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8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
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活力的元素,加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富民强市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也是拉动增长、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保障民生、稳定社会的有效途径。榆林市作为国家重要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在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随之发展壮大,并为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承担着榆林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随着社会管理的日趋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将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夯实榆林社会进步的基石,为榆林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2008年至2018年,榆林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日益突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以年均125.74亿元的增量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多,占全市GDP比重提高了9.5个百分点。
一、2008-201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
(一)总量稳步增加,全省占比提升。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由2008年的390.1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647.55亿元,年均增长率15.5%,占GDP比重从33.3%提高到42.8%。
其中第一产业非公增加值由2008年的28.6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78.22亿元,年均增长率10.6%,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43.3%下降至33.9%,下降9.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非公增加值由2008年的179.2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68.14亿元,年均增长率18.4%,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2.5%提高到40.0%,上升1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增加值由2008年的182.2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601.19亿元,年均增长率12.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58.7%下降至50.1%,下降8.6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结构比由2008年的7.3:46.0:46.7发展为2018年的4.7:58.8:36.5,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凸显,已成为推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十年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占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份额由2008年的11.3%提高到2018年的12.4%,提高1.1个百分点,这说明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正在逐步发展壮大。与全省非公有制经济较发达的西安市相比,201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相当于西安市的36.9%,比2008年的35.3%提高了1.6个百分点,十年间年均增长率高于西安市0.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与西安市的差距逐步缩小。
(二)工业非公突出,企业规模扩大。工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业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更是非公经济发展壮大的主力军。工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由2008年的165.1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03.87亿元,年均增长率18.5%,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由2008年的21.2%提高到2018年的37.5%,提升了16.3个百分点,在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由2008年的39.4%提高到2018年的52.0%,提升了12.6个百分点。
2008-2018年,是榆林市规上工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规模、强质量的关键时期,全市私营企业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走向公司化的发展之路,一部分优秀企业脱颖而出,成为真正具有现代管理制度的企业,尽管2011年国家将规上工业企业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调高到2000万元,但并没有影响它快速发展和对榆林经济社会的贡献。十年间,规模以上工业非公企业户数由2008年的383户增加到2018年的707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比重由62.1%提高到83.2%,提升了21.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产值由2008年的152.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673.22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1%提高到37.5%,提升了17.4个百分点。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偏小,实力弱。由于全市非公有制经济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相对发达地区企业规模偏小,实力弱。并且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多数集中于传统行业中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业等行业,这些行业企业多数是分散经营的小微企业,而真正具有市场化规模的大企业、大集团数量偏少。
(二)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进入门槛较低,技术要求低,见利快的领域,目前主要依靠传统行业带动,尤其体现在第三产业中,2018年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为49.4%,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8%,房地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6.8%,仅这四项就占到64.2%,新兴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很小。
(三)融资等服务体系不健全。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由于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一般不具备雄厚的财力,它的信用地位与社会地位较低,在融资贷款方面难度大,存在机会少、期限短、品种少、担保难、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使非公有制企业很难获得扩大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及技术革新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导致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加之,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能提供真实、全面、准确的会计资料,严重影响着企业融资和项目合作。
(四)非公有制企业自身素质有待加强。全市的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是以家族式经营方式为主,不少企业产权不明晰,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家族式、裙带式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科学决策,管理方式简单粗放,不能从制度上保证各项工作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有效性,企业的内在运行机制不健全。有的企业人才匮乏,缺乏优秀人才,尤其是缺乏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具有技术开发能力的科技人才,具有较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还没有成立起来,阻滞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素质的提升。
(五)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尽管中、省、市相继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由于思想观念尚未及时转变,加之政策知晓率不高,使得一些政策没能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在资源配置、项目实施、银行货款、政策待遇等方面对待非公企业仍有歧视现象。
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破除因循守旧,自我封闭的传统意识,树立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观念,破除畏首畏尾,不思进取的陈腐陋习,树立不甘落后,加快发展的观念。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步伐以推动非公经济发展速度。要树立社会化大生产观念,吸引国内外企业到全市投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有关职能部门要降低门槛,以资源引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时间换空间,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开发带动产业开发和产品开发的路子。同时积极鼓励混合所有制企业攀亲结友,寻求合作,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三)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各职能部门要切实转变作风,改善服务态度,简化办事程序,切实为外地客商和非公有制经济业主的发展创造宽松、适宜的投资环境,坚决杜绝“开门引凤,关门拨毛”的不良现象发生。
(四)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向科技型、外向型企业发展,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积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抢占市场制高点,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推进新一轮创业。
(五)发展优势产业,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立足全市优势资源,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从资金、人才、土地、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产业旗舰。目前做的比较好的除了陕西北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外,还有陕西羊老大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和陕西大地种业有限公司,该2家企业均已荣获陕西省著名商标,成为全市纯羊毛防寒服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龙头企业。
(六)加快产业调整,大力推进产业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在能源化工、轻工纺织、电子信息、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冶金有色、新型材料等工业领域发展配套产品生产,与大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形成一批专业化、科技型骨干企业。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加快产业集聚,主动承接大企业、大工业上下游产品的生产,不断提高配套协作水平。要以全市28个产业园区为依托,调整产业布局,促进以非公有制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七)增强诚信意识,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建立适合非公有制经济特点的信用征集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以及失信惩戒机制、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实现非公有制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个体、私营企业要强化信用意识,健全信用制度,建立信用自律机制,守法经营,依法纳税,按时还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赢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同与尊重。要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如实编制财务报表,按时报送统计信息。
(八)拓宽吸引人才资源渠道,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引进,完善人才市场建设,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实施对投资者及其聘用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人及共同居住的家属迁入居住地落户、对全市经济建设急需的其他专业人才,可办理全市城镇户籍等多项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扎根榆林、建设榆林。
(九)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非公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成立专门为非公企业服务的业务部门,优化信贷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在遵守贷款“六项机制”原则下,提倡、鼓励和引导其合理下放对非公企业贷款的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开设非公企业贷款“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