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更是实现全面脱贫摘帽的决战之年。全县上下主动作为,抓重点、攻难点、求突破,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脱贫,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群众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同步平稳增长。
据调查,2018年宜川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17851元,同比增长9.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185元,比上年增加2402元,同比增长8.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10383元,比上年增加839元,同比增长8.8%,高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0.5个百分点。
一、城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结构趋于合理
201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185元,同比增长8.3%,拉动全体居民收入增长14.7个百分点,是拉动全体居民收入的主力军。构成总收入的四项收入呈全面平稳增长态势。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8464元,同比增长6.7%,占可支配收入的59.2%;人均经营净收入4532元,同比增长24.9%,占可支配收入的14.5%;人均财产性收入1530元,同比增长11.0%,占可支配收入的4.9%;人均转移性收入6659元,同比增长3.0%,占可支配收入的21.4%。
1、工资性收入仍占可支配收入绝对主导地位,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其增长是家庭收入增长的主要引擎,2018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是48%,拉动收入增长4个百分点。其增长得益于机关事业单位提高边远山区津贴补贴标准等薪资政策的落实,以及政府多项举措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推动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
2、转移性收入是可支配收入重要支撑,是居民家庭收入中增长较快的一部分,2018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是8%,拉动收入增长0.7个百分点。其增长得益于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标准进一步提高,以及民生状况持续改善,惠民政策进一步落实,受益人群逐年渐增加,居民从政府得到的政策性转移收入稳步增长。
3、经营性收入是可支配收入有力补充,2018年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是37.6%,拉动收入增长3.1个百分点。其增长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个体及民营小企业改变经营模式,拓宽了发展渠道,同时,各项减税减费政策的陆续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利润。
4、人均财产性收入是居民家庭收入的新增长点,2018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是6.3%,拉动收入增长0.5个百分点。其增长主要借助于宜川中学教育事业的创新突破发展,外来就学人数逐年增加,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拉动全县租赁房屋收入快速增加。
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格局变化较大
2018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83元,同比增长8.8%,拉动全体居民收入增长4.3个百分点,是拉动全体居民收入的后备军,后劲十足。构成总收入的四项收入呈较快增长态势。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184元,同比增长10.5%,占可支配收入的30.7%;人均经营净收入6190元,同比增长8.2%,占可支配收入的59.6%;人均财产性收入195元,同比增长6.0%,占可支配收入的1.9%;人均转移性收入814元,同比增长7.2%,占可支配收入的7.8%。
1、经营性收入是可支配收入的主力军,2018年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是56.1%,拉动收入增长4.9个百分点。其增长主要是果业经营面积不断扩展,直销窗口及专卖店的不断扩建,产品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加之个体和民营经济不断发展,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各项减税减费政策的陆续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利润。
2、工资性收入是可支配收入的生力军,2018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是36%,拉动收入增长3.2个百分点。其增长得益于机关事业单位提高边远山区津贴补贴标准等薪资政策的落实,以及政府多项举措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推动居民收入增长。
3、人均财产性收入是居民家庭收入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018年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是1.3%,拉动收入增长0.1个百分点。其增长主要依靠房屋租赁,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拉动居民租赁房屋收入平稳增长。
4、转移性收入是可支配收入的有力保障,2018年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是6.6%,拉动收入增长0.6个百分点。其增长得益于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业生产补贴、高龄补助等标准进一步提高,以及民生状况持续改善,惠民工程进一步落实,报销医疗标准提高以及孝敬长辈和居民之间的礼尚往来进一步增强。
三、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几点建议
1、提速现代农业发展,释放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农民增收,需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实施标准化、配套化工程、链条延伸、品牌营销和基础保障“五大工程”。
2、加快农业提质增效,推进苹果后整理。
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和老园改造,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发展标准示范园、建立果畜配套工程、建立包装生产和智能选果线及果品冷藏库等产业、建立综合批发市场及展厅、设立直销窗口和专卖店并,推进仓储物流、冷链运输、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着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引导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合作社带动作,盘活农村存量土地,拓宽农业发展融资渠道。
4、支持创新创业观念,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大力支持完善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破解融资、土地等要素制约,推动民营经济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鼓励优秀民营企业家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紧缺人才。鼓励发展城乡居民各类实体,引导在外人士返乡创业,大力培育电子商务、家政服务、规划设计等新业态,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汇聚,为闲散居民提供就业平台,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5、聚集资源,运作财产管理新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转型,居民的总体收入将会不断提高,居民财产量将逐步充裕。为此,政府应加强对全县居民规避风险、分散理财意识,引导财产性资产由一家一户的运作模式逐渐向资源结合、结构优化、居民共同参与的股权投资方向发展,让更多的居民成为投资者而分享股红收益,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6、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
加强各项补贴发放力度,继续实行长期补贴政策。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面落实低保五保、高龄补贴、大病救助钉民生政策,增强居民未来生活可保障预期,逐步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