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渭南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渭南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04-04 09:57
字号:
打印

  12月份,渭南市598户规上工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92.48亿元,同比增长14.5%,全市工业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一、全市工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1、主导行业全面增长。全市六大主导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8.3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5.2%,同比增长15.1%。其中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3.0%)、食品工业(22.8%)、化工工业(21.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1.5%)和有色冶金工业(16.2%)生产形势良好,能源工业(5.5%)增速较低。

 

  2、非能源工业拉动作用明显。全市规上工业共有非能源工业522户,止2月份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05.12亿元,占全市的70.1%,产值同比增长18.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2.7个百分点。

 

  3、轻工业增速较快。12月,轻、重工业分别完成总产值58.07亿元和234.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8%13.5%。其中轻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9.9%,对全市工业总产值贡献率为24.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6个百分点;重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1%,对全市工业总产值贡献率为75.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9个百分点。

 

  4、新投产企业拉动力强。2018年新投产入库企业共23户,12月份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88亿元,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2.7%,拉动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8个百分点。

 

  5、半数以上产品产量增长。全市重点监测的30种工业产品中,产量与上年同期相比17种增长,占56.7%13种下降,占43.3%。在产量增长的17种产品中,2种增速在100%以上,分别是塑料制品增长832.7%,乳制品增长194.6%;在产量下降的13种产品中,降幅较大的有中成药下降61.0%、硫酸下降41.8%;能源产品原煤产量增长了35.2%,洗煤煤、发电量、焦炭分别下降了7.2%4.3%2.1%

 

  二、当前工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停产、半停产及减产企业占比较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合计598户,12月停产59户,占规模以上工业总数的比重为9.9%;半停产企业(100%>月度产值降幅≥50%39户,占比6.5%;减产企业(50%>月度产值降幅≥20%63户,占比10.5%。这三类企业合计161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6.9%,合计下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8.7个百分点,其中能源工业企业合计21户,下拉产值1.2个百分点;非能源工业企业合计140户,下拉7.5个百分点。

 

  2、能源工业贡献减弱。全市76户能源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7.37亿元,同比增长5.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9.0个百分点。占全市产值近30%的能源工业对全市贡献仅12.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

 

  3、企业户数增长缓慢。止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598户,占全省的9.0%,在全省十地市中排第7位。从关中五地市看,仅较铜川市多379户,较西安市、宝鸡市和咸阳市分别少905户、161户、105户;与陕南三地市要比,较商洛多315户,但与安康和汉中相比分别少117户、41户;与陕北两地市相比较延安市多400户,但较榆林市少267户。虽然2018年全年共新入库84户,但因退库原因,仅较上年同期(573户)净增25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长缓慢。

 

  4、新入库企业规模较小。2018年全年新入库84户企业,虽然对全市工业有所拉动,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户均产值仅0.12亿元/户,户均产值较全市平均水平低0.36亿元,全市缺乏新投产大企业,新入库企业对全市贡献作用有限。

 

  5、环保治理冲击部分行业生产经营。12月份全市炼焦、水泥、火电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52.76亿元,仅与同期持平。从行业情况来看,8户主要炼焦企业有4户产值同比下降;8户水泥企业有3户产值同比下降;9户火电企业有7户产值同比下降,尤其是4大火电企业产值全面下降,影响全市产值增速0.85个百分点。

 

  三、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的措施和建议

 

  1、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提供政策及积极要素支持。在做好数据收集汇总上报的同时,全面监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生产运行情况,不断增强部门间的沟通联系。相关主管部门要针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保证其正常的经营环境和生产秩序,努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同时对停产、半停产企业要认真分析原因,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充分挖掘企业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产能。

 

  2、加大培育新的工业经济主体力度,有效释放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在加快推进园区建设的同时,一方面积极引进新的工业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另一方面各县市区要建立准规上工业库,各县市区要对辖区全部工业企业进行全面筛查,将发展势头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纳入准规上工业库,加大对这些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支持力度,使其做大做强,并使其成熟后尽快纳入规上企业统计,为工业经济增长增添有生力量。

 

  3、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保障企业正常经营。要进一步鼓励金融创新,积极探索加强政银企业对接,引导和支持国有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定期促进银企合作,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提高企业融资效率,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