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非公经济聚焦“追赶超越”各项目标任务,紧紧围绕“五个扎实”,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稳增长促投资各项政策措施,狠抓企业生产、项目建设、产品促销、园区发展等重点工作,非公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
一、全市非公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全年初步核算非公增加值463.6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6.2%。一产非公经济增加值33.05亿元,占全部一产的34.9%;二产非公经济增加值308.66亿元,占全部二产的69.9%;三产非公经济增加值121.94亿元,占全部三产的42.3%。
(一)农业园区蓬勃发展。全市不断整合大项目、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产业,实行全流域规划、全产业链开发、全要素聚集、全功能提升,全市现代农业园区蓬勃发展。截止2018年底,全市共有农业园区134个,其中:省级21个,市级77个,园区建成面积26.79万亩。
——特色农业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9.12万亩,产量18.9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8%和7.2%。茶叶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年种植面积20.03万亩,产量0.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7%和2%。食用菌产量达到4.38万吨,增长1.5%。
(二)工业运行总体平稳。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285.71亿元,规上非公工业增加值达到213.85亿元,占到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4.9%;完成规下工业增加值12.27亿元,规下非公工业增加值达到10.88亿元,占到全市规下工业增加值的88.7%。
——支柱产业发展良好。三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98.0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2.38%,同比增长23.5%。其中现代材料、现代医药、绿色食品分别占规上工业总产值
的61.78%、9.33%、33.9%。
(三)建筑业增长较快。建筑业增加值143.71亿元,实现非公建筑业增加值83.93亿元,占到全市建筑业增加值的58.4%。
(四)消费市场健康发展。批发业和零售业增加值29.03亿元,非公批发业和零售业增加值达到23.8亿元,占到全市批发业和零售业增加值的8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4.46亿元,非公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达到14.06亿元,占到全市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的97.3%。
——全市以全域旅游为契机,吸引了大量的省内外游客来商休闲、度假。2018年来商游客达到5851.36万人次,同比增长22.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7.68亿元,同比增长25.8%。
二、主要工作亮点
(一)非公经济高速增长。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实调整全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召开全市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梯队培育计划”,全力抓好市场主体培育和小微企业发展。截止年底,全市新登记个体工商11531户,累计达到78902户,占年度目标任务231%;新登记私营企业2706户,累计达到12664户;占年度目标任务541%;新增市场主体15161户,累计达到102957户;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90%。全市新增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范企业17户,省级中小企业成长梯队企业34户,累计分别达到54户、189户。
(二)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制定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商洛实施方案》8大重点产业推进方案,策划重点产业链条16条、重大支撑项目126个,形成了以“实施方案+产业行动计划+产业推进方案+县区落实意见”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推进体系。全年实施省级重点工业项目24个、市级重点工业项目50个,完成投资50亿元和100亿元,超年度计划11%和25%,秦煌10万辆纯电动车、204所含能材料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主体建成,万达汽配汽车零部件生产线等项目进入安装调试,海恩5000吨第二代动力电池用正极材料等21个重点项目将建成投产。全面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促进企业技术更新和产业改造升级,全市被授予工业技术改造先进市,获得奖励资金2000万元,拉动投资77.8亿元,年底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20%以上,30个市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投资40亿元,占年度计划133%。
(三)创新实力不断增强。支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建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组织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质量标杆、中小企业产品技术服务等系列活动。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促进科技人才交流合作,组建了“工业人才服务团”,出台了《商洛市名师名匠评选实施细则》《商洛市优秀企业家评选实施细则》,开展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力提升培训、专技人才职称评审等工作。目前,全市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14户、35户。
(四)园区建设力度加大。支持商洛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和洛河新型工业园区建设,山阳县工业集中区成功创建为省级高新区,全市5个园区被列入省级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各县区聘请专业资质单位修编完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县域工业集中区和产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园区建设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年底,全市15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新入园企业50户,累计580户;新建标准化厂房20.5万平米,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60.2万平方米。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模总量小。全市民营经济总量处于全省靠后位次,仅占全省份额3.7%。二是产业层次低。矿产资源加工业仍占工业主导地位,三产大多数处于传统行业,新兴服务业还处在起步发育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三是创新能力弱。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多数企业没有技术研发中心,设备更新、研发投入不足,名品名牌数量少。四是环境制约多。惠企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用地融资困难突出,企业建设发展优惠条件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
四、几点建议
一是抓政策,积极营造宽松环境。在贯彻落实好现行政策基础上,结合中、省政策,紧扣民营企业困难问题,制定出台全市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推动配套措施的细化分解,促进扶持政策落地见效。
二是抓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创新步伐,鼓励管理创新,支持科技研发,努力优化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资本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质量效益水平。
三是抓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提升园区聚集力和承载力,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力争在园区投资、入园企业、服务平台和园区效益上有新突破。
四是抓项目,着力增强发展后劲。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策划包装一批重点项目,积极开展项目招商,狠抓项目建设进度和投产达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是抓培育,努力增加市场主体。采取分类指导、侧重扶持等方式,以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企业成长梯队企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为抓手,促进转型升级、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