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大系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几年来镇巴县科学规划引领、培育市场主体、整合项目资源、强化技术帮扶,把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作为增加农业经济收入、带动脱贫致富的增收渠道。
一、基本现状
镇巴县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农民增收,突出富硒、生态,推行循环农业、山林经济、现代渔业,坚持用现代农业理念做大农业,用现代流通理念做活农业,用现代金融理念做强农业,用现代生态理念做好农业,按照高标准建园、高技术支撑、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壮大畜牧、蔬菜、林果、魔芋、中药材、休闲观光,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扶持、主体培育、项目支撑、科技指导、行政推动等关键措施。截止2018年底,全县规划建设园区19个,其中循环农业示范园18个、山林经济示范园1个、总规划面积5.14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3.51万亩,示范基地1.6万亩。目前全县实际启动建设园区19个,园区流转土地4.45万亩,9个被市政府命名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怡溪春、丰源两个园区已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省级园区期末管理从业人员451人,产品成交额6624万元,年营业利润1349万元,带动周边脱贫务工人口1640多人。
二、主要成效
(一)依托优势主导产业建园。根据全县山区农业资源特点,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川道浅丘地带以“畜-沼-园”循环农业为主要发展模式,以生猪养殖、设施蔬菜为核心产业,突出瓜果、富硒粮油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中高山地区依托山林资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示范园发展规划相衔接,综合考虑全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及分布,为园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把优质服务作为提升园区建设质量的重要抓手。一是科技服务方面,在积极引导园区业主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认真开展先进适用新品种的实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二是以县农业科技培训中心为平台,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重点,积极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进园区活动,着力提升园区从业人员素质。三是在质量监管方面,突出土壤地力、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管理,抓住土壤环境、物资投入和产品产出三个关键环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在市场营销方面,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通过无公害认证、商标注册、农超对接,扩大产品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
三、存在问题
(一)投入不足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投入不足是全县园区建设的普遍问题,由于园区缺乏资金,生产道路、灌溉设施、土壤改良等基础设施不能有效改善;先进的设施不能配套,规模也难以继续扩大。导致园区建设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支持不力,自身实力不强,省、市级针对园区建设出台了以奖代补政策,对达到省级的园区奖励500万元,达到市级的园区奖励50万元,但是指标太少,园区竞争太强。
(二)地方配套资金太少,项目整合力度不够。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等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项目受实施区域的限制,用于园区的资金量非常有限,难以满足高效农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三)企业融资难。农业项目具有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的特点,企业在争取投资方面难度相对较大,投入来源渠道狭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受农业比较效益低的影响,农业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关键农时缺人手、农业发展缺人才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对策建议
(一)立足县域特点和资源禀赋,紧密围绕畜、粮、茶、果、菜五大主导产业,按照“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完善园区建设规划。搞好农业项目整合,将农发、现代农业、水利、林业等专项资金整合使用,加大招商引资,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投资,鼓励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园区投资建设。引导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形成以民间资本投资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二)吸引鼓励优秀人才投身园区建设。依托农技推广体系,建立相应的科研培训基地,培养一批农民技术骨干,逐步形成“科技带园区、园区带大户、大户带农民”的运作模式。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建立完整、科学的产业体系。
(三)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解决园区发展用地难题。创新流转模式,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土地流转,鼓励园区及周边农户以土地经营权量化入股组建合作社,吸引企业入驻园区,实现土地资本化运作,加快以土地为先导、各种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和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