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咸阳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各类市场主体,鼓励支持民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201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271.6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5%,占据“半壁江山”,呈现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非公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高于省考任务0.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7个百分点,差距较上年缩小0.7个百分点,在全省11市区中列安康市(59.3%)、杨凌示范区(57.9%)、商洛市(56.2%)之后排第四位,较上年同期前移一位。
图1:2018年非公经济占GDP比重
图2:2018年各市(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比
二、三次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全市非公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5:66.1:30.4,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三产业提高2.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第二产业看:全市非公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7.3%,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成为非公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占比提高1.3个百分点,建筑业占比提高4.8个百分点。
从第三产业看:呈现“三升两降”的态势,其中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其它服务业比重上升,比上年分别提高了0.6个百分点,4.7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比上年分别下降0.5个百分点,0.6个百分点。
三、非公主体不断增加,成为解决城乡就业的重要途径
全市非公单位数量不断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据企业联网直报一套表平台显示,2018年全市“四上”企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单位1705家,占全部“四上”企业的91.2%。其中纯非公有制经济单位1027家,占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总数的56.5%。非公有制的发展,为缓解就业压力,容纳剩余劳动力和社会新增劳动力,维护社会稳定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四、民间投资活力增强
2018年,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0.5%,较上年加快31.3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2.3个百分点,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民间活力继续增强。
五、发展问题依然存在
1、非公占比仍有提升空间。2018年,全市非公占比低于全省0.7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占比低于全省9.4个百分点,三产占比低于全省6.1个百分点。
2、第一产业增速回落。2018年,全市第一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88.57亿元,占GDP比重21.4%,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畜牧业发展缓慢。全市畜牧业完成总产值69.21亿元,同比增长3.3%,低于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速0.1个百分点。畜牧业发展缓慢,导致一产发展缓慢。
3、企业规模偏小,实力不强。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纯非公及非公控股企业689户,占规上工业企业的93%,但其产值低于公有制企业。其中产值10亿以上的非公有制及非公有制控股企业法人单位数仅49户,占全部10亿以上规上工业户数的69%,产值仅占35.6%。产值1亿以下的企业有311户,占产值1亿以下非公企业数的95%,产值占93.3%。全市非公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企业技术含量低,名牌产品少,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4、县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分县区看,全市十三个县区非公经济发展各异,高于全市非公占比的有10个县区,低于全市非公占比的有3个县区,其中非公占比最高的县区与非公占比最低的县区相差35.2个百分点。
5、融资难仍是非公经济发展的瓶颈。资金短缺依然是非公企业发展的障碍。一方面,不少非公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信誉低的现状,导致不符合融资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银行贷款门槛高,条件苛刻,加之惜贷现象存在,加剧了非公企业融资难问题。
六、措施建议
1.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市政府关于《中共咸阳市委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精神,确保中、省、市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2、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鼓励畜牧业转型升级,从单一畜牧业经营转变为“产—加—销”产业化经营,重点支持乳制品、肉类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畜牧业发展。
3、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采取多渠道积极主动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一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招商引资会;二是做好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桥梁,加强银企合作;三是纠正一些大企业利用优势地位,拖欠民营企业款项的行为;四是企业要积极主动与银行联系,争取银行参与企业项目的考察论证。
4、引导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加快转型升级,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进行科技创新;积极引导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水平,利用科技新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5、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不断挖掘民间资本的潜力,鼓励民间资本拓展新的投资领域。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在各行业的投资份额。进一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关心民营企业发展,经常听取民营企业的诉求,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