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铜川市围绕稳增长,突出抓运行调度、企业帮扶、政策兑现、环境优化等工作,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实现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营业收入增速由负转正
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0.88亿元,同比增长0.1%,增速高于去年同期27.7个百分点,高于2018年全年8.9个百分点,在连续12个月负增长后增速首次回正。全市工业28个大类行业中,19个行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个行业下降。传统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4.59亿元,下降10.8%;接续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3亿元,增长8.5%。
(二)工业利润总额保持较快增长
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7亿元,同比增长29.5%,增速高于去年同期91.9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1.71亿元,同比下降18.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利润0.39亿元,利润额净增0.81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亏损0.98亿元,亏损额下降1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0.37亿元,下降22.4%。四大传统产业合计实现利润总额占全市规上工业的75.7%,增长51%,拉动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速33.2个百分点。
(三)企业减税降费成效显著
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税金总额3.27亿元,同比下降17%。其中应交增值税1.78亿元,下降28.3%;四项费用合计6.94亿元,下降7.3%。其中销售费用1.21亿元,下降13.1%,管理费用3.96亿元,下降12.7%。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13.65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09元;在工业企业景气调查问卷中,85.5%的企业享受到减税降费政策,较2018年四季度提高14.4个百分点。
(四)规上工业企业成本平稳下降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生营业成本40.12亿元,同比下降0.6%;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8.85元,比去年同期减少0.56元;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3.88%,比去年同期提高0.88个百分点。
(五)企业亏损面、亏损额实现“双降”
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47户,较去年同期减少12户;亏损面21.5%,较去年同期下降10.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93亿元,下降22.4%。
(六)主要产品去库存效果明显
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9.3%。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98.2%,汽车制造业下降40.9%,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12.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成品存货下降7.7%。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比去年同期减少0.6天。
(七)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持续向好
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主营活动利润率4.69%,较去年同期增加1.5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9%,较去年同期下降2.6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8.36%,较去年同期增加1.2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4.29%,较去年同期增加1.02个百分点;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29.9天,较去年同期减少5.2天。
二、存在问题
(一)煤炭行业效益明显下滑
受榆林1.12矿难、春节放假、季节性停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一季度全市煤炭行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7.92亿元,同比下降9.4%;利润总额1.71亿元,下降18.7%;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68.88元,同比增加1.02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2.7天,同比增加0.5天;营业收入利润率9.53%,较同期减少1.1个百分点。
(二)高技术产业效益持续下滑
一季度高技术产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0.16亿元,同比下降54.3%,降幅较去年底扩大0.3个百分点,发生营业成本2.33亿元,增长42.6%,高于规上工业成本增速43.2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5.08元,同比增加17.86元,营业收入利润率5.79%,较同期减少8.49个百分点。
(三)中小企业效益大幅下滑
一季度中小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21亿元,同比下降50.6%。亏损企业42户,占全市规上工业亏损企业数的89.4%,亏损企业亏损额1.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的98.4%,亏损额增长36.4%。
三、对策建议
(一)提质增效,力促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现阶段,煤炭仍是全市工业的龙头,增长的支撑。要坚持大集团引领,力促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短期要继续抓好地方煤矿安全复产工作,严格复工复产程序和标准,确保该行业营业收入转负为正;中期要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支持有条件的矿井加快改造提升步伐,支持发展环保生态型煤炭洗选业,做好上下游产业对接工作;长期要推动铜川矿业公司、崔家沟煤矿等大型煤炭企业扩链补链,做大做强,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推动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优化,助推高技术产业加速发展
一是帮助在统企业做大做强。围绕方舟、兴盛德等高技术企业,做好“医药+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互联网”,鼓励高技术产业加大研发力度,做大做强。给予专项财政补贴,促进引入医药、航空航天器及设备、电子设备及通信设备制造产业的高新技术和人才团队。对技改工作成绩突出的区县进行奖励;二是加大高技术产业培育,加快引进行业领军、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生产团队、管理团队和研发团队,加强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加强招商引资,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盯国内外知名企业,及时与有意愿、有苗头的的企业对接联系,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
(三)加强帮扶引导,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一是全市上下切实落实《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市委市政府“双百双千”行动,解决好亏损企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其走出困境,扩大经营;二是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减税降费;三是通过采取“自助取暖”和“抱团保暖”,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