增加,工业基数也在逐渐加大,对后期工业稳增长造成较大压力;二是全市非能源工业增长持续放缓,工业发展的新兴动力有所减弱,新动能增长基础有待巩固,工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有待进一步加强,破除“煤炭依赖综合症”迫在眉睫。
(二)固定资产投资还需继续发力
2019年以来,榆林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开低走,月度增速波动较大,整体呈放缓态势。截止6月,共有投资项目1946个,较去年同期增加395个,其中零进度项目623个,占32.0%,项目进度较为缓慢。
(三)第三产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全市第三产业基础薄弱,易受客观因素影响。煤矿大面积停产后,煤炭销售等行业下行,煤炭运输、大型机械租赁维修等涉煤服务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道路运输业、租赁业、修理业等行业增长乏力,全市第三产业虽然保持增长,但是增速同比回落较为明显。
三、对策建议
下一步,我们要聚焦全年经济发展目标,挖掘潜力,弥补欠账,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促进优质产能释放
一是加快煤炭产能释放。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加大已复工复产煤矿的产能释放,弥补煤炭产量缺口;优化煤矿复工复产验收流程,加快验收进度;加快整合在建、机械化改造煤矿的审批、建设进度,缩短办理时限,提升能源工业增长后劲。二是加快油、气、电的产能释放。破解油、气、电企业的审批、建设、生产等领域瓶颈,确保产能稳步释放、产量平稳增长。加快2018年9月以来非争议区新批的3667口油井和435气井口的建设,全力释放油气产能,协调长庆集团供应100万吨原油加工指标。三是提高大机组发电小时数,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规模,支持横山、赵石畔、庙沟门二期、国华锦界等电厂增加电力外运电量。四是保障兰炭、电力、化工、载能等行业的原料供应,确保相关产品产能稳中有增。
(二)全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要加快重点项目开复工步伐,各县市区、各部门制定方案、倒排工期,确保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二是在紧抓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持续推进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做好投资项目储备。继续加强部门调度,完善相关审批手续,形成各部门通力配合抓投资的合力,确保项目及时入库入统。三是做好项目服务工作,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阻工,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环境。针对企业土地、能耗、环保等审批问题,建立工作专班,主动上门为企业限期协调解决。发挥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作用,为项目建设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四是强化项目策划落地,结合中省投资方向,紧盯沿海沿江化工和制造业产业转移、5G产业链发展,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和产业扶贫项目,策划落地一批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
(三)着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面对第三产业基础薄弱、上半年增速回落的难题,一是在煤炭销售方面,促进煤炭生产、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有效衔接,在不超过企业安全生产限度的基础上加大对煤矿企业的扶持,确保煤炭产能尽快释放。逐步恢复榆林煤炭供应链条,增加煤炭的销售量,形成企业敢生产、煤炭卖得动、外商愿意来的良好局面。二是在其他行业方面,要破解入统难的问题,加快促进住宿餐饮业“个转企”,培育成长型企业“小升规”,打造特色文化餐饮区,带动特色餐饮和夜间餐饮业的发展,将条件成熟的企业,跟踪培育及时入统;进一步细分服务行业,积极培育成长型服务业企业;出台税费返还或其他补贴等相关政策,鼓励大型企业在榆注册零售实体和推行集中收银管理模式,将未入统的大型建材市场和综合商场进行集中摸排,对已达标的法人企业或大个体户进行跟踪培育,及时入统;在增值税税负政策内,充分研究,增强灵活度,激发市场活力,鼓励货运企业做大做强。
(四)深入开展破难查漏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榆林市“破难查漏”工作实施意见》,整合部门资源,加强信息互通共享,强力推进“破难查漏”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对达到规模但没有入统的企业和项目,排查摸底,形成问题清单,明确入统时限,确定专人跟进,及时完善手续,申报入统。对小升规企业加大政策扶持、资金奖补和金融支持,鼓励达标企业转为规上企业入库统计。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核实入统企业的产品、产量和价格等情况,确保企业上报的产量、产值、价格等统计数据与实际、与市场接轨,能真实反映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五)创新驱动协调推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神木“1·12”煤矿事故给榆林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一系列连锁反应,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以创新发展驱动经济动能转换,逐步减轻“煤炭依赖综合征”。据2018年“四新”产业调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个数达到140家,企业产值达到449.53亿元。以创新驱动经济,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协调推进全市经济再上台阶,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驱动动力;二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引领,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营造更加有利的创新创业环境;三是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四是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五是进一步完善通信和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和诚信管理平台,提升企业电子商务运营能力;六是充分发挥开发区、高新区等产业园区的创新引领作用。
总之,从上半年榆林经济发展看,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对完成全年7.5%的增长目标非常不利,需要我们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稳增长的合力,共同为实现预期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