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延安经济结构更趋优化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延安经济结构更趋优化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01-24 17:00
字号:
打印

  2013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及延安自身经济结构的影响,延安经济进入了一个低速发展阶段,经济总量扩张步伐明显受阻,2017年起经济增速开始回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312.59亿元,增速达到7.7%。但GDP总量为现价计算,2017年生产总值仍较2013年减少41.55亿元;增速较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四年年均增长仅为4.2%,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低的一个时期。但经济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7.871.920.3,调整为2017年的9.157.733.2。具体情况为:

 

  一、基本情况

 

  第一产业:

 

  2017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9.88亿元,比2016年增长5.0%,占GDP比重9.1%,较2013年提高1.3个百分点。2013年以来,年均增长5.0%,居全省第一位。一产中,农业产值占比达79.2%,而农业产值中以苹果为主的水果业居主导地位,2017年全市水果业产值112.48亿元,占农业产值的66.4%,较2013年提高4.0个百分点;其中苹果产值101.71亿元,占农业产值的47.5%

 

  畜牧业占比有所回落。由2013年的16.0%降至14.3%。林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比相对平稳,2017年分别占3.6%0.3%2.6%

 

  第二产业:

 

  2017年全市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57.43亿元,较2016年增长6.7%,占GDP比重57.7%,较2013年降低14.2个百分点,四年年均增长2.3%。二产中,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5.9亿元,较2016年增长7.1%,占GDP比重53.0%,较2013年降低14.7个百分点,四年年均增长1.8%,低于GDP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

 

  工业内部,2017年能源工业实现增加值723.0亿元,占GDP比重55.1%,较2013年降低9.6个百分点。能源工业中,石油工业实现增加值497.28亿元,占GDP比重37.9%,较2013年降低17.1个百分点。非油工业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非油工业实现增加值247.05亿元,比2016年增长12.6%,高出石油工业增速8.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18.8%,较2013年提高5.5个百分点。其中天然气实现增加值34.74亿元,比2016年增长20.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增加值142.58亿元,比2016年增长14.3%,占GDP比重10.9%,比2013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二产中建筑业占比逐渐上升。建筑业增加值由2013年的34.31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51.63亿元,年均增长9.1%,高出第二产业年均增速5.8个百分点;占第二产业比重由2013年的3.5%提高至6.8%,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处于上升态势。

 

  第三产业:

 

  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435.28亿元,比2016年增长10.3%2013年以来年均增长8.5%,高出GDP年均增速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33.2%,较2013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435.28亿元,增长10.3%。其中,以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占比提升较快,2017年占比39.2%,较2013年提高8.7个百分点。2013-2017年年均分别增长17.2%14.7%13.1%,分别比GDP年均增速快12.6个、10.1个和8.5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年均增速高8.4个、5.9个和4.3个百分点。

 

  ——传统服务业占比降低。传统服务业中的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三个行业增加值合计134.17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30.8%,比2013年降低3.0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8.5%,比2013年下降1.5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占比下降2.0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以财政八项支出增速测算的非营利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明显走低,由2013年占比34.3%降低至28.5%

 

  非公有制经济:

 

  201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78.35亿元,占GDP比重为28.8%,较2013年提高9.1个百分点,与全省的差距由201332.5个百分点缩小为25.3个百分点。

 

  从非公经济三次产业构成看:一二三产占比由20139.142.448.4调整为4.730.964.4,一、二产占比明显下降,三产占比提高达16.0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非公经济占比最大的两个行业是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均占到95%以上;占比较小的是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占比分别为5.2%46.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一产中农业比重过大,牧业比重偏低。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中,农业总产值占比高达79.2%,牧业总产值占比仅为14.3%,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一产业的产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二)工业支柱产业单一、增长基础不牢固。一是支柱产业单一。虽然能源工业特别是石油工业占GDP比重有所下降,但“油主沉浮”的局面仍未改变。2015年因石油工业产品“量价齐跌”影响,工业增速历史上首现“负增长”,下降1.1%GDP仅增长1.7%2016年下降3.1%GDP仅增长1.3%,为1982年以来最低水平。2017年工业实现恢复性增长,比2016年增长7.1%,但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能源工业的恢复性增长。二是工业新入库企业少、规模小、存活率差。2017年全市新入库企业34户,其中只有3户新建企业,全年产值仅1.03亿元;31户成长性企业共实现产值8.90亿元,平均规模不足3000万元。三是空缺行业较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共41个工业行业类别,延安只占22个行业,其中采矿业占3个,制造业占16个,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3个。空缺的行业达19个。

 

  (三)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仍是总体经济的“短板”。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虽逐年在提高,但与全国、全省及兄弟市相比,占比仍然偏小。

 

  1、三产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一是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主要依据财政八项支出测算)占比过重,2017年达28.5%,客观反映出服务业内部结构不优的问题;二是从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企业个数看,道路运输业企业占比约四分之一,其中货运企业收入又占到50%左右。这些企业对第二产业依赖度高、反映敏感,会随着第二产业的起落同向变化,近几年工业下行对三产发展也带来了一定影响。

 

  2、新兴服务业占比偏低。2017年,全市金融业、房地产业和营利性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分别为11.2%7.2%20.8%,除营利性服务业高于全省6.0个百分点外,其他两项低于全省14.0%9.3%的水平。

 

  3、非公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提供非公增加值少

 

  2017年全市1101户“五上”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达到1036户,占总数的94.1%,提供非公经济增加值378.35亿元,占GDP比重28.8%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1412家“五上”企业,其中非公有制企业达到1081户,占总数的76.6%。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仅有2家,小微型企业共有851家;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1亿元的非公企业仅有98家;从持有资产看,资产总计在1亿元以上的非公企业有160户,占非公企业数的14.8%5000-1亿元的企业有120户,占11.1%;资产总计在50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占据了非公工业企业的大半江山。

 

  (四)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现有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从经济总量看,2017年,全市13个县区中有6个县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7个县区未达到100亿元的全市平均水平,3个县低于50亿元。其中宝塔区超过200亿元,经济总量达到294.73亿元,相当于19个黄龙县。从人均水平看,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1万元,有8个县区未达到平均水平,甘泉和宜川2个县不足3万元,最高的黄陵县9.8万元,比最低的宜川县多7.3万元,相差3.9倍。

 

  (五)市场主体发展相对滞后

 

  延安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其中大型企业特别是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则更少。2017年共有“五上”企业1101户,总量在全省位居第8位,占全省的比重5.2%。从分行业企业数量占全省的比重看,仅房地产开发企业较2013年有所提高,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规上工业企业户数171户,总量在全省位居第10位,占全省的比重为2.8%,与2015相比(下同),比重持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户数166户,总量在全省位居第7位,占全省的比重6.6%,回落1.9个百分点;资质内建筑企业163户,总量在全省位居第4位,占全省的比重6.4%,回落1.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444户,总量在全省位居第8位,占全省的比重6.3%,回落1.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114户,总量在全省位居第8位,占全省的比重4.9%,提高0.6个百分点。

 

  三、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发挥比较优势,聚焦突出问题,发展实体经济,做大经济总量,做优经济质量。

 

  2、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3、重视产业链上软硬件配套,丰富产业链。一是产品配套。在主要产业链周围,形成配套企业的汇聚,就可以实现产业集聚,形成集聚效应。二是生产资料市场配套。规划建设统一的生产资料市场,为企业提供各种材料及配件,为促进企业发展和做大商贸流通发挥重要作用。

 

  4、高度重视“五上”企业的培育、入库。借“四经普”的东风,对临界于“五上”企业入统标准的企业进行全面摸排,对各类行业准确识别、提早关注、大力培育。

 

  5、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落实好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大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创造最优条件引进各类非公企业落户延安,促进全市非公经济迅速做大做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