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铜川市始终坚持稳中有进工作总基调,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消费新动能,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助推消费市场稳步发展。201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54亿元,同比增长11.1%,高出全省0.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四。其中,限上企业单位实现零售额71.11亿元,可比增速11.6%。
一、运行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从经营地看,乡村消费高于城镇消费。2018年全市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4.31亿元,同比增长10.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4.4%;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9.23亿元,增长11.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6%。乡村增速高于城镇0.5个百分点。
(二)从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高于商品零售。2018年全市餐饮收入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1.38亿元,增长11.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4%;商品零售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2.16亿元,增长11.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9.6%。餐饮收入增速高于商品零售0.2个百分点。
(三)从分行业看,批发业领先市场。批发业实现销售额112.99亿元,增长35.0%,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80.02亿元,增长11.9%;批发业增速高于零售业23.1个百分点;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1.0亿元,增长16.4%,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0.24亿元,增长18.0%,餐饮业增速高于住宿业1.6个百分点。从行业发展的增速看,批发业是整个流通领域的领头羊。
(四)从限上商品分类看,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从商品零售分类看,新兴商品的消费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2018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4.4%,金银珠宝类同比增长11.9%,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5.9%,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5%,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同比增21.4%,干鲜果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20.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多元化,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二、影响因素
(一)实体零售举步维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上零售以方便、快捷、全天候、低成本、品种全、样式多等优势赢得了大部分消费者的青睐,使实体零售受到很大冲击,大部分实体零售经营困难,勉强保本甚至亏本经营,盈利较少。
(二)限上企业单位数量较少。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限上企业单位237家,数量少、规模小。年销售额达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22家,其中批零21家,住餐1家,仅占限上企业单位的9.3%。全市无一家五星级大酒店,接待能力堪忧,加之高铁迟迟未开通,导致全省的大型会议及有关活动不选择放在铜川召开,导致全市消费受挫。
(三)旅游市场不够火爆。近几年,铜川旅游业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旧不温不火。一是宣传不够盛大。大众对铜川的旅游认知层面仅仅停留在陕西省境内,宣传缺乏广泛度。二是淡旺季比较明显。铜川夏季相对周边城市比较凉爽,但到了冬季旅游基本就成了冬眠状态,达不到全季旅游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挖掘。三是景点基础设施及环境有待完善。全市及公路沿线旅游标识标牌体系不健全,游客服务中心、站点少,旅游信息化水平不高,A级旅游厕所数量少,城市休闲空间、游憩场所、停车场不足,游客往返不便,紧急救援体系不健全。旅游景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情况以及景区周边存在的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丢、乱刻、乱画、乱吐等现象也比较突出。
三、几点建议
(一)转思路、增收入。实体零售面对经营“寒冬”,要尽快转换思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收入,由粗放式发展向注重质量效益来转变,充分发挥实体店在物流、服务和体验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更要发挥“大商业、小便利”的格局,大商业即可以一站购齐或者满足人们多种需求的商场,而小便利则是深入社区、方便群众的小型便利店或微型超市,服务好一公里内的社区居民。
(二)种梧桐、引凤凰。一是发挥主动“走出去”和积极“请进来”的招商方式,认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宣传和项目推介活动,有重点、有目标,带项目、带任务地经常走出去开展上门招商;二是积极创新招商方式。依托资源优势,围绕发展重点,开展主题招商。通过招商引资信息网,将一批较成熟的项目在网上发布,开展电子招商。依托已落户企业和工商联,开展以商招商。三是围绕当地外出创业人士,特别是庞大的人力资本进行招商,快速形成产业群。在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经济区有大批有技术、有管理能力的人才若能返乡创业,其冲击力是巨大的。应该牢牢抓住这些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出台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吸引这些人员及他们依托的企业到本地发展。
(三)抓旅游、促消费。一是除了加大常规宣传外,重点利用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的网络平台+形象大使+名人效应做大做强全市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建立游客的资料管理库进行宣传,利用社会活动选拔形象大使+名人效应提高全市旅游知名度。二是不断丰富冬季游玩项目。尤其是加大照金、玉华宫滑雪项目的延伸及推广利用,增加热土炕、农家饭、饲养家禽等趣味活动留住游客,进一步满足游客吃、住、娱、验等需求,使游客流连忘返。三是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把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构建完善的全域旅游交通体系,加大城市、景区、乡村与交通枢纽车站之间的连接道路建设,实现交通畅通、无缝衔接,消除区域内旅游交通瓶颈。完善旅游线路沿途厕所分布、停车场、标示系统建设。设置残疾人专用通道、直饮水点、母婴室等基础设施。严加管理垃圾、杂物、污水、乱搭、乱建等影响景区环境的行为,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景区环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