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西安:面向“一带一路” 提速对外开放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西安:面向“一带一路” 提速对外开放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02-12 08:29
字号:
打印

——西安开放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西安市以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为推手,大力推进“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扩大开放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着力建立“大开放、大招商、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开放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西安开放经济主要特点

 

  (一)开放基础不断夯实,开放高地日新月异

 

  1.城市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7471.89亿元,占全省的34.1%,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1364.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固定资产投资超7000亿元,占全省的31.7%2018年前三季度实现生产总值5884.31亿元,同比增长8.2%,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34.9%,时隔38年,生产总值再度入围全国城市20强,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

 

  2.铁路口岸对外开放突飞猛进。获批进境粮食、肉类、汽车整车进口铁路口岸。中欧班列“长安号”在2017年末开通6条干线通道的基础上,现已累计开通西安至中亚五国、伊朗(阿富汗)、汉堡、布达佩斯、科沃拉、马拉舍维奇(华沙)、根特、米兰、里加、白俄罗斯及俄罗斯等11条干线通道,开行频次由2017年每周3-5列增加到每天2-3列。2018年全年,“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共开行1235列,是2017年全年开行量的6.37倍,运送货物120.2万吨,是2017年全年的5.18倍。2018年全年,西安海关监管“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货值17.2亿美元,是去年全年的8.7倍。重载率、货运量、实载开行量三项指标居全国第一,其中重载率达99.93%

 

  3.航线网络枢纽功能进一步强化,加速打造国际一流航空枢纽。2017314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正式运行中转进出境旅客“通程航班”业务,成为全国第五个,西北地区首个运行“通程航班”业务的机场,2017年客运突破4000万人次大关;累计开通包括西安至阿姆斯特丹、哈恩、芝加哥等5条国际货运航线在内的全货运航线16条,2017年航空货邮量达到25.99万吨,增长11.2%。截止20181220日,年货邮吞吐量首次突破30万吨,持续保持累计增速全国十大机场首位,单月增速6个月蝉联第一。“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全国”的航空枢纽优势正在加速显现,“空中丝绸之路”正成为大西安汇聚国际元素、开展国际交往最普遍、最快捷的首选通道。

 

  4.开放平台不断升级。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741日正式运营以来,随着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三星二期、华为全球技术中心、传化物流、阿里巴巴西部总部、新松机器人等一大批项目先后落户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截止201810月底,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25935家,注册资本3859.67亿元,其中新增外资注册企业237家,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413家,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截至目前,西安申报获批省“一带一”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临空经济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第二国际商事法庭落户西安,“通丝路”跨境服务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平台、“长安号”国际班列、科技大市场等自贸区创新平台向外推介共享,为西安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加快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二)经济外向度显著提高,对外开放阔步前行

 

  1.对外贸易发展势头强劲。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环节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降低,铁路和航空物流功能快速提升,直接带动进出口贸易。2017年,全市进出口总值2545.41亿元,比上年增长39.1%,增速列副省级城市第二位。其中,出口1552.38亿元,增长63.9%,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1401.80亿元,增长69.2%,占出口值的90.3%。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达34.1%,较2016年提高4.9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九。截止201811月,全市本年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3000亿元,为3027亿元,增长31.6%,其中进口增长31.1%,出口增长32.2%。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速为2个第一,1个第二。

 

  2.利用外资大幅增长。随着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物流效率大幅提升和成本不断下降,外向型产业投资集聚效应明显。2017年末,外商投资企业928个,较2016年增加68家,注册资本228.11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49.5%,全年营业收入2528.95亿元,增长46.1%2017年,外资企业境外投资者反向投资的股权投资额达7.24亿元,较2016年增加了8.42倍;外资企业境外授权的有效发明专利数39项,增加了3.33倍。来西安投资的世界500强机构数量达177家。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43个,比2016年增加71个,批准合同外资46.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5倍;当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07亿美元,增长17.8%,增速较2016年加快5.4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二位。

 

120112017年西安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3.旅游业加快发展。2017年全市接待旅游者人数1.81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633.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5%34.6%,旅游业依存度(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达21.9%,较2016年提高2.5个百分点,旅游业依存度位列副省级城市第四,分别低于厦门、长春和杭州4.82.92.3个百分点。2018年,西安在文化旅游方面持续发力,相继举办“西安年·最中国”、“春满中国·醉西安”、“夏爽中国·嗨西安”、“秋染中国·赏西安”等系列旅游活动。2018年全年全市接待旅游者人数2.4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554.8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73%56.4%

 

  (三)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力度加大,“一带一路”成果显现

 

  2017年,全市中方协议投资额1.7亿美元。截止201811月末,全市中方协议投资额已达7.24亿美元。新设境外投资企业25家,增资企业13家。主要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投资,主要从事农产品、水产品加工及国际贸易、互联网软件、电子商务、航空教学与培训等行业。

 

  2017年全市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8.52亿美元,增长63.6%;完成合同额35.31亿美元,增长8.3%。新签对外劳务人员合同工资总额11937万美元,增长13.8%;外派各类劳务人员9217人,其中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派出劳务人员7650人,期末在外人数14268人。截止201811月,全市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5.38亿美元,同比增长19.88%。其中“一带一路”国家完成营业额24.56亿美元,占比69.42%;新签合同额9.9亿美元,占比46.61%

 

  (四)对外往来不断加强,交流影响日趋扩大

 

  对外交流合作节奏加强,追赶超越步伐不断加快,发展势头稳中向好。2017年末西安市国际友好城市31个,较上年新增2个,到2018年三季度末,再增3个,友好城市达34个;新增圣彼得堡、伦敦、仰光、澳门、马德里5条国际客运航线,国际航线达到61条。2017年,国际体育赛事举办6次;截止201810月,国际体育赛事已举办6次。2017年国际会展年会举办25次,而截止201810月已举办次数达32次之多;成功举办丝路国际电影节、中法文化论坛、世界文化旅游大会、西安国际马拉松赛、硬科技大会、西部文博会等系列活动。

 

  二、比肩同类城市,缩小开放差距

 

  西安开放经济起步较早,在1994年西安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内陆开放城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开放经济为全市扩大投资、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西安市开放经济增势强劲,与成都、武汉、和杭州等同类城市的差距在不断缩小,部分指标已居领跑位置,但追赶超越仍有空间,还需持续发力。

 

  (一)利用外资差距快速缩小

 

  2016年,西安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5.05亿美元,低于成都41.12亿美元,低于武汉40.18亿美元,低于杭州27.04亿美元。2017年,西安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07亿美元,增长17.8%,增速分别较成都、武汉和杭州加快45.836.326.1个百分点,差距快速缩小。

 

2:西安与主要城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比

 

  (二)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增长,产业集聚度不高

 

  西安市虽然在汽车、IT产业、加工贸易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韩国三星电子斥资70亿美元建厂,随后美国空气化工、日本住友、韩国东进世美肯、华讯微电子等一大批外企也相继进驻。但从完整产业链和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方面还不像沿海城市以及成都市的产业集群程度发达。2017年末,西安外商投资企业928个,较2016年新增68个,但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并未增加,其总产值742.9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2.3%,较2016年减少0.7个百分点。

 

  (三)航空运输发展较快,总量仍然不足

 

  航空运输是发展开放经济的关键中的关键,人员的往来,货物贸易及运输,航空运输不可或缺。西安市在反映航空运输的几个主要指标上还有差距。

 

  1、航空旅客吞吐量。2016年,西安航空旅客吞吐量3699.44万人,低于成都904.46万人,高于武汉和杭州1622.24540.1万人。

 

  2017年,西安航空旅客吞吐量4185.74万人,增长13.1%,增速分别较成都、武汉和杭州加快4.91.70.5个百分点。

 

3:西安与成都、武汉、杭州航空旅客吞吐量对比

 

  2、航空旅客周转量。2016年,西安航空旅客周转量132.43亿人公里,低于成都651.27亿人公里,低于武汉41.87亿人公里。

 

  2017年,西安航空旅客周转量168.59亿人公里,低于成都687.67亿人公里,低于武汉29.88亿人公里。与成都差距扩大。

 

4:西安与成都、武汉航空旅客周转量对比

 

  3、航空货运量。2016年,西安航空货运量23.38万吨,分别低于成都和杭州45.6225.42万吨,高于武汉10.38万吨。

 

  2017年,西安航空货运量25.99万吨,分别低于成都和杭州38.332.96万吨,高于武汉7.49万吨。与杭州差距拉大。

 

5:西安与成都、武汉、杭州航空货运量对比

 

  4、航空货物周转量。2016年,西安航空货物周转量0.99亿吨公里,低于成都11.71亿吨公里,低于武汉1.51亿吨公里。

 

  2017年,西安航空货物周转量1.02亿吨公里,低于成都12.69亿吨公里,低于武汉1.95亿吨公里。差距扩大。

 

6:西安与成都、武汉航空货物周转量对比

 

  三、西安开放经济短板成因分析

 

  西安市经济基础仍然薄弱,诸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等总量不足,而开放环境、基础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还存在制约开放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区县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升

 

  区县开放水平与开发区差距越拉越大,区县成为西安市开放经济的短板。区县吸引新兴产业的配套能力弱,招商引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大项目不多;企业开展国际经营能力弱;熟悉国际经贸规则特别是资本运作的各类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缺乏。2017年,8个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45.8亿美元,占全市的86.3%。可见,西安市区县自身的开放度较低。

 

  (二)开放意识有待提高

 

  1、思想观念束缚,一些人员习惯于条条框框,在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谋划发展时,习惯找本本、找条条、不善于把西安自觉地放在全国的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定位、谋划工作,不了解国外行业动态,不了解国际、国内先进企业的投资方向,不了解企业真正的需求,错失发展良机。

 

  2、协同发展意识不足。

 

  各区县、开发区各自为政,在产业布局、招商引资上存在同质竞争,尤其是产业化项目缺乏宏观布局协调,导致区域产业同构和产业集聚度不高。开发区是全市开放经济的主战场,但在管理体制上不具备街道、村组的管辖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开放经济的发展。

 

  (三)投资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与周边兄弟城市相比,西安在领事机构、驻西安的境外政府、机构、商协会、国际友好城市、国际货物运载量、涉外银行、国际医院、学校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比如,2017年,西安市外国领事馆4个,国际友好城市31个;成都市外国领事馆16个,国际友好城市34个;世界500强企业在西安开办企业或设立分支机构177家,而成都有281家。当前,一方面西安市适合外国人投资、工作、生活的环境有待提升,影响了境外投资进入和人才引进;另一方面,由于西安市外商投资产业规模、企业数和外籍工作人员数量有限,使得国际学校、国际卫生服务、涉外会计师事务所、涉外银行等项目缺乏一定的市场支撑,难以营利,发展规模难以形成。此外,针对国家开放政策,地方缺少配套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制约了先行先试步伐。

 

  (四)航空港建设力度还需加大

 

  1.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一是西安机场尚无高铁、轻轨、地铁与其接驳。而武汉机场已通城际铁路、地铁,成都机场已通高铁,地铁。二是西安市机场与市区连接的主要瓶颈在于二环与三环之间,市区路段拥堵较为严重。

 

  2.口岸数量。西安(咸阳机场)口岸数量4个,分别是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进口水果进口,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进口肉类指定口岸通过西安海关预验收。成都(双流机场)口岸数量5个,分别是进境水果、进口疫苗、进口种苗、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成都国际铁路港有整车进口与进口肉类两个口岸);武汉(天河机场)口岸数量4个,分别是进境植物种苗、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药品(武汉阳逻港有进口肉类、进口水果两个口岸)。

 

  四、促进西安开放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探索开放经济发展新路径

 

  1.制定和完善全市和区县、开发区统一的开放经济发展规划。

 

  2.树立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同步推进理念,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促进。既重视外资的引进又重视央资、民资,两者一起抓。

 

  3.确立全要素利用外资理念。在注重引资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引“智”,大力引进技术、管理和人才,大力引进研发机构,实现由引进资金向引进全要素的转变。

 

  4.加大对产业链高端项目的吸引。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重点,加大对先进技术和研发机构的引进力度。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重点引进研发设计、电子商务、金融结算、融资租赁等领域外资。加快建设内外对接的研发设计新体系,大力引进国内外研发设计企业(机构)、项目到西安落户,推动境外研发机构与西安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

 

  5.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城市及地区共建境外经贸合作区,推动在境外形成产业集聚,建立地方文化、教育、卫生、科技、旅游等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到境内外设立销售中心、直销基地、营销网点、贸易办事处和售后服务机构,通过合作、并购、租赁等方式参与进入较为成熟的国际国内营销体系。

 

  (二)切实用足用活各类开放平台

 

  1.打好自贸试验区、领事馆区、两个“国字号”创新这几张大牌,放大自贸区和两个“国字号”试验、示范区的“溢出效应”。落实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采取非禁即入的方式,简化审批手续,放开投资领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建立“丝博会”和欧亚论坛连同办会机制,做大并用好这一平台。

 

  2.完善口岸平台,加强航空口岸与陆港口岸的联动发展,探索两个口岸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加强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统筹协调机制,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扩大航空口岸数量,突出抓好航空物流网络与陆港物流网络的联通联建,打通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的陆海空走廊;扩大港务区铁路口岸数量,织密“长安号”班列为载体的陆路物流网络,建设好走向欧洲和中亚的陆路走廊;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为载体,优化跨境电商发展环境,支持大型跨境平台电商企业发展,努力向“买全球、卖全球”目标迈进;以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提升为载体,努力形成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优势。

 

  (三)大力支持空港经济发展

 

  1.提前实施地铁线建设,打通西安与机场间的快速连接通道,在三环与二环间建设快速连接通道,提高路网的载运力和通达性。

 

  3.将机场货运海关监管区纳入保税区范围,为提高通关效率、发展保税物流提供便利条件。

 

  4.升级国内航线网络,拓展国际业务。

 

  (四)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

 

  1.进一步明确开发区及各类园区的法律地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权限等。

 

  2.积极争取重点开发区扩大开发建设范围,通过托管、授权开发、行政区划调整等多种创新方式,不断提升开发区的承载能力和溢出效应。

 

  3.建立各类开发区、各类园区协同开放,包括园区内部、园区与园区之间的各种协同发展新机制。

 

  4.推进开发区资源由区域内整合转向跨区域整合,加快功能叠加。

 

  5.加快推进开发区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功能叠加、资源共享和优势再造,拓展各类特殊功能区在保税、通关、物流、商品展示、贸易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五)立足配套完善开放环境

 

  1.加快建立大开放的体制机制,建立西安市对外开放经济发展领导机构。

 

  2.营造大开放的政策环境,继续争取中省各项政策。尽快制定扶持产业链招商的优惠政策,在土地、融资、税费减免和奖励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和倾斜。

 

  3.形成大投资的投融资保障体系,组建西安海外投资集团,为西安企业组团“走出去”和境外投融资搭建平台。

 

  4.加大出口品牌产品的培育力度。推动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建立品牌推广中心,支持企业开展商标和专利的国外注册保护;鼓励企业将售后服务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

 

  5.积极吸纳、任用一批熟悉国家产业政策,掌握当前产业发展动态,具有产业招商经验的专业人才到产业链招商工作的第一线,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更好地推动西安市产业链招商工作。

 

  6.扎实做好涉外企业和项目的服务。各级政府及工作部门必须改进工作作风,改变以往重招商轻培育的做法,做到对外商投资企业从招商到施工到投产到发展,各阶段都有人跟踪服务。同时完善开放经济数据库,全市和各区县、开发区都应公开开放经济数据信息,让企业、社会和世界都了解西安的投资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