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安康:70年开拓进取 建筑业成就瞩目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安康:70年开拓进取 建筑业成就瞩目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07-09 16:37
字号:
打印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大规模的开展,安康建筑业从无到有,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筑业行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发展更为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全市建筑业为安康拉动经济增长,打造城市形象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实现了飞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建筑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安康建筑业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充满了艰辛和坎坷,归纳起来,大致经历六个发展阶段。

 

  (一)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建筑业的发展,并采取了有力措施加快壮大建筑业,“一五”时期,通过建筑施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从1952年完成10万元,到1957年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7万元。

 

  (二)大起大落曲折前行阶段。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十年动乱,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安康建筑业几经曲折,在大起大落之中艰难前进。“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大批在建项目停缓建,建设任务严重不足,1962年,建筑施工仅完成投资60万元。此后在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期,全市建筑业进入了一个恢复发展期,1965年通过建筑施工完成投资达到685万元。但建筑业刚刚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文革”开始,又饱受了十年动乱的空前破坏,企业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三)恢复性发展阶段(1978-1990年)。1979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对国营企业实行放权让利的“利润留成”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筑业改革开始起步,城市建设的序幕正式拉开,为安康建筑业的较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建筑业由此进入了恢复性发展的新阶段。1981年,建筑业企业开始试行合同工、临时工制度,颁布了《经济合同法》,建筑业企业的交易行为开始纳入法制化轨道。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1990年,安康建筑业初具规模,据统计,拥有建筑业企业18家,实现总产值0.47亿元,建筑业职工人数达4909人。

 

  (四)推向市场阶段(1990-199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为建筑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经济类型发生深刻变化。全市建筑业已形成了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多元化格局。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的建筑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竞相发展,呈现国退民进的态势。19983月开始实施的《建筑法》,为加强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提供了法律保护。整个建筑业得到全面快速发展,建筑业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据统计,1999年全市建筑业企业发展到49家,其中,私人控股企业42家,占全部企业的86%,而国有控股企业仅占14%。从完成建筑业总产值看,到1999年,全市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69亿元,其中,私营企业完成总产值1.81亿元,占全部总产值的67.3%

 

  (五)快速发展阶段(2000-2010)2001年建设部出台《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立了严格的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历经十几年调整与发展,建立了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构成的承发包组织结构,改变单一劳务密集型、大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进入新世纪,安康建筑业进入了第十个、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这十年间,全市建筑业扶大育强,努力打造龙头企业、品牌企业,为建筑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企业从单一建筑施工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复合型经济转变;从实行专业承包经营至总承包经营机制转变;从普通的民用建筑向公共设施、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转变;从行政分配任务向招标投标转变。到2010年,全市企业个数增加到54家,其中,一级资质1家,首次实现“0”的突破,二级24家,三级29家,完成总产值30.23亿元,是1990年的64.3倍,年均增长23.1%

 

  ()提质增效阶段(2011年至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建设由扩张期进入平稳推进期,安康建筑业企业进入提质增效阶段,“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全市建筑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机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安康建筑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城市中心区(汉滨区、高新区)为主体,其余9县为依托,形成了以施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主体、小型分包企业为补充的新型、高效经营模式,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逐年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截止2018年,全市建筑业企业总数增加到159家,是1990年的8.8倍,其中,一级资质企业12家,二级58家,三级89家;完成总产值180.91亿元,是1990年的384.9倍,年均增长22.8%

 

  二、建筑业的辉煌成就

 

  产业队伍持续壮大:截至2018年末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159个,从业人员6.6万人,分别比1990年增长7.8倍和12.5倍。建筑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已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生产规模持续扩张:全市建筑业生产不断加快,产值总量迅速扩大。建筑业总产值从1990年的0.4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80.91亿元,是1990年的384.9倍;2018年全市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445.7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68.02万平方米,分别是1990年的46.1倍和37.2倍。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部门。

 

  施工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从全市建筑业技术人员数量来看,2018年建筑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达到8513人。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级管理人员占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比重逐年提高。建筑业培养了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仅满足了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为建筑业“走出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从建筑业技术装备水平来看,2018年建筑业企业自有施工机械设备总台数10414台,总功率257217千瓦,分别是1990年的7.0倍和24.7倍。全市建筑业从最初肩扛手抬为主要生产方式,发展到了拥有大量先进水平的建筑施工设备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基本适应了现代建筑施工的需求。同时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施工、高性能混凝土、高效钢筋与钢结构、化学建材等新技术,推进全市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支柱产业地位显著: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上升。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市建筑业发展不断加快,建筑业增加值总量快速增长,使其在全市GDP核算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据统计,1982年,安康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不足亿元,仅有0.36亿元,占GDP的比重5.3%。到2018年,实现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15.44亿元,总量是1982年的320.7倍,占GDP的比重达11.8%。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累计达到379.21亿元,年均增速15.8%;占全市GDP比重连续5年保持在12%以上。

 

  为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做出巨大贡献:建国以来,安康城市建设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较快的发展时期、6070年代的缓慢发展时期和“1983年”特大洪水灾害后以来的飞速发展时期,城市面貌不断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蜕变过程,城市建设结出累累硕果。经过七十年的建设,安康彻底告别了房屋破旧低矮的生活区,古城路窄巷陋的商业区,道路泥泞坎坷的交通区和活动空间有限的休闲区。如今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心城区规模扩大、布局合理、道路流畅、近几年的高层住宅和商厦,呈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城市建筑物也一改往日的低矮简陋的外在形象,向着高大挺拔壁砖、大理石、玻璃幕墙等现代化建筑外部装饰迈进。2015929日安康高新区正式经国务院批复设立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支持下,短短数年间,50余条骨架路网、污水处理厂和变电站及天然气站、9大社区、4大主题公园、3大市民广场、高新医院、高新国际中学和20余所小学先后建成并投入运营。这些年建设的辉煌成就,大大改变了城市面貌,也让居民切身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和环境的巨大改善,也为建设生态安康,打造秦巴明珠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技创新水平成果丰硕:近几年来,全市建筑业在生产迅速扩大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精品工程不断涌现。近五年来,有2项工程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领域质量最高奖项“鲁班奖”;以汉江一桥交通组织工程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工程项目,首获“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1项工程荣获“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4项工程荣获“陕西省绿色示范工程”;8项工程荣获省优质工程“长安杯”;28项工程荣获市优质工程“兴安杯”;21QC(质量控制)小组成果获全国、全省工程优秀等次;创建全国3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3个,省级文明工地65个,市级文明工地258个。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有效推动全市建筑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风雨七十载,壮丽七十年,安康建筑业的发展虽然一路历经风雨,但始终在持续前行。稳中发展的同时,目前还存在着企业规模总体偏小,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偏低导致的企业生产运行不景气等问题。随着PPP模式的推广、“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一系列新时点的来临,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建筑业企业将把握机遇,加速资源整合,拓展市场空间,踏上新征程,创造新辉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