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商南:沧海桑田七十年 经济社会大发展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商南:沧海桑田七十年 经济社会大发展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07-15 10:53
字号:
打印

  解放初期,商南县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发展阶段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历届县委、政府以加快发展为己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立足县情,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大力实施“产业带动、项目带动、城镇带动、旅游带动、开放带动”五大战略,统筹推进“一心三带五协同”规划布局,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快速提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谱写了艰辛与辉煌的发展篇章。2007年、2011年、2015年分别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位列争先进位第二、六、八名,荣获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奖。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70年来,商南县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以前,全县国民经济虽然经过恢复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受基础条件和经济体制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效益低下,尤其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和损失。建国初期的1949年,全县的经济总量(GDP)仅有890万元,1952年全县生产总值为1171万元,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1978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增加到3035万元。改革开放以来,商南县经济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前十年,即1978年到1988年,生产总值由3035万元发展到840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2.08倍,年均增长11.9%1988年到1998年,生产总值由0.84亿元发展到3.31亿元,增长了2.94倍,年均增长14.7%;接着10年是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3.31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20.03亿元,增长了5.05倍,年均增长19.7%;近10年是由较快到稳步发展时期,生产总值由2008年的20.03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87.90亿元,增长了3.39倍,年均增长15.9%。全县生产总值1990年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5亿元;2005年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1.02亿元;2008年超越20亿元大关,达到20.03亿元;2018年达到87.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建国初的1949年增长986.6倍,年均增长10.5%,比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增长288.6倍,年均增长15.2%,比2000年增长1.97倍,年均增长6.2%1949年到1978年,经济总量在千万元以内徘徊,1978年到1993年经济总量在亿元以内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先后迈过10亿、20亿、50亿、80亿元关口,呈现出迅速扩张的态势。

 

  2018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91亿元,比1978年增长84.1倍,年均增长11.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6.17亿元,比1978年增长769.5倍,年均增长18.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82亿元,比1978年增长297.2倍,年均增长15.3%。人均生产总值1949年仅有90元,1952105元,到1978年也只有152元,2018年达到38984元。分时期看:生产总值1952年—1978年年均增长3.58%1978年—1990年年均增长11.85%1990年—2000年年均增长14.67%2000年—2008年年均增长20.45%2008年—2018年年均增长15.94%,基本呈现出逐期走高的态势。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建国初期,商南县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内部结构畸形,产业层次较低。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国家对商南投入的资金和人力很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经济结构调整也十分迟缓。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长期以来,农业是商南县的第一大产业。党的十四大后,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过70年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显现出农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提升的趋势。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46.7:20:33.3调整到201813.652.533.9,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一产业拉动,变成一、二、三产业共同拉动,初步实现了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建国以来,商南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解放初期,商南县农业生产力相当落后,耕作粗放、原始,农业基础条件差,有效灌溉面积少,生产手段落后,广种薄收,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03万元,粮食播种面积34.53万亩,粮食总产量17778吨,亩产51.5公斤;油料播种面积16912亩,油料总产量468吨,亩产27.7公斤;当年养猪2.02万头。解放后,随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运动的开展,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农业生产才有了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600万元,粮食总产24775吨,油料产量460吨,养猪3.11万头,到1958年,农业总产值上升到905.7万元,粮食总产34653吨,油料产量925.9吨,养猪3.41万头,农村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60年代初,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出现了“三年困难时期”。随后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农业工作的决定,使农业生产又出现了新的转机,到1965年农业总产值上升到1869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40284吨。但后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农业生产又出现了萎缩,1970年农业总产值1920万元,粮食总产39349吨。6070年代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号召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新修水库、抬田修地、治理河流,相继建成县河、试马、捉马沟等三座中小型水库。全县水库总库容91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100亩,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11万亩。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为农业丰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农业总产值上升到2926万元,粮食总产量49779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6.26倍和1.80倍,油料总产量787吨,生猪饲养量达到11.93万头,较1949年分别增长68.2%和4.91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耕还林(草)、农业税费改革等党在农村的各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调整和改善了生产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在农业生产中不断推广优良品种和对良种进行更新换代,化肥、农药的合理施用,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农业机械、农地膜的广泛应用,以及水土流失治理、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常抓不懈,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提升,生产力得到全面提高。使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农村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2018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95亿元,是1978年的103.9倍,年均增长12.3%,比1949年增长593.1倍,年均增长9.7%。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其中:粮食产量达到29095吨,是1978年的58.4%,是1949年的1.64倍。油料总产量8698吨,是1978年的11.05倍,是1949年的18.58倍。生猪饲养量14.37万头,较1978年增长20.4%,是1949年的7.11倍。茶叶产量1519吨,是19786吨的253.2倍,是19751.2吨的1265.8倍。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近年来大力发展“茶、畜、果、油、药”五大主导产业,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改善。

 

工业强县成效显著 经济总量得到扩张

 

  解放前,商南工业十分落后。1949年,全县仅有81户私营企业和406户个体手工业,814名从业人员,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多以手工操作,生产力水平很低,仅能生产一些铁制小农具、石灰、砖瓦、土纸、苇席、陶瓷制品,加工部分植物油、面粉等,当年工业总产值仅为41.65万元。建国后党中央制定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总方针,工业生产迅速发展,1952年第一家生产食品的国营企业诞生,1954年又新增20家手工合作组织。到1956年私营工商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手工业合作社、组55个,总产值24.12万元。1958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掀起全民大炼钢铁、大办工业高潮,后因技术短缺,产品质量低劣纷纷关停下马,私营企业不复存在。1949年到1978年,商南县相继建起了县酒厂、面粉厂、水泥厂、石棉矿、云母矿、农械厂、印刷厂、制药厂、木器厂、工艺编织厂、轻工机械厂等全民集体企业,生产出一定数量的工业产品,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1978年,全县共有全民和集体工业企业72家(其中全民企业14家,集体企业58家),工业总产值691.14万元,主要以发电、水泥、石棉制品、云母制品、砖瓦、锯材、机制土纸、饮料酒、酒精、食用油、小农具、场上作业机械以及农机具配件加工及维修为主。这一时期工业生产水平落后,效益低下。

 

  改革开放后,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的突出位置来抓,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把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依托农业办工业,发展工业促农业,按照“增投入,上项目,抓技改,扩规模,强管理,提效益”的总体思路,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骨干工业企业。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以矿产建材、绿色食品、水电能源等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2008年,全县拥有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工业企业18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153家,个体工业880户的生产规模,实现工业总产值8亿元,比1978年的691.14万元增长114.75倍,年均增长17.2%,比1949年的41.65万元增长1919.77倍,年均增长1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5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1.4%。近年来围绕现代材料、绿色食品、轻工电子、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五大支柱产业,全力扶持企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2018年,全县拥有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工业企业3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21.1亿元,比1978年的691.14万元增长1751.66倍,年均增长20.5%,比1949年的41.65万元增长29076.78倍,年均增长16.1%。形成了年产水泥76.86万吨、精制食用油59088吨、金属硅14168吨的生产能力,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壮大,2008年开始兴建的总面积5.29平方公里的商南县工业园区(分为县城片区和富水片区),目前入园企业累计达89户,其中规模企业24户,占入园企业总数的27%;高新技术企业2户;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4户;出口创汇企业8户。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9.9亿元,同比增长18.4%;工业增加值16.7亿元,增长16%;营业收入53.5亿元,增长17.9%;上缴税金8172.7万元,增长33%;利润总额3.02亿元,从业人数6060人。集中区成功创建为省级“创新转型示范区”,并入选《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版)。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从1958年开始,国家有计划地对全县工业、水利、交通邮电、文教卫生、商贸流通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但投资规模十分有限,195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仅为1279万元,到1978年,也仅81万元,项目投资规模仅有几万元或十几万元,投资领域也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来,商南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88亿元,是1978年的1466.7倍,年均增长27.5%1978年到1990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为5048万元,“八五”期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9139万元,“九五”期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42918万元,是“八五”的4.7倍;“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40777万元,是“九五”的3.28倍。“十一五”以来,投资更加活跃,累计投资802754万元,是“十五”的5.7倍;“十二五”累计投资300.33亿元,是“十一五”的3.7倍;“十三五”头三年累计完成投资404.5亿元,比“十一五”和“十二五”累计投资还要大。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建成了一批关系商南长远发展的工业、农业、交通、住房、通信、旅游、民生等重点项目。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加强了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显著改善,制约商南经济发展的“瓶颈”得到缓解,支撑经济增长能力大大增强。

 

  城乡建设成绩喜人。县城“东扩南移西延北改”成效显著,启动实施了“四条大道、四大片区”建设,城区面积由2.6平方公里扩大到1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5.6万人。“一心两翼三口一区”的城镇建设格局基本形成,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7.3%以上,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全省县城建设先进县和保障性住房综合管理工作“十佳县”。2008年以来的十年间,完成城镇建设投资30余亿元,城区世纪大道、北环大道、迎宾大道和长新路“四条大道”和幸福路、南坪路、秀水路、移民路、南新街等新改建工程建成投用,188条背街小巷拓宽改造完成,建成了育才桥、虹桥、县河大桥、凤仪桥、琥珀桥五座大桥;完成城区污水管网改造10.5公里,文化广场、鹿城公园、城市规划展览馆、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工程建成投用,城市功能大幅提升;投资9000余万元的“七沟一河”综合治理完成,环文化广场绿道完成建设;安装单人石凳400个、双人石凳100个、石桌20个,建设垃圾中转站3处、垃圾收集点150个,修补破损路面2.5万平方米、人行道地面砖1.8万平方米,更新果皮箱1200余个,更换雨水井篦766个、井盖665个,新建改造二类公厕18座,城区实现了垃圾收集、污水处理托管化运营;建成了鹿城公园、滨河公园、环岛公园、金泉公园等18处公园绿地和火车站广场、水晶广场、人民广场、文化广场,完成了城区路灯节能改造,道路亮灯率100%,绿化普及率达100%,绿地率38.5%,绿化覆盖率41.8%,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相继建成了朝阳、东畈、金福湾三个大型保障房小区和雅居园、雅都花园、朝阳馨苑、广场1号、秦楚印象、顺意家园、学府花园、锦园山水、秀水宜家、香水湾、东域丽柏、古城佳府、麓城首府等10多个高档住宅小区,启动实施了西街等棚户区改造项目8个。10个建制镇均实现了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五化”目标,赵川、金丝峡国家级重点镇和试马、富水市级重点镇建设步伐加快;火车站小区、富水吉祥小区、试马团结路、清油河河东小区、金丝峡狮子沟等76个陕南移民小区建设,有效拉大了城镇框架,城镇化率大幅提升。2018年,西街古城、富水皈心田园小镇、湘河莲花台水电站、商郧路“三改二”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县城核心区引领作用持续凸显,三条经济带初具雏形,“五协同”发展更加密切。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亿元,同比增长11.5%。规划区建设项目15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9个,本年新开工项目64个,建成投产项目52个。完成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130.48亿元,增长11.6%。其中:民间投资88.42亿元、增长43.9%、占项目投资的67.8%;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12.32亿元;第二产业投资39.52亿元,增长25.7%;第三产业投资78.64亿元,增长10.1%。一批关系民生的重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城镇功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2018年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1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6894.2万元,比1984年的78万元增长1113倍,年均增长22.9%2018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2838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96738平方米。建筑业增加值11亿元,比上年增长7.3%

 

商品流通繁荣活跃 城乡市场同步发展

 

  建国初期,商南县市场萧条,商品经济很不发达,194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为53万元。1949年到1978年这段时期,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私营和个体商业长期受到压抑。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只有1323万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流通体制不断完善,集贸市场、商业网点迅速增加,形成各种业态、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的流通体系。进入21世纪,一些超市应运而生,德盛购物超市、香水湾、中润亿家、家鲜生、大润发等一批较大商场的先后入驻,并相继建成了秀水建材家居市场、丰元家俱城、朝阳商厦城市综合体,培育了豪诚物流等3家物流公司和鹏程汽贸等5家汽贸公司,使消费品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近年来,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网络销售增长迅猛,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继续呈引领态势,商南创建成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2018年,实现网络零售额2.15亿元,增长36.1,农产品网销额0.92亿元,增长35.3%。目前,全县网上注册店铺4000多家,培育电商企业18户,日销售额80余万元,电商从业人员1.2万人,年交易额突破3亿元。201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444.8万元,是1949年的3649.9倍,年均增长12.6%,是1978146.2倍,年均增长13.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城镇零售额132267.3万元,较上年增长12.6%,乡村零售额61177.5万元,增长7.6%。商品零售169153.7万元,增长11.0%,餐饮收入24291.1万元,增长10.9%

 

旅游产业从无到有 支撑拉动作用增强

 

  商南县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境内金丝大峡谷被誉为“生态王国”、“峡谷之都”,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泉茗生态观光园、任家沟生态休闲园、丹江漂流、闯王寨、玉皇山省级森林公园、上苍坊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各具特色,开发潜力巨大。目前3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7个。

 

  商南县自古没有旅游产业,2002年开始发展旅游业,启动金丝峡景区建设,同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于200381日对外试运营,当天售出门票7张,收入140元,从而实现了商南县旅游业零的突破。2008年接待游客106.6万人次,门票收入2587.5万元,旅游综合收入2.34亿元。6年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3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1.1亿元,带动商贸三产收入7亿元。2008年金丝峡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商南县被命名为陕西省旅游强县。20151015日被正式批准为陕西第七家陕南三市首家国家5A级景区,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几年间,金丝峡先后荣获“中国王牌旅游景区”、“生态中国第一景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中国生态贡献奖”、“陕西省文明森林公园”、“陕西省消费者最信赖的旅游品牌”、“旅游度假区”等荣誉称号。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879.2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49.24亿元,分别增长22.1%25.5%;其中金丝峡景区接待游客114.93万人次,门票收入9166.4万元,分别增长45.5%60.8%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理念围绕旅游变、产业围绕旅游办、城镇围绕旅游建、各业围绕旅游干”的总体思想,以创建中国旅游强县为目标,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出了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在提升壮大金丝峡景区的同时,上苍坊森林公园、玉皇山森林公园、闯王寨等规划建设已列入议事日程,旅游业已成为商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金融信贷显著增加

 

  建国70年来,财政收支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1949年全县财政收入仅有0.6万元,1978年财政总收入176万元,到2008年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达到1.218亿元。201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3.9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4亿元,较1949年增长28606倍,年均增长16%;较1978年增长103.5倍,年均增长12.3%2018年全县地方财政支出24.96亿元,较1949年增长1728530.9倍,年均增长23.1%,较1978年增长411.6倍,年均增长16.2%,其中用于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8156万元;用于农林水利事务支出61495万元。

 

  建国70年,金融信贷显著增加。2018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1.8039亿元,较年初净增加8.0049亿元,增长9.55%,比1951年增长274360倍,年均增长20.55%,比1978年的0.0571亿元增长1606.8倍;其中住户存款余额65.0098亿元,较年初净增加6.9712亿元,增长12.0%;各项贷款余额43.8514亿元,较年初净增加1.1998亿元,增长2.81%,比1951年增长151153.4倍,年均增长19.48%,比1978年的0.1244亿元增加了351.5倍。金融机构存贷款的持续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商南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交通条件极大提高 邮电通讯迅猛发展

 

  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建国初期,商南县的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公路通车里程仅75公里(西安至界牌)且因年久失修路面状况极差,基本不能通行,到1949年底行车中断,人们出行极不方便,导致当时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1956-1960年间,建成了商南汽车站,开通了到西安的代客车(大卡车),新修县城至湘河、三角池至徐家店、商南至金盆三条县乡简易公路,计69公里。1961-1969年新修湘河至赵川、赵川至十里坪、徐家店至梁家湾、清油河至腰庄林场等六条公路,新增里程170多公里。70年代,结合大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县乡公路,新修山区公路318公里,实现乡乡通公路。1989-1991年,国家先后投资910多万元,新修公路148公里,改造旧路199.6公里。截止1990年底,全县三级公路3199.5公里、四级公路15225公里、等外路21470.4公里,69.5%的村通了公路。1998年国家对312国道按二级公路标准进行了拓宽改造;20012004年又对过山路、商郧路按三级标准改造,铺设了沥青路面。2006年启动通村水泥路建设,2017年底,累计建成1058公里。惠及全县人民的西合铁路于2005年顺利开通运营,结束了商南没有铁路的历史。20081026日沪陕高速的建成通车,拉近了与省市及周边的距离。

 

  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年,商南县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劈山开石,修路架桥,全县公路得到初步改善。1978年,全县境内干支线公路达到460.45公里,载货汽车51辆,货运量14200吨,货运周转量160.41万吨公里;载客汽车2辆,客运量15.7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5.75万人公里。进入九十年代,全省实施“通电、通路、通讯”三通工程,全县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公路建设高潮,公路交通得到长足发展,1998年,全县公路里程达到115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路。2000年以来,公路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全县公路等级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截止2017年底,商南县公路总里程(含乡村公路)1997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80.9公里。县级公路219.552公里;乡镇级公路356公里;村级公路1296.6公里;专用公路44公里;312国道公路38公里。境内铁路营业里程42公里。机动车拥有量3201辆,其中营运客汽车2431辆。客运量420.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1800万人公里,货运量719.7万吨,货运周转量45259万吨公里,是1978年的282倍。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货物商品运输更加通畅。

 

  目前的商南,312国道、西合铁路、沪陕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商郧路、郭山路、商卢路纵横南北,“三横一纵,两大迂回”的道路网络基本形成;“通县公路高速化、通乡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水泥化”目标基本实现。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1960年,全县仅有一部载波电话终端机和9个邮电所,1978年邮电所增加到14个,邮电业务量仅为15.32万元,年末电话289部,其中农村148部。改革开放后尤其90年代以来,政府加大邮电通讯基础设施的投入,邮电通讯事业迅猛发展,为全县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县100%的行政村通电话,电话网规模容量迅速扩大。移动通讯从无到有,迅猛发展。2018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23505户;移动电话用户178900户;国际互联网用户43590户。2018年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02405户,城乡电话普及率达到81.5/百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城乡一体更加和谐

 

  近年来,商南县坚持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有力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解放初,商南县教育事业十分落后,1949年全县仅有小学47所,在校学生2964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年,全县有各类学校525所(教学点),专任教师1863人,在校学生50892人,其中普通中学47所(高中6所),专任教师508人,在校学生12632人。随着近年来校园布局调整,2018年,全县拥有小学43所,专任教师973人,在校学生169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5%。初级中学13所,专任教师507人,在校学生6393人。普通高中2所,专任教师433人,在校学生5378人;职业中学1所,专任教师147人,在校学生639人。70年来,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目标,“两基”成果继续巩固提高,“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商南高级中学建成全省标准化高中,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全县高考一、二本上线1302名,三本上线人数1387名,高考万人比连续30余年居商洛市第一,走出一条穷县办大教育的新路。

 

  卫生事业显著进步。建国初期,城乡卫生设施落后,医疗条件差。1949年,全县只有一家卫生机构,仅有2名医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医护人员不断发展壮大,城乡卫生设施和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乡有卫生院,村有卫生室,卫生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卫生事业进步显著。201510月,总投资4.5亿元,占地150亩,总建筑面积达105027平方米的新建现代化二级甲等县级综合医院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县域综合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启动实施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合率达到100%2018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0个,床位159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94人。每万人拥有技术人员67人。

 

  体育事业方兴未艾。建国初期,全县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很少,活动项目比较单一。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全县大部分中小学每学年都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一些单位团体也积极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人民体育活动项目多样,早晨跑步练太极、晚上广场扭秧歌,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人民群众体质显著增强。曾向国家输送了像李保进那样的优秀竞走运动员。如今,全县每所中小学每学年都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一些单位团体也积极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人民体育活动项目多样,广场舞、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登山等传统运动风行,人民群众体质不断增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开展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活动。2018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含民间);文化馆站11个;图书馆1个,藏书65.5千册,文化艺术中心全面建成投用。

 

  广电事业蒸蒸日上。70年来,商南县建起县广播站,县电视台、广播电台,一直生活在闭塞山沟里的商南人终于能够聆听到共和国的声音,通过小小的“窗口”看到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建立,收视质量发生了巨大飞跃;2007年,开通了数字电视网络,全县广电事业发展再次迈上了新台阶。有线电视实现了光缆联网和数字化传输,传输电视节目100余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7.3%,电视人口覆盖率99.8%

 

居民收入持续提高 生活质量节节攀升

 

  建国以来,商南人民经历了从饥饿到温饱,再向小康的伟大转变。全县绝对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1949年,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仅维持在最低的生存水平,据历史资料记载,195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86元,1949年到1978年,城乡人民生活虽有所改善,但变化不大,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仅为54.97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发展生产,群众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2018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70元,是1957年的21.86元的360倍,年均增长10.1%,是1978年的143倍,年平均增长13.2%。农民实现温饱有余,部分村民已实现小康。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20元,是2000年的5.4倍,年均增长9.8%,基本实现小康。职工(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从1953年的313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50845元,增长了161倍。随着人民收入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吃的方面主要由吃饱向吃好和吃的营养转变,食品消费占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穿的方面由穿暖向品质和穿出个性转变,住的方面,农村平房、楼房增多,住房面积增加、质量提高,而城镇居民更加青睐于单元式住宅。行的方面,由以前的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再到小轿车,档次不断提高。用的方面,在农村,电话、移动电话、电视机、冰箱、摩托车等进入了普通农民家庭。在城镇,平板电视,电脑、轿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救助范围进一步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进一步加大了计划生育奖励扶持和“新农合”的补助力度;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道路硬化通达工程”、农村供电网络改造、农村沼气、扶贫开发等一系列“得民心工程”。这些措施解决了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上学、看病、饮水、用电、出行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更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8年全县共有养老保险人数24632人(城乡居民13124人,城镇职工11508);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8154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0328人;享受农村低保人数10714人;享受城镇低保2584人。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大。

 

  2008年商南县农村居民人均砖木结构居住面积32㎡,每百户拥有彩电、冰箱、摩托车分别达到102.5台、8.75台和83.75辆,这些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8㎡,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0㎡。

 

  建国七十年,是不平凡的七十年,是奋进的七十年。全县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但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低,综合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工业比重低;资源依赖较强,精深加工缺乏;财政收入较少,造血能力不足;农业基础依然脆弱,抗御灾害能力差;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就业压力增大;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扶贫攻坚和奔小康任务仍然艰巨。展望未来,面临着很多困难,也充满着机遇,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应对挑战,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众志成城,奋发图强,努力开创商南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