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来,延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呈现总体平稳、逐季提升的增长态势。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一)占总体经济比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1、总量和占比持续提升。201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56.8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9.3%,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占比与全省的差距不断缩小,从上年相差25.3个百分点缩小到24.9个百分点。
2、市场主体大幅增加。2018年全市新注册市场主体4.3万户,增长46.0%;新增私营企业0.74万户,增长25.9%;新增个体工商户3.4万户,增长58.7%。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0.3亿元、157.31亿元、279.2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4:34.4:61.2,呈“三、二、一”格局,与上年同期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3.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3.5个百分点,非公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亮点纷呈
1、优惠政策力促非公经济较快发展。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引导、鼓励、扶持非公经济发展,2018年连续出台了《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延安市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园区建设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中小微企业政策和资金扶持,极大地增强非公企业信心,工业企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企业运行态势良好。
2、第二产业占比小幅提升,规上工业、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123.38亿元,占全市非公经济的27.0%,占GDP比重14.1%,比去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非公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04亿元,占比达到66.8%,比去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全市共有非公资质内建筑企业152个,占全市资质内建筑企业的84.5%,较去年同期的130个增加22个,增长16.9%。
3、民间投资高速增长。在新区建设及PPP项目的带动下,民间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长96.1%,同比提高97.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的高增长为全市非公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为非公企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非公发展仍然滞后,与全省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与全省发展水平相比,全市非公经济总量小、占比低、发展慢的特征明显。从2018年四个季度看,延安市非公经济占比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相差24.9个、25.0个、24.8个和24.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与全省的差距一直在25个百分点左右浮动,非公经济发展缓慢,整体水平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制约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五上”非公单位多,行业分布良莠不齐。从初步掌握的情况看,全市拥有“五上”非公单位1098家,其中工业139家,服务业168家,单位数仅占到全部“五上”非公单位的28.0%。其中小微型企业有860家,大型企业仅2家,受国内外总体经济放缓影响,实体经济持续低迷,非公企业由于市场需求和资金不畅影响,发展壮大的积极性受挫;科技、文化等新兴产业发展慢,传统产业萎缩的迹象不断显现。
(三)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虽然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普遍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变数多、风险大,信用度较低等一系列因素,使得企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融资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股权融资较少,尤其是与外资的合作更少。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非公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多措并举,破解融资难题。当务之急是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全力发挥好政府全资担保公司的作用,统筹协调解决企业特别是重点帮扶企业融资问题。二是转变银行经营观念和方式,改进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督促银行机构进一步落实国家、省有关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
(二)落实工作举措,优化营商环境。积极落实中省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改革措施和要求,逐项检查落实情况,确保政策尽快落地,做到每一项管理和服务事项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以改革和创新的思维进一步实化细化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措施,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相关制度的改革,认真研究制定激励政策,营造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非公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