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及相关产业(简称文化产业,下同)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蕴含着一个地区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近年来,在延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省、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指引下,通过以规划包装、以项目带动、以服务为引领,成效明显,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产业结合进一步优化,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凸显。但是,文化产业在持续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规模小、行业结构单一等诸多问题。本文针对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市场主体、加大项目策划与招商引资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延安市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2017年,延安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0.29亿元,总量仅在全省铜川和商洛市之前,仅仅占全省的2.22%;增长速度较上年增长9.7%(按现行价格计算,下同),增速较2016年的11.2%下降了1.5个百分点,仅在铜川和咸阳市之前。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逐步凸显。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拉动经济增长和解决社会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三大领域来看,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和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0.71亿元、5.49亿元和14.0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0.3%、10.0%和9.5%。其中:文化制造业增长速度为2015年以来的新高,在2015年2.8%的基础上提升了17.5个百分点;文化批零业的增速较上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作为延安文化产业的中流砥柱,增加值实现了稳步增长,增长速度有所减弱,在上年13.5%的基础上下降了4个百分点。
2017年延安市文化产业对推动经济不断转型升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54%,与去年相比下降了0.16个百分点。其中:文化制造业占到了0.05%,与去年相持平;文化批零业占GDP的比重为0.42%,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04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所占比重为1.07%,下降了0.12个百分点。(详见2015-2017年延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图表一)
(二)文化制造业快速增长,但规模体量偏小。2017年文化制造业增加值为0.71亿元,较上年增长20.33%,但仅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5%,较去年的3.2%提升了0.3个百分点。分规模看:规上企业为0.04亿元、规下企业为0.65亿元、个体经营户为0.02亿元;增长速度分别较上年持一降、一增、一平的发展趋势,规上企业下降55.56%、规下企业增长35.41%、个体经营户持平;规模结构5.64:91.54:2.82,与上年的15.25:81.36:3.39对比规上企业下降9.6个百分点,规下企业提升10.18个百分点,个体经营户下降0.57个百分点。(详见文化制造业2015-2017年增加值图表二)
(三)文化批零业总量不断扩大,速度保持两位数增长。2017年增加值为5.49亿元,较上年增长10.0%,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7.1%。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业、限额以下批零业和个体分别实现增加值0.29亿元2.40亿元和2.80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7.4%、10.1%和10.2%,限额以上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降低51.4个百分点,而限额以下和个体经营户分别较上年提升0.6和1.7个百分点。规模结构的比值为5.28:43.71:51.01,与上年的5.41:43.69:50.90分别比下降0.13个百分点、上升0.02和0.11个百分点。(详见文化批零业2015-2017年增加值图表三)
(四)文化服务业主导,增速放缓。2017年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9.5%,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9.4%,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7%。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规模以下服务业、个体和非企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01亿元、4.17亿元、8.5亿元和0.41亿元,规模结构比为7.17:29.60:60.32:2.91,与上年8.24:30.77:3.03:57.96相比,规模以上、规模以下和非企业占比均出现下滑,分别下降1.07、1.17和55.05个百分点,个体增长了57.29个百分点。(详见文化服务业2015-2017年增加值图表四)
(五)规上(限额)以上文化产业单位增量可观,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截止2018年内12月底,规上(限上)文化产业达到62家,较2017年底的50家,净增加12家,增长速度为19.23%。从各县区看,宝塔区以15户居首;延川县以8户名列第二;排名第三的共有7个县区,分别为安塞、黄陵、志丹、吴起、甘泉、富县和黄龙,均为4户;子长县、延长县和洛川县均有3户;宜川县为2户。就各县区的企业数量而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亟需调整。
二、存在的问题
延安市文化产业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与全市“经济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明显滞后,总体来看还是处于培育、发展阶段,产值低、不均衡、人才缺、管理难问题依然突出,文化产业有待加速发展。
(一)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水平不高。2017年延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0.29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1.54%,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同时在全省中排名倒数,仅好于铜川和商洛两市。全市文化产业中小型单位居多,规模以上或限上企业数量过小,缺少现代大型文化企业,也存在着经营分散、经营水平较差、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较弱,核心竞争力不足,对全市的经济贡献水平有限,不符合延安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无法更好地推动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
(二)县区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2017年受人口、政策、区域等因素影响,文化产业增加值最高的县区为12.16亿元,最低的为0.42亿元,占比最高的为59.9%,最低的仅为2.0%;2018年,拥有单位数量最多的县区有15家,最低的有2家。由此可见,县区之间文化产业发展极不均衡,两极分化严重。
(三)文化产业人才紧缺,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受工资、待遇、福利等因素的影响,文化产业发展急需人才留不住、引不进来,人才断层严重,特别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失严重。相当一部分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目前并未得到真正的挖掘、整合、开发利用,尚处于产业化的探索阶段,没有规模,也没有完整的体系。
(四)文化产业发展措施不到位,发展水平低。延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质性进展不快,发展水平不高,市场培育仍处于自生自灭阶段。文化企业分散经营、规模小、档次低、不成体系,缺乏竞争和规划管理,缺乏高科技、附加值高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与销售。
三、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统计监测,确保数据质量。为了保证文化企业数据质量,每月相关专业月报开始,就需做好企业数据的跟踪监测,对重点文化企业数据波动异常的及时与企业取得联系,加强调研,分析存在问题原因,为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建议,促进文化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培育市场主体,壮大产业规模。全市应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健全双效统一和激励考核制度,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应严格遵循“寻找、培育、督促、入库”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形成一批质量高、规模大、效益好的现代文化企业群。同时应大力扶持小微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技术全方面的指导,帮助小微企业迅速成长。
(三)加强项目策划,加大招商引资。要依据延安特色文化资源,策划一批具有长远发展前景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全市上下要重视项目策划包装,引导县区、部门策划和储备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项目。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走出去”“请进来”思路,突破固有思维定势,重点围绕创意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投资运营等开展文化产业招商,紧盯文化产业发展大省以及与各县区有广泛联系合作的地区,采取多种形式招商。加强与知名文化企业集团的洽谈沟通,对有投资意向的线索,跟踪洽谈,贴心服务,力争引进一批业态新、潜力大、带动强的文化企业落户延安。
(四)注重人才培养,提升发展能力。专业性人才缺失是延安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需加大对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利用好延安大学和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资源,建立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积极争取各大专业院校、权威机构、专家智库来延设立工作站、实践中心,建立文化产业专家库。鼓励文化企业引进有文化、有创意的毕业生来延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