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国内外油品市场和资源开采区块减少影响,延安经济遭遇了持续下行和缓慢回升的曲折变化过程,面对经济增长的困难和转型发展缓慢的双重压力,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省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措施,按照“稳油、扩煤、增气、兴电、促转化”工作思路,形成了以新型能源工业为主、一三产业为辅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经济发展的后劲持续增强,逐步摆脱了负增长局面,实现了缓步回升的良好势头。
一、经济基本特征
(一)经济步入中高速通道
2017年全市GDP增长7.6%,与铜川市并列全省第9位,首次摆脱了连续八年全省末位,连续12个季度保持稳步向上的正增长态势,实现了2013年以来峰值。从近年的经济增长轨迹看,经济由“十一五”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理性回归至“十二五”末的触底,历经十余年。“十三五”初,经济平安着陆,并实现再次启航,增速由低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过渡,且运行质量向好的新常态特征十分明显,实现了稳中提速、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截止2018年前三季度,GDP增速达到9.3%,实现了增速、位次“双新高”。也是连续38个季度低于全省平均增速以来的再次大幅赶超,在全省的位次前移到第3位,低于安康和汉中两市,与2008年的水平相当。
(二)在全省的增长优势再显
2016年以后,经济波动增长幅度趋于稳定,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逐步显现,经济新一轮持续增长的特征更加明显。从2018年前三季度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看,与2016年相比,在全省的排名大幅前移,主要表现在:
人均GDP重返第一方阵。2017年,全市人均GDP达到58132元,位次由2016年的第4位前进到第3位,低于西安和榆林两市,再居第一方阵。2011年-2015年人均水平保持5万元以上,2016年跌破5万元,主要原因是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大幅缩水导致GDP总量较同期减少115亿元。与全省的差距由2016年低于全省2095元增加到2017年再次反超866元。
规上工业进位明显。受能源产品价格动荡下行影响,占全市GDP50%以上的规上工业一度持续负增长,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为历史最高,在全省排名持续垫底,2016年规上工业增加值529.8亿元,同比下降3.2%,下拉GDP1.8个百分点,远低于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2017年以后,以能源工业为主的规上工业逐步由“扭负为正”转变为“稳中有升”,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得到巩固。原油生产终结了2015年4月份以后连续近30个月的负增长,解除了规上工业增加值低增长甚致负增长的警报。尤其是2018年以来,规上工业更是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中高速增长,7-11月连续4个月增速达10%以上,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3%,比榆林市高2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1个百分点,增速创近六年新高,居全省第4位,比2016年前进6位,对经济的贡献达到59.2%,贡献率较上年全年提高9.6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增速加快,排名提居全省第二。受全球经济影响,2008年以后,实体经济增长放缓,原油生产和价格“双下降”,导致税收锐减,地方财政增收乏力,增速持续走低,2016年下降19%,达到历史冰点,比同样处在低谷的GDP增速还低20.3个百分点。2017年起摆脱了连续10年全省增速垫底,居第9位,2018年连续三个季度稳居全省第2。在增值税大幅增长拉动下,前三季度占比达63.3%的税收收入增长27.4%,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达到78.8%。人均财力居榆林和西安之后,为6219元,与西安的差距显著缩小,由上年1488元缩小为876元。
服务业实现换档提速。“三新”经济不断涌入,对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换代带来巨大变革,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的影响不可谓不大,2017年全市以金融、房地产、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娱乐、商务服务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70.28亿元,比2011年增加110.2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1年28.0%上升到39.1%,现代服务业中,营利性服务业比重显著提升,2017年占20.8%,比2011年17.6%提高3.2个百分点。2018年以来,服务业以连续2个季度超过GDP增速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支撑,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重归两位数以上,增长10.6%,居全省第2位,高于全省水平2个百分点,除榆林市外,大幅高于其他8个市。铁路客货运周转量、房地产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文化娱乐、商务服务、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增速快速提升,成为服务业增长的领军行业。
三、投资消费规模扩张,对经济向好作用显著
(一)投资对GDP的拉动逐年增大
近年来,投资总量的快速扩张,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2013年以来,GDP增速理性回归至一位数增长,且逐年走低,同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也表现了同样的反应,增速呈逐年震荡下行,2016年以后双双呈现触底反弹,投资降幅大幅收窄,GDP大幅提升。从总量看,2017年全市GDP1312.59亿元,与2011年相比,GDP年均增加2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83.65亿元,年均增加78.1亿元,投资增量快于GDP增量。2011年以后投资率达到100%以上,尤其是2015年达到136.6%。从增速看,2017年全市GDP增长7.6%,实现了五年来的首次大幅增长,与2011年相比,年均增长5.6%;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5.6%,但降幅明显收窄,年均增速仍然快于GDP,2011-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9%,年均增速快于同期GDP年均增速2.3个百分点。
(二)消费潜力释放,转型升级加快。2011年以来,消费作为经济持续增长的“稳定器”,除个别年份外,始终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匀速增长,在经济增长的艰难时期做出了较大贡献。从行业发展情况看,数量变化和结构变化是消费增速快于GDP增速的重要因素。2017年,全市限上贸易企业(单位)444个,比2011年增加了275个,增量占到全部“五上”企业增量40%。其中批发业较2011年增加71个,零售业增加138个,住宿业增加38个,餐饮业增加28个。新增单位消费业态逐步多元化,批发业由原较为单一的油品、煤炭批发增加为果品、农药、服装、天然气、电子产品的批发,并融入了化工批发等新经济,对优化消费内部结构、促进消费增长作用显著。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65亿元,相当于2011年的2倍。主要得益于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规模扩大,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1年3.3%提升为2017年7.7%。
二、存在问题
(一)GDP与投资结构差异较大,导致增速不同步
在能源产品价格和市场变化影响下,二产占GDP的比重尽管有所下调,但仍然远高于三产和一产占比,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2017年,全市GDP中三次产业结构为9.1:57.7:33.2,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达到51.3%,同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6.7%;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为42.3%,增长10.3%,尽管快于二产的增速,但贡献低于第二产业。而固定资产投资三次产业结构却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2017年投资(不含跨市项目和农户投资)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30.7:66.0,可以看出,三产投资占比最高,但增速同比下降8.1%,低于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18.1个百分点,下拉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由于受占比较大的延长石油集团公司、延长油田股份公司稳产计划影响,仅增长3.6%,低于同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3.0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投资中石油工业占比也在逐年走低,由2013年占33.9%降为2017年的17.9%,影响第二产业近几年的增速起伏不定,下行压力增大,两大产业低增长甚至负增长,致使投资增速持续低迷。
分行业看,影响投资下滑的直接原因是三产占比高、降幅大,而三产投资增速不高或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占三产比重较高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乏力,2017年,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2.7%,仅增长6%,增速较2016年降低20个百分点,尤其是2018年前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快速下滑,下降36.4%,下拉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9个百分点,涉及基础设施投资的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信息传输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四个行业增速均为负增长,分别下降24.2%、79.6%、40.4%、28.0%,与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行业的增速形成鲜明对比。
从GDP第三产业的行业结构看,六大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信息传输业增速较高,尤其是信息传输业增速居各行业之首,占比最高的其它服务业(包括营利和非营利两个行业)达到49.4%,增长13.4%,拉动GDP增长6.3%,对GDP的贡献达到61.5%。而投资对应的其它服务业涉及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合计增速尽管也在两位数以上,但占三产投资的比重只有5%,拉动较小。行业结构不同、生产和服务的环节也不同,造成对GDP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差异较为明显。
(二)规上工业增长的潜在风险未减,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以弥补空缺。从行业占比看,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41个行业中,石油开采和加工业、煤炭开采等资源性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高达90%以上,从今年的形势看,国际油价回调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已经由10月份最高点每桶86美元下调至11月份的最低点每桶58.8美元,降幅较为明显,明年国际油价走势尚不明了,这也是影响全年计划完成及明年增长的重要原因。其余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金属制品等装备制造业仅占规上工业不足1%,与2016年相比,提升的幅度很小。从工业产品产量看,2016年以后,延长油田原油生产量跌破900万吨,年产量降至817.26万吨,与十一五初的产量相当,且增速持续低增长甚至负增长;从投资情况看,石油工业投资减少。石油工业投资占比逐年走低,2008年以来,石油开采和加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比重已经下滑到30%以下,其中石油加工投资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由2011年占91%下滑至68%。2013年制造业完成投资占地方项目投资8.2%,低于采矿业占比29.9个百分点。
(三)高质量的实体经济较少,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单位数量少。纵向看,2017年全市“五上”企业数量突破了千余户,达到1101户,为历年最高,比2012年(划分“五上”统计第一年)净增587户。横向看,全市“五上”企业的数量仅占全省5.3%,在全省高于商洛和铜川两市,比榆林市少1095户,增速居全省末位。分行业看,除建筑业单位数量在全省排名较前,为第4位,其余四个行业都在后三位。二是规模小。在企业一套表平台上,已标注的991户“五上”非公企业中,小微企业占85.9%,主要分布在规上工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中,而这部分企业是形成全市经济的动力支撑,目前大型企业仅有2个。
三、措施及建议
新常态下,全市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潜能得到最大释放,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取得巨大突破,非能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份额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经济发展中县域基础薄弱、产业单一、动能转换不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深化统计改革、创新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短板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加,保持经济质量和效益提升的困难和矛盾相互交织,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
(一)以四经普为契机,切实摸准核实家底,为全市经济持续增长夯实基础。经济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对真实反映一个地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增长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充分认识经济普查的重要性,通过五年一次的经济普查,进一步核准核实经济发展的真实水平。要切实摸清“五上”企业中文化产业、非公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新经济单位数量和发展规模;同时要加强“五下”企业、单位和个体户的核查,着重加强个体户的数据核查,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做到应报尽报、应统尽统,切实扭转全市及县域服务业和非公占比小的两个短板,为贯彻落实好明年全国GDP统一核算、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地方资产负债表“三大改革”任务夯实基础,也为“十三五”末全市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前站。
(二)发挥好工业稳增长作用,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在国际国内能源产品价格起伏不定的大背景下,制定和完善传统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稳油煤气开采、提炼化水平、优产品结构。要加快工业内部结构变革,把经济增长的动力由主要依靠资源型工业拉动向战略型新兴工业转变,按照《〈中国制造2025〉延安实施意见》的发展方向和定位,着力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等新型工业的发展,补充和完善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发展空白行业;转化资源优势,壮大红枣、小米、果品等农副食品加工业,提高产品价值链。
(三)提升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转变;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十九大提出了在中高端消费、创新领域、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从根本上看,消费的产生一方面基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除了刚性需求外,还应有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体系来促进和引导消费者的眼球。近年来,延安的传统消费已经发挥了其应有作用,随着“三新”经济发展壮大、居民消费观念升级,传统消费的弊端显现无疑。要发挥好居民消费这个驱动器,牢牢把握和适应创新发展有利契机,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切实培育一批新业态、新消费模式逐步融入传统消费模式,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要扩大政府消费中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深入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全域旅游对乡村的兼顾,发展绿色乡村经济,构建城乡一体化消费环境,促进农村消费和城市消费的有机融合。加快中小微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做大“限下”企业规模,做强“限上”企业实力,为全市消费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