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结构调整 区域优化 三新突现 宝鸡农业快速发展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结构调整 区域优化 三新突现 宝鸡农业快速发展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07-15 11:03
字号:
打印

  改革开放以来,宝鸡市坚持紧抓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着力优化农业区域发展,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8年,宝鸡市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现价总产值达到171.53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46.4倍。其中,农业产值114.06亿元,增长37.4倍;林业产值7.88亿元,增长50.6倍;畜牧业产值40.74亿元,增长111.9倍;渔业产值由1978年的5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7087万元,服务业产值2018年也达到了8.14亿元。

 

  一、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宝鸡市农作物种植面积96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787万亩,经济作物面积175万亩,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面积之比为81.8:18.2,产值之比为71.428.640年来,宝鸡市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由以粮食种植为主向粮食与经济作物共同发展转变。烟、果、菜、油、药等经济作物快速发展,单一粮食种植结构被打破,呈现粮食与经济作物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18年粮食作物产值与经济作物产值比调整为18.981.1,粮食作物产值占农业牧渔业总产值的71.4%降到18.9%,下降了52.5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占比大幅提升。

 

  (二)种植业与畜牧业结构调整

 

  计划经济时期宝鸡的农业生产长期以种植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农业生产结构由以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2018年种植业和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为64.4%25.6%,与1978年相比,种值业所占比重下降了17.6个百分点,畜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15.8个百分点。2018年末,宝鸡市畜禽规模化养殖600余家,机械化挤奶站91个,建成重点龙头企业258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58个,注册畜产品商标12个,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经营组织1000余家,带动农户约5.5万户,实现每个产业都有重点龙头企业带动。

 

  二、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宝鸡农业发展脱离了计划经济的束缚,产品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为基础,产业发展不断向优势区域集中,农业生产的区域化格局基本形成。随着“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积极推进,宝鸡市区域化生产特征更加鲜明。眉县的猕猴桃种植面积、凤县的花椒产量、麟游的山羊分别占宝鸡市种(养)规模的88.4%50.5%81.7%。太白的无公害蔬菜、扶风的秦川牛等特色农业优势明显,千阳、陇县、岐山、陈仓、凤翔等奶畜养殖更具优势,2018年上述五个县区奶牛存栏占宝鸡市的85.7%

 

  三、注重培育农业三新发展模式

 

  几年来,在中央调结构、稳增长、励创新、促发展重大举措驱动下,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层出不穷,带动农业生产方式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调查显示;目前宝鸡市共有各种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2407个,家庭农场584个。农业生产品种从过去片面追求产量转向注重质量和品质,呈现多元化发展。种植业在传统的种植小麦、玉米、油料和蔬菜品种基础上引进了新的种植品种,如:草莓、蓝莓、芦笋、矮化苹果、花卉等;养殖业有了特色养殖,如:梅花鹿、林麝、娃娃鱼等;农产品的销售模式由过去单一的市场向多渠道的现代市场发展,销售有了电商新渠道、订单生产新模式,如;猕猴桃主产区眉县在123个行政村每村选择10户条件具备的农户,由德信电子商务公司负责统一电商标识、包装和物流配送,发展1000户电商营销专业户,农业的发展模式由过去单纯的种养殖向与休闲、观光、旅游等多种产业结合的业态发展。近年来,宝鸡市休闲和观光农业逐步兴起,2018年宝鸡市农业和旅游部门根据市休闲农业示范点布局和县区特色筛选并向市民推介了七条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如;陈仓区绿丰源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点、太白县秦岭夏都体验营、凤县岭南风情园、渭滨蝴蝶谷、岐山蔡家坡三国古镇等即满足了市民关于垂钓、休闲、饮食、观光的业余需求、又构建了农业发展新的产业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