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2018年铜川市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2018年铜川市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03-06 11:07
字号:
打印

  2018年,铜川市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思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年农村经济呈健康发展态势。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82亿元,实现增加值25.83亿元,增长3.2%

 

  一、农村经济特点

 

  (一)粮食喜获丰收,产量稳中有增。全年粮食面积99.72万亩,同比下降0.3%;产量28.78万吨,增长3.2%。其中夏粮产量6.41万吨,下降0.8%;秋粮产量22.37万吨,增长4.4%;豆类产量0.25万吨,增长12.7%;薯类产量0.18万吨,增长2.5%;青饲料产量1.04万吨,增长8.3%

 

  (二)水果量减质优,收入好于上年。4月份受不利气候因素影响,使全年水果产量下降。全年水果产量54.16万吨,同比下降2.0%。其中苹果产量51.82万吨,下降2.1%;其他水果梨、桃、樱桃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9%7.95%4.1%。从全年市场销售价格情况看,全市苹果价格比去年同期提高0.4-2.8/公斤,嘎啦销售价格6.2-8.0/公斤、红富士销售价格5.2-8.4/公斤、秦冠2.0-4.0/公斤、玉华早富5.2-7.6/公斤。从农民收入情况看,虽然全年水果产量有所减少,但由于水果价格的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好于上年。

 

  (三)主要经济作物结构优化,提质增效明显。从全年经济作物面积和产量变化情况看,主要经济作物蔬菜及食用菌面积3.50万亩,同比增长8.4%,产量6.58万吨,增长6.3%;中药材面积4.81万亩,增长52.9%,产量5.05万吨,增长14.7%,呈现结构不断调整,农业提质增效明显。

 

  尤其是2018年铜川市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药材面积增幅较快。主要原因:一是国家政策环境有利于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二是全市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三是中药材产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成为农民增收,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四)畜牧生产发展平稳,价格涨跌起伏明显。2018年全市出栏猪7.08万头,增长0.5%;出栏牛0.92万头,基本持平;出栏羊2.53万只,下降2.7%;出栏活家禽100.64万只,增长6.9%;出栏家兔47.60万只,增长21.6%;肉类总产1.02万吨,增长2.7%;奶类产量3.14万吨,下降0.5%;禽蛋产量2.19万吨,增长2.5%。据调查了解,2018年猪价波动异常,上半年生猪价格由跌到涨,逐渐步入盈利期,但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价格一路下滑至谷底,而伴随着全国生猪跨省调运基本停滞,加之春节即将到来,生猪价格回升、供不应求,平均出栏价格13.8/公斤。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2018年以来,铜川市围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2018年全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00名、农民专业合作社378个、家庭农场63个。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262个、职业农民2974名、家庭农场421个,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结构调整较慢,影响现代农业发展。一是传统农业在全市仍然占较高比重,比较效益低,特色产业缺乏竞争力;二是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是建立在适度规模经营基础上的农业,土地流转价格高,导致土地流转难度增加,直接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经营规模的壮大和发展。

 

  (二)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导致农业提质增效压力大。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持续走高,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加之环保、环境等问题的制约,伴随着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受限,农业生产提质增效难度加大,使得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加难度大。

 

  (三)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生产形势严峻。疫情造成生猪养殖持续发展受限,主要表现在:一是疫情的防控不是短时间内的任务,养殖户为规避风险,补栏的积极性不高,影响畜牧生产的发展。二是防控猪瘟的投入进一步拉高了养殖成本,尤其是饲料价格上涨较快。

 

  (四)农村劳动力短缺,影响农业生产提质增效。近年来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在家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人员,劳动力短缺较为严重,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的逐年萎缩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导致农业生产提质增效能力下降。

 

  三、建议及措施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力促现代农业发展。一是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产业效益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市场规律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面积,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从根源上加速相关优质产业导入,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使有效资本进村,用资本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再添动能。

 

  (二)以乡镇产业兴旺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二是加强培育生产经营型、技能服务型及创业创新型实用的人才队伍,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产业带动农民在家门口就业,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能力。

 

  (三)大力推进生猪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大力促进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的转变,逐步实现生猪养殖的生态化和集约化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提供各类信息及服务,缓解养殖户的情绪,增强信心,确保生猪养殖产业持续性发展。

 

  (四)挖掘现有农业增收潜力,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能力。一要根据产业实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结合区域内留守劳动力和农业用工需求的实际,根据农业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培育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二要推广集约经营,挖掘就业空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走优质高效农业路线、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招商引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给当地提供更多就近从业的岗位。三要加强农业生产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能。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并加大科技投入,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瓶颈,避免由此导致的土地浪费,降低农业投入成本,不断增加农业提质增效新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