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杂粮是榆林市的传统农业产业和优势产业,种植历史悠久,作物种类丰富。目前,榆林市小杂粮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占全市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5%-30%。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的加快,全市小杂粮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市政府将小杂粮生产作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来抓,不断加大对杂粮产业的政策扶持和科技投入,进一步促进小杂粮产业的纵深发展。
一、榆林小杂粮生产现状
近年来,全市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小杂粮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2018年,杂粮作物中,谷子种植面积79.1万亩,比上年增加1.3万亩,增长1.6%;高粱种植面积19.7万亩,比上年增加1.1万亩,增长6.0%;绿豆种植面积10.1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增长18.1%;红小豆种植面积18.4万亩,比上年增加1.7万亩,增长9.9%;高粱种植面积19.7万亩,比上年增加1.1万亩,增长6%;2018年,小杂粮产量40.9万吨,比上年增加1.0万吨,增长2.4%。
二、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优势
榆林市小杂粮生产自然资源突出、规模优势明显。榆林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地貌主要为风沙草滩区和丘陵沟壑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特别是光资源属全国高值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另一方面,全市榆林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适宜小杂粮生长,是小杂粮的优生区。
榆林是小杂粮传统产区,境内各种小杂粮应有尽有,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小杂粮达17种,现在栽培的小杂粮有132个品种,是小杂粮产业开发的宝贵财富。近年来,通过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与示范、产品研发等工作,谷子、绿豆等小杂粮优生区良种覆盖率已达95%以上,并先后创造了谷子、绿豆、黑豆等20多项小杂粮全国高产记录。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逐步压缩玉米种植面积,下大力气推广小杂粮种植。重点发展定靖荞麦、府谷糜子、神木黑豆、横山绿豆、绥米谷子五大特色小杂粮生产基地,通过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市小杂粮产业的更快更好发展。
三、榆林小杂粮生产的制约因素
(一)生产分散,优良品种推广困难
榆林市小杂粮生产地区特色明显,尤其是南部县区的山区,小杂粮生产分散。以小农户自主小块经营为主,多使用地方传统品种,农民自己留种,很少从农技、科研部门购买良种,缺乏提纯复壮,品种混杂退化严重,难以增产提质。
(二)自然灾害频发,种植效益较低
小品种小杂粮大多种植于干旱瘠薄土壤或边缘土地,栽培管理粗放,投入少,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小范围种植的品种多以撒播为主,地膜覆盖、节水措施、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很少。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小杂粮的稳产率低。总产量年际变化大,种植小杂粮风险普遍高于其他大宗作物。
(三)生产分散规模小,标准化生产实施难
小杂粮生产主要以农户为单位分散种植,生产规模小。由于生产规模小,技术推广成本高。而许多实用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行困难。同样由于分散种植,增加了流通成本,销售不便。加之多数山区小杂粮产地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农民普遍缺乏商品意识,小杂粮生产多以自食为目标,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不注重品质推广。
(四)食品加工业落后、产品流通渠道阻塞
目前,大多数小杂粮加工停留在作坊式生产水平上,没有车间,没有规模,低水平重复,产品档次低,市场销量有限,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缺乏精深加工技术。小杂粮加工产品多为初级工产品,没有技术含量,基本上属于米、面、豆的简单分装,成为进一步扩大小杂粮消费、增加小杂粮消费量的瓶颈。
四、榆林市小杂粮产业发展建议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加工销售为龙头,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和拓展品种资源优势,逐步实现示范引领,规模种植,产销一条龙发展。
(一)加大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快速提升小杂粮产品质量
按照小杂粮优势区域布局,选择优良品种,建立不同类型的小杂粮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品种更新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以抗旱节水技术为支撑,大力推广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旱作农业生产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产。
(二)加快小杂粮加工发展步伐,快速提高小杂粮精深加工
首先通过加强良种繁育、技术推广、运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优质、稳定的优势小杂粮生产基地,为小杂粮加工企业提供充足货源。同时帮助和扶持小杂粮加工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尽快建立起适合全市小杂粮品种的精深加工产业链,促进小杂粮销售向标准化、精细化发展。
(三)加快小杂粮品牌建设步伐,快速推动小杂粮市场占有率
扩大宣传,积极组织参加和举办各类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贸易洽谈会,向国内外推荐全市优质杂粮产品。努力推动小杂粮生产向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迈进。推广现有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注册新的商标。全面推行质量管理制度,扩大全市小杂粮的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