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形势,榆林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加快实现“三大目标”、发挥“两个更大”作用,突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主题,持续推进十大战略问题研究成果物化,狠抓中省市各项政策落实,全年经济运行实现了“总体平稳、动力增强、质效提升”的预期目标。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内在稳定性不断提高
初步核算,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848.62亿元,比上年增长9.0%,增速较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总量稳居全省第二,增速达到近四年最高水平。三次产业稳定发展,经济运行实现了较高水平上的稳定增长,经济增长的内在稳定性和韧性不断提高。
(一)第一产业保持平稳,农业生产增产增效
2018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1.00亿元,增长3.1%。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406.12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为246.39亿元、9.65亿元、130.56亿元、2.59亿元,分别增长3.4%、9.8%、1.7%、18.9%。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0.76亿元,增长3.3%。
(二)第二产业增势良好,工业增长高位趋稳
2018年,全市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17.65亿元,增长8.0%,较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
工业增长高位趋稳。2018年,全市849户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总产值446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增速较上年加快2.3个百分点。能源行业增长较快,2018年,全市规上能源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3533.42亿元,增长12.6%,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9.2%;非能源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928.52亿元,增长8.7%。能源工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累计完成产值2095.22亿元,增长11.8%,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7.0%。主要能化产品生产加快,35类主要工业产品中,原煤、天然气、铁合金、发电量等19类产品产量保持正增长。其中,原煤产量累计45572.11万吨,增长14.4%,增速较上年加快4.3个百分点。
建筑业产值快速增长。全市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共464家,实现总产值294.49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完成254.59亿元,增长21.2%;安装工程产值完成27.40亿元,增长45.3%;其他产值完成12.50亿元,增长104.9%。实现增加值87.46亿元,增长18.0%。
(三)第三产业稳定发展,房地产业发展加速
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9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总量居全省第二,增速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
批零住餐四大行业稳步增长。2018年,全市限上批发业销售额实现1615.19亿元,比上年增长7.8%;限上零售业销售额实现165.72亿元,增长8.2%;限上住宿业营业额实现10.02亿元,增长12.3%;限上餐饮业营业额实现9.02亿元,增长12.4%。
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快,商品房“去库存”形势良好。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46.4%,增速较上年回落9.6个百分点。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106.61万平方米,增长33.3%;截至12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02.14万平方米,下降8.8%。
金融存款增长平稳、贷款增速由负转正。截止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849.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较年初增加443.6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78.79亿元,增长3.4%,较年初增加68.09亿元,扭转了二季度以来持续负增长的局面。存贷比54.0%,较上年回落5.0个百分点,较三季度提升0.9个百分点。
二、经济发展动力增强,发展后劲持续蓄积
2018年,全市紧紧围绕稳增长目标,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强化消费市场建设,强化用电保障,全年市场主体不断增多,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一)投资同比增长较快
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5%,增速较上年加快1.0个百分点。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4%,项目投资增长5.6%,民间投资增长3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8.9%,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8.0%。
(二)消费市场稳定增长
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4.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速较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36.69亿元,增长7.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限上消费品零售额207.41亿元,增长10.4%;乡村29.29亿元,增长11.0%,乡村消费增长快于城镇0.6个百分点。按消费形态分,限上商品零售额223.86亿元,增长10.3%;餐饮收入12.83亿元,增长13.0%,餐费收入增长快于商品零售2.7个百分点。
(三)工业用电保障有力
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313.51亿度,比上年增长11.5%,增速较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较1-11月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累计258.52亿度,增长12.4%,增速较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
(四)民间投资增速加快
2018年,全市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36.7%,增速从一季度的9.5%不断加快,最高达到61.8%。全市非公企业实现增加值1647.5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8%,创历史新高。
(五)市场主体不断增加
得益于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全市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增加。截至年末,新增“五上”企业261户,市场活力得到释放,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三、发展质效稳步提升,民生改善扎实推进
2018年,在国内煤炭市场持续向好的大环境下,全市工业企业效益不断提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带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物价指数小幅上涨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小,居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一)企业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2018年,全市843户规上工业直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实现利润总额797.9亿元,增长9.8%。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从2017年三季度由负转正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规上工业企业亏损面19.2%,较上年缩小3.8个百分点,亏损面缩小到五分之一之内,收窄至近十年来最低水平。
(二)地方财政收入持续提升
201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922.00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地方财政收入389.84亿元,增长24.6%,延续了2017年以来的快速增长态势。其中,各项税收320.27亿元,增长21.2%,占地方财政收入的82.2%,税收贡献非常大;完成财政支出648.96亿元,增长16.9%。
(三)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83元,比上年增长9.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17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34元,增长9.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60,较上年缩小0.02。分季度看,全市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3%、8.3%、8.1%和8.2%;农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2%、8.9%、8.9%和9.1%,整体波动不大。
(四)CPI涨幅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018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增长1.6%,涨幅低于全国、全省均为0.5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指数均小幅上涨,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分别上涨1.2%、0.8%、2.5%、0.2%、2.3%、1.2%、1.8%、1.0%。
四、经济增长稳中有变,重点环节亟需关注
虽然2018年全市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但整体上国内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加之全市二产独大的经济结构稳定性差,亟需关注重点薄弱环节。
(一)关注保持工业稳定增长的问题
一是新增工业产能拉动乏力问题。2018年,全市新入统7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月度入统12户,分别较上年减少29户、22户。新入统企业完成产值140.42亿元,较上年减少10.7亿元,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6个百分点,较上年减弱0.6个百分点。二是工业投资不足的问题。2018年,全市工业投资比上年下降3.0%,增速较上年回落3.6个百分点,成为后期工业稳增长的隐患。总体上,全市工业投资持续低迷,能源工业单点拉动格局仍未扭转,工业受煤炭市场影响波动性较大,稳增长承压前行。
(二)关注投资后劲不足的问题。
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先快速上升后稳中趋缓态势,前四个月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在续建项目拉动下快速增长,从5月开始,连续六个月增速环比下滑,1-12月增速全年最低。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续建大项目投资接近尾声,对全市固定资投资支撑乏力。全年5000万以上续建项目353个,投资额比上年下降7.0%,下拉固定资产投资3.5个百分点。二是重点项目新开工进度缓慢。全市260个重点项目中,本年计划新开工项目137个,截止12月底仅有51个开工,还有86个项目未开工,开工率仅为37.2%。
(三)关注消费市场难统的问题
以榆林万达广场为例,万达广场虽然是一家商业综合体,但是在榆林注册了两个公司类别均为非零售行业,一家是“榆林万达广场置业有限公司”,属物业管理,另外一家是“榆林万达广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属租赁业。已失去了入统零售业的先决条件。此外,万达广场内目前的252家店铺实行的是个体分散收银模式,非集中收银结算,又失去了入统的必要条件。全市与此类似的市场主体不止万达一家,满足不了入统条件,却分割着榆林其他零售主体的营业额。
(四)关注对外经济低迷的问题
2018年,全市进出口总值7.34亿元,比上年下降40.6%,全年增速持续处于负增长。其中,出口6.33亿元,下降11.3%;进口1.01亿元,下降80.6%。从全省来看,全市进出口总值在全省各地市位居下游,且对外业务可持续性较差,与全市的经济总量不相匹配。
五、下行压力逐步显现,政策措施仍需发力
2019年,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全市经济下行压力逐步显现,前进中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
(一)探索市场化手段促进煤炭产能释放
当前我国正处于能源转型关键时期,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即使煤炭在能源中的占比缓慢下行,也仍占比最重。我国能源行业的发展在短时期内,还将继续依赖煤炭。从国家对煤炭市场调控政策来看,未来晋陕蒙将成为主力煤炭生产区。榆林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要持续深化煤炭供给侧改革,要探索建立市场化煤炭去产能政策,把煤矿散户产能聚拢起来,把指标购买方招过来,政府搭建出让方和购买方平台,并对交易过程和交易结果进行监督,通过煤炭产能指标公开挂牌交易的方式实现产能置换,加快落后产能退出和先进产能释放。
(二)优化投资服务保障加快项目落地
全市2018年重点项目新开工不足一半,很多项目处于“引进难、落地更难”的窘境,特别是国家对土地政策的收紧直接影响项目的引进、落地和开工建设。所以下一步相关部门要重点关注项目能否准时落地、能否保量生产、落地后产生效益等情况。要加快存量土地整合,制定低效土地有偿退出机制,腾出土地空间,确保项目招引和落地时有地可供。还要下大功夫优化投资环境,完善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积极帮助项目单位协调解决征地拆迁、村民阻工等影响项目进展的问题。
(三)挖掘消费市场潜力推动消费平稳增长
近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10个部委联合印发了《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针对我国消费运行面临的下行压力,从提升产品质量、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总体思路。全市要围绕国家的宏观部署,一要促进汽车消费,在老旧汽车报废更新、新能源汽车补贴、二手车市场减税等方面下功夫;二要补齐城镇消费供给短板,在老旧小区改造、新市民住房消费、养老服务供给等方面谋新招;三要拉动乡村消费,在农村网购、乡村旅游消费等方面挖潜力;四要引导消费升级,在智能家电更新换代、超高清视频产品消费、5G体验等中高档消费上找路径;五要优化消费市场环境,在消费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体系认证、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主体入统等方面不断完善管理政策。
(四)建立综合保税区扩大对外经济协作
2019年,榆林市委四届六次全会上提出推动B型保税物流中心建设,这将成为全市近期对外开放的主要平台。但是从长远来看,保税物流中心是由海关总署批准的企业法人单位,其稳定性相对较差,而综合保税区是由国务院批准的法人政府,业务范围除包含保税物流中心全部业务之外,还有检测维修、商品展示等业务,是打造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对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国务院近期出台的《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保税区发展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要求综合保税区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和销售服务中心,所以建立综合保税区对全市发展对外经济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