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渭南市上半年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渭南市上半年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07-22 10:25
字号:
打印

  今年以来,渭南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追赶超越为总目标,把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富民工程,强化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狠抓科技培训,加大农产品有机肥投入和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上半年,春播、夏收工作进展顺利,畜禽生产平稳,果业生产健康发展,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良好。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47亿元,同比增长4.9%,较上年同期上升1.2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达到88.5亿元,同比增长4.7%,居全省第三位。

 

  一、上半年农业经济总体情况

 

  (一)夏粮因旱有所减产。夏粮预计总产与去年同期略有下降,预计总产量108.9万吨,较上年减少4.4万吨,下降3.9%;平均亩产254公斤,较上年减少10公斤,下降3.7%;其中:小麦平均亩产254公斤,较上年减少10公斤,下降3.7%。夏收油菜籽平均亩产133公斤,较上年减少6公斤,下降4.3%;总产量2.6万吨,较上年减少933吨,下降3.4%。减产的主要原因:一是冬春连旱重度发生,不利旱地小麦生长,旱地小麦春季分蘖下降,穗长变小,结实粒数降低,影响产量。二是入冬早,返青晚,分蘖时间较常年缩短,去冬今春全市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冬小麦返青时间较常年偏晚,春季分蘖时间缩短,造成麦田分蘖状况略差于常年。

 

  (二)水果长势良好,产量大幅增长。今年以来全市虽干旱少雨,但对全市果业生产影响不大,上半年全市各类水果长势良好,产量比上年大幅增长,水果销售价格普遍上涨,果农收入增加。上半年,全市各级政府抓住春季植树的黄金季节,引导广大群众,因地制宜,栽种苹果、梨、葡萄、枣、樱桃、花椒等果树,全市园林水果种植面积302.5万亩,比上年增加3.8万亩,同比增长1.29%;园林水果产量10.61万吨,比上年增加1.5万吨,同比增长16.41%。二季度主要上市水果,桃平均销售价每公斤4.2-5元;露地杏销售价格每公斤4元;樱桃平均销售价格每公斤在30元左右;温室大棚冬枣平均销售价每公斤在300元左右。

 

  (三)全市蔬菜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市积极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全市蔬菜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64.2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2万亩,增长3.2%;产量为10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4.47万吨,增长4.47%。瓜果类面积为23.8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4639亩,增长1.99%;产量为20.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492吨,增长0.73%

 

  (四)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今年全市紧紧围绕“畜牧产业转型提升”的目标,强化措施,务实创新,狠抓畜牧业绿色健康发展、夯实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础工作。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增加优质绿色畜产品供给,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全市畜牧业呈现稳定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生猪存栏106.87万头,同比下降3.28%;牛存栏17.71万头,同比下降1.17%;羊存栏55.96万只,同比增长1.61%;家禽存栏1309.45万只,同比增长4.51%。全市肉类总产量7.55万吨,同比增长0.08%;蛋总产量2.82万吨,同比增长2.53%;奶类总产量12.48万吨,同比下降7.77%。截止6月底,生猪价格为16.05/公斤,比上年同期每公斤增长6.26元,比3月底每公斤增长3.88元;鸡蛋价格9.23/公斤,比上年同期每公斤增长0.91元,比3月底每公斤增长0.91元;牛奶价格3.62/公斤,比上年同期每公斤增长0.21元,比3月底每公斤下降0.26元;羊奶价格4.8/公斤,比上年同期每公斤下降2.33元,比3月底每公斤下降1.52元。

 

  二、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上半年全市农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影响全市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渭北部分县市及临渭两塬耕地以旱地为主,农田水利设施仍然滞后,水资源利用率低,基础设施脆弱,粮食作物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424日韩城市受冰雹恶劣天气突袭,造成对花椒生产成本加大,产量、品质不同程度影响。同时,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土地规模化经营都受到了限制。

 

  (二)畜禽养殖成本上涨,养殖风险加大。一是养殖成本不断提高,近年随着养殖业人工成本、饲料成本、水电费以及场地租用费等成本的不断上涨,养殖业利润空间收窄,养殖压力不断加大。二是种养户接受农情信息的来源渠道不广,分析市场环境、辨别市场信息能力较差,而农业生产普遍周期长,种养户难以对市场信息做出及时有效反应,往往因摸不准市场节奏造成损失。三是生猪养殖防控能力较低。受全国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的冲击,全市生猪养殖仍然受到一定影响,尽管部分养殖企业针对对非洲猪瘟疫情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防治办法,一旦发生疫情,养殖企业来说,将带来重创。

 

  (三)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目前全市农业特色产业除苹果、冬枣、花椒和柿子外,普遍缺乏深加工企业。而且现有的加工企业多数小企业、小规模、小作坊,企业缺乏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产品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较少。

 

  三、抓好后期农业生产的建议和措施

 

  (一)切实抓好农作物田间管理。近期全市普降中到大雨,对有效缓解旱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应进一步抓好夏播粮食生产管护工作,指导农户加强以玉米、花生为主的秋收作物田间管理,及时播种、科学追肥、适时浇灌等。加强病虫害的预报和防控,降低病虫危害损失,气象、农业等部门应加强协作,及早预防干旱、冰雹、大风等灾害,确保农业丰产丰收。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继续出台惠农政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建立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投入机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抗旱保收能力。

 

  (三)确保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一是鼓励农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继续总结推广适合本地发展的养殖品种,坚持科技引领、农牧结合,逐步实现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二是建立畜牧业养殖预警机制,要建立科学高效的监测、分析、预警机制,及时、准确的向广大养殖户提供足够的产业信息资源。三是加大对畜牧业规模养殖扶持力度,应进一步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对规模养殖的扶持力度,同时畜牧部门应做好畜牧业养殖疫情防控的宣传工作,以降低畜牧业养殖的风险程度。

 

  (四)加大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要积极兴建深加工企业,促进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条,解决效益低下、产品难卖及市场波动大的问题。积极引导企业牵头组建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强化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形成企业与农户互帮互助的良好发展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