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2018年咸阳市农村经济稳健增长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2018年咸阳市农村经济稳健增长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01-29 10:20
字号:
打印

  2018年以来,咸阳市以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了粮食稳产,蔬菜业增长、畜牧业发展、园林水果增效明显,全市气候条件总体良好,有利于农业生产,各类蔬菜、肉、蛋、奶等农产品价格逐渐回升,水果价格大幅增长,全市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健、健康发展的态势。

 

  一、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一)粮食总产稳中有升。咸阳市44-7日,受冷空气和高空低槽影响,全市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全市北部县区的油菜和小麦不同程度受灾。根据调查,秋粮长势好于去年,秋粮生长过程中,降雨充分,生长条件优,另外秋粮播期及时,播种基础好,据监测,尤其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明显,全市秋粮丰收在望。全年粮食总产160.2万吨,比上年增长1.3%。

 

  (二)蔬菜产销两旺、势头强劲。蔬菜作为咸阳市四大主导产业,各级政府一直努力拓展蔬菜增收工程,调整各类蔬菜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加快蔬菜示范园建设,有力的推动了蔬菜业健康稳步发展,蔬菜销售呈现量价齐增的好势头。全市蔬菜蔬菜总产量309.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8%。据市物价局监测显示,大部蔬菜价格出现小幅上涨、同比上涨4.5%左右,反季节和新特优蔬菜价格增幅较大、涨幅达到7%以上。

 

  (三)畜牧业生产平稳、价格逐渐回升。按照“南部奶畜家禽,北部肉牛肉羊和南北生猪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快畜牧产业体制增效、规模化发展。年初生猪价格一路走跌,部分养殖场户面临养殖亏损,因而主动减产使生猪存栏数量减少,生猪供应过剩有所缓解,加之需求量增加,以致生猪市场价格触底反弹,价格逐渐走高,生猪养殖进入盈利空间,尤其蛋奶价格增幅较大。据调查,生猪出栏均价11.50/千克,环比上涨了10.6%,仔猪价格保持稳定,10千克仔猪320/头左右。全年猪出栏128.7万头,比上年同期上涨1%;羊出栏48.1万只,比上年同期下降2.8%;肉类总产量12.6万吨,比上年同期上涨1.6%

 

  (四)果品销售顺畅、价格增幅明显。全市主要果业生产县大力做大做强水果产业,注重比较效益,积极推进早熟水果新品种引进与试验,扩大早中熟品种种植规模。2018年,42日—47日全市连续两次遭受冷空气辐射袭击,造成部分果树花期冻害,对晚熟水果影响较大,尤其地势低洼地带影响较大,全市果品生产受到较大影响,果品品质和商品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年园林水果产量298.3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8.7%;其中苹果250.8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1.3%。从2018年果品市场的销售情况看:总体价格比去年高1-2/斤。如红提葡萄好的4/斤,一般2.7-2.8/斤,下拣果1.7-1.8/斤,去年同期0.8-1.5/斤;桃2/斤,去年同期0.8-1/斤;苹果早熟嘎啦2.5-2.7/斤,红星2.4-2.6/斤,去年同期1.7-1.9/斤;中熟65起步3.2-3.3/斤,去年同期1.6-1.7/斤,75起步3.8/斤,去年同期1.9/斤。

 

  二、当前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还不高。从总体上看,咸阳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多年来已经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脆弱、城镇化程度低、农村经济抗风险能力还不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劳动者素质不高等因素,仍然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下,全市同全国、全省的其他地市一样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

 

  (二)农产品加工发展缓慢,龙头企业培育不够。近年来,咸阳市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转型升级。但是全市农业产业链条短,加工程度低,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深,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多,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2018年全市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加工产值约85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9%,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比为1.21,与上亿或者上百亿农产品加工规模的发达地市相比有一定差距。

 

  (三)农产品知名度创新还需要提升。尽管全市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对培育品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力度不够,对一些具有竞争能力的优质、珍稀、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力度还不够,尚未形成规模经济。

 

  三、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涉及到区域布局、农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涉及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目前农村经济正处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居民的就业、收入和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长较快,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应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力度,积极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我们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水平。

 

  (二)着眼前瞻性发展、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全市是畜牧大市,重点在生猪和奶牛生产,生猪存栏近年来稳定在100多万头,奶牛稳定存栏10万头左右。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特别是北部县发挥温氏集团、正大集团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带动作用,加强畜产品精深加工。北五县沟壑纵横,自然隔离条件良好,畜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推动生猪、肉牛羊产业向北部山区聚集转移,集中做大做强畜牧产业。促进畜牧业从种植业区向果业区转变。全市北五县果业发展迅猛,对有机肥需求量大,如果这样可促进果畜双赢,使得每亩果园增加产量150公斤左右,每亩果园增效1200元。

 

  (三)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多渠道拓宽农民收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要引导群众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扶持力度,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扩展产业范围和提高农民收入,引领传统农业快速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从而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四)推动蔬菜产业优化、品质提高。全市应把蔬菜打造成农业支柱富民产业,以品种引领、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为主攻方向,统筹规划布局,重点在镇、村建设一批生产规模适度、紧密联结菜农的大棚设施蔬菜基地,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产业规模扩张、结构优化、质量提档、效益提升。各地要及时制定扶持政策,设立蔬菜产业发展资金,对百亩以下基地温室大棚、钢架大棚、喷滴灌设施、露地基础设施和土地流转等进行奖补,及时组织验收并兑现政策。

 

  (五)立足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围绕市场需求,打造农业品牌。现代农业要走品牌之路,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品牌竞争阶段。但是目前全市的农业品牌建设和农业大市的地位还很不适应,有的地方抓农业品牌的意识淡漠,不注重农业品牌的开发和培育;有的地方有优势农产品生产的规模,但未形成强势品牌和名牌,这些都影响全市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全市要以优势特色农产品为依托打造一批“叫得响”知名农产品品牌,建议通过开展“农业品牌创建年”活动,大力实施品牌创建工程,逐年推进五大农业品牌创建,每年重点对农产品“三品一标”进行奖补,力促全市农业品牌进入全国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百强,争创一批品牌价值过10亿元的农业品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