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贯彻执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延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苹果产业后整理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以苹果为主的农产品后整理和农村“三变”改革取得新进展,农业经济亮点凸显,呈现“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全市农村经济总量平稳增长,产业结构保持稳定
全市2018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1.12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1.38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农业增加值119.48亿元,增长2.9%;林业增加值4.05元,增长8.0%;牧业增加值14.14亿元,增长1.9%;渔业增加值0.39亿元,下降7.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31亿元,增长3.5%。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近几年均占80%以上,畜牧业占比位居其次,种植业和畜牧业是全市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农业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产业转型加快调整
国家惠农政策是全市粮食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全市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政策因素发挥了主导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实行的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种子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各级政府扶持粮食生产的措施,有效地提升了粮食种植效益,促进了粮食生产水平的稳步提升。2018年全市粮食实现产值17.41亿元,较上年增加0.76亿元,占全市种植业比重8.64%。粮食播种面积为212.7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69.56万吨,面积和产量比上年均增长3.8%。从种植结构来看,粮食主产品主要有玉米和马铃薯,其中夏粮0.99万吨,占粮食总产量1.43%;秋粮68.57万吨,占98.57%。玉米占秋粮总产的73.56%,马铃薯和玉米两者之和占秋粮总产的84.36%。玉米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促进全市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园林水果遭受灾害,生产形势好于预期
1.受到4月4日至7日的大风降温天气的影响,全市园林水果受一定影响产量有所下降。2018年全市园林水果总产量299.1万吨,同比下降10.9%,其中:苹果289.2万吨,下降10.5%。
2.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品种结构加快优化。2018年全市园林水果354.76面积万亩,同比增长4.22%,其中:苹果面积达到310.93万亩,增长4.77%。
3.果业支柱地位日趋巩固,产业整体水平快速提升。2018年,园林水果实现产值132.24亿元,占全市种植业产值的65.66%,主导产业地位得到稳步的提升。其中苹果实现产值128.7亿元,较去年增加6.1亿元,占全市种植业产值的63.9%。
(四)种植业结构继续优化调整,蔬菜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拉动农业产值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2018年全市蔬菜产业继续以“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为发展思路,狠抓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和改造提质工程,加快打造反季节瓜菜优势产区,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更趋于合理,品种质量和种植效益连年攀升,呈现出产量、质量跨越式发展新气象。全市蔬菜播种面积32万亩,同比增长5.56%,蔬菜产量108.17万吨,增长6.33%。瓜果播种面积7.83万亩,增长5.17%,瓜果产量14.3万吨,增长5.87%。蔬菜产值已达到45.4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8.84%,蔬菜产业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畜牧业产业发展现状良好
1.主要畜禽存出栏稳定。截至2018年底,全市猪出栏49.96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0.74%;猪存栏36.84万头,同比下降1.29%。羊出栏28.25万只,羊存栏56.55万只,同比分别下降1.98%0.16%。牛出栏2.42万头,存栏5.97万头,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0.25%和0.92%。家禽出栏242.83万只,增长7.62%,家禽存栏279.27万只,同比下降0.12%。
2.畜产品品种不断优化,各类产品产量稳中有增。2018年底,肉类总产量4.6万吨,同比增长1.76%;禽蛋产量2.44万吨,增长6.07%;奶类产量4463吨,同比增长3.19%,满足本地市场供应。
3.逐步做大做强延安畜牧产业。加快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持续推进全市羊子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屠宰及精深加工厂建设,在全市生猪、家禽、肉牛、肉羊、肉驴和蜜蜂等优势区域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实现“发展绿色化、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畜禽养殖目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土地流转为主的农村改革步伐较为缓慢,影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2.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抵御冷冻、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3.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农业主体引领发展的能力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农民增收的后劲不足,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机制和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发展资金短缺、贷款难仍然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性因素
4.规模养殖投入高,且周期长,短期内养殖效益不会有明显提高,有待于长期发展。群众资金投入有限,加之贷款门槛高,难度大,资金缺乏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市政府财政资金扶持政策中断,将会影响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土地流转。不断完善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农业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助推农业新科技推广。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形成长效推广机制,并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范围,引导农民合理种植。保证新技术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三)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一主两翼三园”(一主就是以苹果产业为主,两翼就是以舍饲养殖和设施蔬菜为辅,三园就是建设农民增收的苹果园、生态文明的大花园、统筹城乡的大公园)战略布局调优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提升品质、增加效益,引领农业向绿色化、优质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四)控制养殖规模,促进畜牧养殖健康发展。目前,为预防生猪养殖风险,各地农业部门应加强生猪养殖的引导和调控,引导农户顺价理性出栏,适度规模发展生猪养殖,以形成生猪养殖的良性循环。同时,随着气温升高,畜禽养殖区域要加大监管疫病防控力度,严防死守,防范动物疫情的发生。
(五)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培育市场营销体系,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及时提供市场供求信息,在农产品获得丰收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农户顺价销售,保证农业生产增收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