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西安:农业开局稳中有进 发展稳步向好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西安:农业开局稳中有进 发展稳步向好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05-08 10:19
字号:
打印

  一季度,西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及一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发展为框架,稳步实施新一轮的农业生产发展布局,坚持远郊区县绿色生态优势和开发区辐射带动优势相结合,着力夯实产业兴旺基础,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农业经济运行开局稳中有进,发展稳步向好。

 

  一、一季度全市农村经济运行基本特点

 

  (一)稳中有进,全省比重进一步提升

 

  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2.36亿元,同比增长4.7%(按可比价计算),增速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比重为16.3%,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从趋势看,2018年四个季度西安与全国、全省农业发展趋势较为吻合,而在2018年,陕西省、西安市就以生态建设为基点,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布局农业发展新格局,同时产业扶贫各个项目一一落地实施,全省及西安2019年一季度呈现出了翘头较快增长趋势,共同实现了2019年农业经济运行开门红。

 

图一:全国、全省及西安农林牧渔业增速趋势

 

  (二)农业带动作用增强,结构调整较为明显

 

  一季度,农业实现产值23.78亿元,同比增长4.8%,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贡献率达43.5%,拉动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增长2个百分点,成为农业发展最强动力。

 

  从农林牧渔业分行业结构看,全市一季度主要以农业和牧业为主导。其中,农业比重为44.2%,林业比重为6.5%,牧业比重为30.3%,渔业比重为0.9%,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为18.1%。与上年相比各业比重呈现“三升二降”,其中农业、林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提高1.31.10.5个百分点,牧业和渔业分别减少了2.80.1个百分点。

 

图二:西安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内环:20191季度 外环:20181季度)(单位:%

 

  从各区县结构看,农业比重排在前三的区县为西咸新区、长安区和灞桥区,分别为72.4%56.9%47.5%,长安区、灞桥区均属全市优势发展区,畜牧业发展因环保政策受到一定制约,比重较农业差距较大。林业比重前三的区县是周至县、西咸新区和鄠邑区,比重分别为32.6%8.1%7.2%,周至县和鄠邑区为全市的生态发展区,特别是周至县以打造“两山理论”示范县为发展目标,林业比重远高于其他区县。牧业比重前三区县为鄠邑区、蓝田县和阎良区,比重分别为53.6%47.4%40.3%

 

图三:分区县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示意图

 

  (三)夏粮苗情逐步转强

 

  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约227万亩,去年9月份雨水充足,小麦播种时墒情适宜,但播后到今年3月份降雨量普遍偏少,城区东北部降雨量少于西南部,与历年同期(1981-2010年)相比,全市降雨量偏少26成,未适时冬灌区苗情偏弱,综合气象条件对秋播作物生长利大于弊。

 

  据农业部门近期调查显示,全市小麦一、二类田面积占总面积的85.4%,与去年冬前相比,一、二类田占比提高8.5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一、二类田占比提高6.0个百分点,小麦苗情逐步转强。

 

  (四)新产业布局效应逐步显现

 

  一季度,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以促进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的高质高效种植作物面积全面扩大,其中设施种植面积呈现较快增长,带动全市蔬菜面积增长4.4%,产量增长4.7%;设施草莓在政策和高效益的的双重因素促进下,种植规模呈现两位数增长,一季度全市草莓种植面积同比增长13.2%,产量增长9.2%

 

  (五)主要畜牧存栏较大幅度下降

 

  一季度,全市畜牧养殖形势不容乐观,能繁母猪和奶牛存栏呈现两位数下降趋势,分别同比下降12.4%13.4%,产能出现萎缩。

 

  据监测点情况显示,1-3月份,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以及连续4个月的生猪价格持续下降,最低降至11.43/公斤,导致生猪养殖信心不足,3月份价格虽已回升至14.63/公斤,但养殖户观望担忧情绪依然浓重,补栏积极性不高,整体养殖形势不太乐观。

 

  奶牛养殖同样面临环保禁养限养政策的影响,虽然奶价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路上涨,目前稳定在较好的养殖效益水平,但奶牛养殖企业和农户也存在对今后的养殖发展抱着观望的心态,生产规模不断缩小。

 

  二、存在问题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缓慢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使农民致富是根本目的。而农村自身产业目前发展相对滞后,业态偏同质化、单一化和低端化。虽然现在开始推行“三变”模式,并出现了农村电商、专业合作社、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等新业态、新发展模式,但能真正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产业规模也不大,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带动能力有限,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还有待创新。

 

  (二)资源环境硬约束与生产发展矛盾日益凸显

 

  由于环保政策因素的影响,休闲农业和养殖业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不少养殖企业、农户和休闲农业经营者面临迁移或者转行的问题,继续从事养殖业、休闲农业则需要面临用地政策很难解决的问题,发展遇到瓶颈。

 

  (三)技术支持尚显不足

 

  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和技术服务力量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技术服务不到位已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从全市设施蔬菜产业看,菜农掌握技术较为滞后,精优菜品的种植规模较小,生产水平及效益不高,如食用菌产量比重仅为蔬菜总产量的0.08%,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为切入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文体体育、科技教育、健康养生和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增强“产加销消”的互联网通性,形成多业态打造、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努力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二)进一步加快转变养殖业增长方式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充分发挥各涉农区县、开发区本地优势,积极推进畜牧养殖科学布局,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养殖,进一步提高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规模匹配度。

 

  (三)进一步强化技术力量创新

 

  依托高校合作平台,推动学校科技成果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积极支持技术成果转化成产成果,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依托“五乡行动计划”举措,把科学技术应用到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去,提升农业创新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