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宝鸡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一如既往地坚持儿童事业优先发展,扎实推进《宝鸡市儿童事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贯彻实施,宝鸡市儿童事业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宝鸡市儿童在健康、教育、福利等领域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儿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了全面保障。
一、宝鸡市儿童发展基本情况
1.儿童健康保健状况持续改善。宝鸡市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各项保障经费投入加大,为儿童健康事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8年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34.21亿元,稳步推进综合医改、提升服务能力,重大疾病防控、公共卫生服务和妇幼健康等取得重大进展,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儿童低出生体重发生率0.99%,比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6个月以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分别为74.43%、95.69%,比上年降低0.55和2个百分点;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为3.16%,比上年降低0.57个百分点;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0.59%,比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卡介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含麻疹成分疫苗、乙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和甲肝疫苗的接种率均已达到99%以上;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儿童例数和当年18个月-14岁艾滋病病毒感染例数近年来持续为0,重大传染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2.儿童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宝鸡市持续加大教育投资,2018年教育支出62.41亿元,增长4.3%,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高职教育等各类教育条件显著改善。儿童学前教育规模持续扩大,2018年宝鸡市共有幼儿园525所,比上年增加18所,增长3.55%;宝鸡市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70.2%,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在园幼儿数为10.79万人,比上年减少0.5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8.2%,与上年持平。小学学龄前儿童净入学率达100%,宝鸡市小学495所,初中阶段学校155所,普通高中46所,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达37.38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关注特殊教育,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在校学生1360人,受教育人数比上年增加428人,解决了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走在了全省前列。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8.1%,比2015年提高0.8个百分点,超过98%目标。
3.儿童得到更广泛的关爱。2018年,宝鸡市不断完善儿童保障机制,为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宝鸡市共有社区服务中心182个,儿童康复机构8个,残疾儿童接收训练和服务人数361人,残疾儿童有效康复率达98%。2018年对300名有需求的肢体(脑瘫)、智障、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治疗、认知、适应训练,对听障儿童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和免费康复训练提供救助。
4.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宝鸡市加强对儿童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构建儿童合法权益保护机制,建立受暴妇女儿童救助(庇护)机构3个,获得法律援助的未成年人受援人数204人。司法局与教育局联合开展宝鸡市中小学秋季开学第一周“法制宣传周”和“法制教育第一课”活动,完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编写法律读本、配备法治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1000余名,开通“12348”法律援助热线,全面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司机法律援助网络,为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2018年开展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和网吧专项整治,把校园打造成儿童成长的“安全岛”,为儿童创造了较为平安的生活环境。
5.儿童成长的社会经济环境不断优化。为给儿童创造更加健康、文明、优质的成长环境,宝鸡市持续优化儿童的生态、文化等生存环境,营造良好的儿童成长空间。2018年未成年人参观博物馆10.2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2万人次,增长13.33%;少儿图书馆累计藏书5万册,比上年增加1万册,增长25%;公共图书馆少儿文献达到946.27万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9.17%,比上年增加1.17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园绿化面积12.36平方米,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新栽植苗木花卉6万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一个绿色、美丽、文明的儿童成长环境正在宝鸡市日益形成。
二、儿童事业发展中需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儿童规划》的统计监测,我们可以发现取得的工作成效有目共睹,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一些领域的某些方面,儿童事业的发展与规划的目标要求还有差距,需要重点关注。
1.未成年人犯罪人数比例有所上升。2018年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同期犯罪人数的比例较上年上升0.49个百分点。
2.儿童生存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少儿电视(广播)节目播出时长较上年减少139小时;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仅为26.51%,与宝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三、几点建议
1.继续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未成年人的认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法律意识淡薄,对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抵御能力较差,不良情绪一旦堆积找不到正确的宣泄通道,会成为导致反社会人格的诱因,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在中小学普遍开设法律知识课程,预防和科学矫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同时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坚持以教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做好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
2.不断优化儿童生存的社会环境。要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为儿童提供内容健康、形式丰富的文化产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普及应该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积极实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形成推进农村改厕的强大合力,为儿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
3.继续加大对孕产妇和儿童健康卫生工作力度。加强孕产妇和儿童妇幼保健工作,尤其是农村高危孕产妇管理,做好产前、产后生育全程服务;加强基层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完善新生儿危重救治网络,提高应急抢救能力,加强市、县联动,建设运作高效的医疗网络;加强出生缺陷的防治,强化“政府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出生缺陷防治机制;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和产前检查率,筑牢出生缺陷发生的第一道屏障,确保婴幼儿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