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石泉:增强内生动力 强化关键支撑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石泉:增强内生动力 强化关键支撑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02-25 08:20
字号:
打印

  201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坚强领导下,石泉县上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干克难,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着力主攻五大,强化五弱,提升五化,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全力以赴保增长,稳就业、稳投资、稳金融、稳预期,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亮点突出。

 

  一、经济运行发展的特点

 

  (一)主要指标达到预期,主要产业支撑稳

 

  一是主要指标达到预期。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6.19亿元,增长11.8%,完成预期目标的107.3%,其中,一产完成8.25亿元,增长4.3%;二产完成63.95亿元,增长14.5%;三产完成23.99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8.6:66.5:24.9。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非公经济占比、五上企业、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均完成或超预定目标。二是主要产业支撑稳。2018年,充分发挥县域的比较优势,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把丝绸服装、绿色食品、智能制造、电力能源和大数据等作为重点产业,构建了大旅游为带动的骨干产业体系,实体经济逐渐做大做强做优。非公经济占比达到63.1%。从一、二、三次产业比看:农业生产稳中有进,特色产业较快发展,粮油稳产、现代农业园区不断壮大;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持续稳定在15%以上;建筑业加快增长,旅游产业活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支撑。

 

  (二)工业增速有所回落,质量效益有所提升

 

  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增长24.4%,较去年同期回落0.8百分点。其中:中省企业增长0.32%,县属企业增长24.5%。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15.8%,较去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虽然工业增速回落,但工业处于结构调整的新旧动能转换期,质量效益有所提升。一是轻工业贡献逐月提升。2018年,重工业增长19.2%;轻工业同比增长35%,轻工业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47.2%,处于逐月提升的态势。二是七成产品保持增长。全县22类产品中有16类产品实现增长,增速较快的行业主要有:熟肉制品、饮料酒、铜材、铸钢件、蚕丝及交织机织物(含蚕丝≥50%)、瓦、布、砖、蚕丝被、天然花岗石建筑板材、锻件、冷冻蔬菜。三是支柱行业支撑强劲。在21个行业中,增长的行业有19个。其中:五大支柱行业产值增长28.4%,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65.4%。四是产销衔接稳定。2018年全县规模工业产销率达97%,同比持平。

 

  (三)重点领域投资提速,补短板力度加大

 

  今年以来,全县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民间投资、工业投资增速创新高、文化、高技术制造业等短板领域投资力度加大。一是民间投资增速创新高。2018年,民间投资增长55.4%,超任务40.4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7.9%。二是工业投资快速发展。工业投资增长62.4%,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9.6%,继续保持稳速增长势头。三是文化产业投资繁荣向好。全年文化产业投资增长29.2%,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1.6%。其中: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投资增长15%,占比达到76.8%。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投资增长50.1%,占比达到14.7%。四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力度加大。2018年,全县航天零部件制造生产线项目计划总投资2亿元,为全县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商贸业运行平稳,规上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

 

  2018年,全县完成批发业商品销售额6.51亿元,增长13.5%;零售业商品销售额22.54亿元,增长22.21%;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5.08亿元,增长18.8%。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8亿元,增长13.2%,增速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一是城镇市场仍为销售主体。全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亿元,占全市消费品零售额的88%。二是农村市场发展步伐慢于城镇市场。全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亿元,增长4.5%。三是生活必需品类商品零售额持续增长。全年限额以上日常用品类零售增长18.9%,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增长24.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增长23.2%。四是线上消费受到大众青睐,已在小县城蔓延发展。网络销售为代表的新业态与传统销售模式的融合,使得全县消费市场如虎添翼。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6亿元,增长26.4%,增速较前三季度提升10个百分点,实现营业利润0.22亿元,增长64.5%,比前三季度提升30个百分点。其中,总量最大、增速最快的是游览景区管理行业,营业收入达0.61亿元,增长46.8%

 

  (五)市场主体加快成长,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市场主体加快成长。得益于商事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全县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700户、法人企业513户,法人企业增长45.6%。全县五上企业新增32户,市场活动得到释放,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加。二是非公经济健康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63.1%,占到全县经济的半壁江山。其中:第一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2.85亿元,占GDP比重为2.9%;第二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46.73亿元,占GDP比重为48.6%;第三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11.13亿元,占GDP比重为11.6%

 

  (六)两个收入超预期目标、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一是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90元,增长8.8%,较全市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93元,增长9.6%,较全市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二是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2018年,全县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子,继2017年获得了陕西省生态建设强县荣誉后,强力推进生态经济强县建设,大力实施绿化工程、森林城市建设等重大工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化覆盖率全面提升,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全县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7天,完成目标的108.7%;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39;单位GDP能耗下降3.09%;单位GDP建设用地下降9.1%,绿色覆盖率完成43.9%,均超预期目标;市下达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七)财政收支增速稳中趋升,存贷款余额增势较好

 

  2018年,全县财政总收入5.98亿元,增长29.73%,增速比前三季度提升1.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1.20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6亿元。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科学技术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医疗卫生增速稳中趋升,分别为27.2%4.8%5.9%30.1%2018年,全县存贷款余额增势较好,增长10.4%,比去年增加2.2个百分点。其中:各项存款83.05亿元,各项贷款46.92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8.7%10.4%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2018年各项指标数据,全县经济运行总体稳中向好,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列。但经济发展中的短板犹存,欠缺较优的结构性增长动力,实体经济较弱,服务业产业整体不强,创新驱动带动能力偏弱,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尤其是缺乏龙头骨干优势企业支撑。

 

  (一)欠缺较优的结构性增长动力。一是第三产业的贡献能力提升较慢。2018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增速比去年回落0.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24.9%,比去年回落1.1个百分点。服务业,教育、旅游、养老、信息、文化体育等产业消费热点,聚集效益不明显。二是新动能成长还需努力。近年来,全县把优传统、育新兴和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传统行业正在不断优化,但是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户数仍然很少。代表现代服务业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增加值增速均提升空间有限。三是规模企业个数偏少,规模偏小,对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持续快速增长效能有限。2018年,全县新增五上企业32家,累计达196家。据统计调查了解,全县新增的规模以上企业普遍都在后半年新进,存在规模小、基础弱,对拉动经济的贡献率有限,而现有的五上企业又存在运行质量不高,人才相对匮乏,技术相对落后,企业经营成本高的问题。

 

  (二)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主要表现:一产不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市场竟然力不强。二产不强,主要是二产内部结构不合理,规模以上工业产业中传统工业比重是大,层次和聚集度低,高附加值、高效益名牌产品稀少;三产占比低,尽管全县旅游产业势力强劲,但产业聚焦不明显,能够纳入规上统计口径的文化旅游和服务业企业偏少,三产提质增效慢,占GDP比重在全市排位靠后。小微企业存在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特色产业组织结构小、散、弱,缺乏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三、建议意见

 

  2019年,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县委全委会确定的工作部署和县人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稳中求变,稳中求好

 

  (一)抓工业,发挥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加大工业扶持力度,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确保全县重点工业企业生产持续增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化解产能过剩,引导企业实施技改升级,促规模工业健康快速发展,支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新进企业要加快建设进度,力争早日竣工投产。

 

  (二)抓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是继续强化全县上下抓项目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带动比拼赶超全面升级发展。二是加快重点产业领域项目投资力度,围绕工业、旅游、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及健康养老等方面抓产业项目,通过产业项目促进有效投资,以重点技术性项目带动产业链升级。三是及时跟进引进的重要项目,抓紧施工建设,实现早日投产,加强对新投产企业的政策帮扶和引导,解决生产中面临的新问题,尽快释放产能,促进企业有序扩大生产。

 

  (三)抓内需,促进消费市场繁荣。积极培育限上企业,大力支持商贸流通企业,重点扶持有特色、有品牌、就业吸纳能力强的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适应消费升级转型。实施好扩大就业、全民创业战略,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者信心,培育和提高消费能力。

 

  (四)抓三产,精心挖掘三产潜力。一是以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为契机,多部门协调联合摸查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开展服务业行业联合清查,引导够规模、效益好的法人单位申请纳规入库。二要积极引导交通运输仓储、批零住餐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强化对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要大力培育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支持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公司对第三产业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大规模的新型市场主体。

 

  (五)抓实体,激发实体经济活力。一是加大实体经济发展保障服务力度,继续引导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实体企业,形成脱虚向实的强大导向;加强实体经济领域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协调要素供给,确保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优先发展。二是以激活振兴工业实体经济为引领,将工业企业相关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及金融政策细化落实,促使政策红利在工业领域快速释放,加快促进新兴产业释放新动能。三是加快工业提质增效,突出抓好有色金属加工、化学制品制造等传统行业升级改造,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壮大新兴优势产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