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传统农业生产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随之而来的是在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将势不可挡,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农业产业发展调整的必然选择。为此,通过对铜川市现代农业统计数据分析,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问题,以期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有益借鉴。
一、农业园区情况
(一)农业园区布局。今年以来,铜川市紧紧围绕城乡统筹谋划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发展现代农业。一是统筹打造以生态、红色、观光农业设施为主的照金(小丘)农业园区;二是建设以“生态高效农业技术示范和中药养生产业示范”为定位的步寿塬示范片区;三是发展以“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为定位的黄堡示范片区;四是提升以“农果牧菜生态循环”为定位的周陵示范片区;五是利用自然优势发展以“高端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为定位的福地(棋盘)示范片区。全市5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坚持以“五治一品”为抓手,不断促进园区标准化、设施化、信息化、品牌化发展,以创新科技手段增加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二)农业园区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市创建现代农业园区56个,其中省级园区14个、市级园区17个、县级园区25个。
1、园区基本情况。一是从园区内从业人数看,截止2018年底园区内期末从业人数11388人,其中:管理人员675人、农业技术人员345人、雇工总数10368人,分别占期末人数的5.9%、3.0%、91.1%。二是从园区内经营主体看,共有经营主体82个,其中农业专业合作社19个,占23.2%、农业生产企业58个、占70.7%、农产品加工企业1个,占1.2%,其他4个,占4.9%。
2、园区生产情况。统计显示,全市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面积48.5万亩,建成园区面积16.6万亩,占规划面积的34.2%。从园区土地使用情况看,一是种植类占地面积16.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占地面积4.4万亩、设施蔬菜占地面积0.7万亩、果园面积9.0万亩;二是养殖类占地面积0.4万亩;三是其他占地面积1.0万亩。
3、园区投资情况。统计显示,截止2018年底,园区累计完成投资41.1亿元,一是按投资主体的资本性质分:国家资本3.9亿元、集体资本1.9亿元、法人资本34.9、个人资本0.4亿元,分别占完成投资额的9.4%、4.6%、84.9%、1.1%;二是按投资主体国民经济行业分:采矿业和制造业投资9.3亿元、建筑业0.3亿元、批发和零售业2.8亿元、住宿和餐饮业0.2亿元、房地产业0.1亿元、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3.5亿元,其他行业24.9亿元。
4、园区科技创新及应用情况。从农业园区科技应用能力看,一是园区内新品种引进数159个,其中:畜禽新品种数12个,占引进数的7.5%;二是新技术引进数63项。
从园区内科技推广看,一是新技术推广面积2.05万亩;二是新品种推广面积1.86万亩;三是引进畜禽新品种量7.38万头(只);四是培训农民3.87万人次。
从园区内科技创新能力看,一是自主研发专利2项;二是自主培育植物新品种16个;三是承担科研项目8项;四是承担科研项目获得支持经费415万元。
二、存在问题
全市现代农业园区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仍需引起高度关注。
(一)园区定位不清,规划有待明晰。调查显示,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存在功能定位不清,产业特色不明显,管理营销机制有待增强。一是农业园区缺乏中远期规划,主要表现在硬件建设多,软环境较差,招商引资能力不足,依靠政府投资兴建,投资规模偏小,缺乏后续建设资金来源。二是园区内优势产业定位不准,存在贪大求快,缺乏长远规划,脱离实际,收益持续弱,示范推广效果差。
(二)产业链延伸短,缺乏管理人才。从全市现代农业园区的产业发展看,农产品输出多为初级产品,营销渠道狭窄,需要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宽销售领域,不断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主要表现在:一是园区生产方式不适应产业化要求,特色产业链短缺,品牌产业链不够长,龙头农产品企业数量不足;二是全市农产品产业链发展滞后,农产品加工业、精加工、深加工程度不足,产业配套技术含量较低,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三是园区内缺乏管理营销人才,管理水平低,销售领域窄,一定程度制约了现代农业园区更快更好发展。
(三)园区功能欠缺,示范引领较弱。一是全市现代农业园区规模小,管理粗放,特色不明显,体现在园区示范效果弱,带动作用不强。二是园区内农产品品种不优,品牌不亮,高端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体现在农产品品种多而杂,同质化严重,分等分级少,缺少个性产品,占有市场能力不高,辐射带动效果不明显,农业提质增效弱。
(四)土地审批繁琐,流转相对较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用地主要受基本农田保有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限制,审批程序繁琐,难度较大,造成土地流转成本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五)科技含量较低,提质增效受阻。一是农业园区的现代化程度还不高,虽然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部分实现了现代化,但多数园区仍然是以人工耕作为主,缺乏机械化、自动化设备,呈现成本高,农业效益较低。二是园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高层次专业科研人员匮乏,现有的农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流动性强,科技队伍不稳定,影响园区长远发展,导致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投入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三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机制有待完善,真正应用到农业生产实际的科技成果不多、转化速度不快、转化效益不高,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强。
三、对策建议
(一)精准规划定位,做好前瞻思考。一是要将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放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中去谋划定位,立足铜川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基础,做大做强粮食、果业、畜牧、蔬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构建“三区、八带、五组团”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精准布局、重点突破,搞好产业规划,做好前瞻性产业布局。二是要按照“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合理布局”的原则,精心选择园区产业种类,特色要明显,主导产业要突出,种什么、怎么种,要做到精准规划定位。
(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效益。针对产业链条集中在前端,大部分为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不高问题,产业链条后端不足。对全市优势农产品进行有效引进、整合、打造,树立品牌,完善产业链条,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培育形成完整产业链。一是引进或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力打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二是建立多种形式的组织发展农业产业链。例如以公司+企业+农户,实现分担风险、共享收益的产业链组织形式,以订单为核心,依托专业市场,发展特色地域产品,建立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链组织形式等,不断提升农产品比较效益。
(三)构建经营体系,提升品牌效应。一是要打破小农分散经营,与合作社合作发展,培育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带动产业发展。二是要建立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加大与高校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现代农业”。三是要以园区为牵引,牢固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就是生命力、品牌就是钱袋子”的理念,强化品牌战略观念,打造铜川农业品牌。四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品牌质量,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积极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
(四)培育农业主体,做好土地流转。一是要以土地确权颁证为基础,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这一核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土地适度流转,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二是要在农村集体资产增值管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探索新方法、新模式。三是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纠纷调解仲裁平台、监管平台等“三个平台”建设,引导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创办农业园区或产业基地,确保土地流转有序进行,引导和支持土地有序流转,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五)注入科技元素,提升农业效益。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加强农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创业能力和经营水平为核心,增强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造就一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要在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土、水、肥、药、添加剂治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及品牌体系建设,禁止剧毒与高度农药使用,从严执行兽药休药和停药制度;开展园区生产环境和投入品整治,推行有机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农药标准化生产,培育园区名优品牌,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三是要争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签订两地三方合作协议,深入开展决策咨询、人才培养、试验示范合作,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元素投入,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