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铜川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各项决策部署,紧扣“追赶超越、转型发展”主题,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五新战略”为抓手,以建设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为目标,出台各项转方式、调结构政策措施,全年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文化建设逐步提升,民生保障不断完善,全市小康社会进程稳步推进。
一、总体进程稳步推进
(一)总体情况。2017年铜川市小康指数达到91.79%,居全省第四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73个百分点。与其他地市相比,铜川市小康指数分别低于前三位的西安市、杨凌区、宝鸡市5.44、3.37和0.62个百分点;高于排名第五的汉中市0.38个百分点。
(二)五大方面完成情况。从监测体系五大方面看,2017年铜川市经济发展指数90.66%,低于全省2.4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民主法治指数94.27%,低于全省0.5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文化建设指数100%,高于全省2.8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人民生活指数90.6%,低于全省3.0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8位;资源环境指数88.84%,低于全省6.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9位。
(三)监测指标完成情况。从35项监测指标看,评价值达到100%有19项,占54.3%;90%-100%有6项,占17.1%;80%-90%有4项,占11.4%;60%-80%有3项,占8.6%;60%以下的有3项,占8.6%。
二、差距、短板“不容忽视”
(一)经济结构亟待优化。经济发展部分共6项监测指标,3项未达标。2017年铜川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4%,低于目标值(45%)3.6个百分点,评价值为92.34%。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2.8%,低于目标值(15%)2.2个百分点,评价值为85.5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0.3%,低于目标值(1.5%)1.2个百分点,评价值仅为23.15%,在35项监测指标中处于末位。
(二)民主法治建设有待加强。民主法治部分共4项监测指标,2项未达标。2017年铜川市基层民主参选率为86.3%,低于目标值(93%)6.7个百分点,评价值为92.8%。律师人数100人,较上年增加了9人,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1.2人,低于目标值(1.5人),评价值为79.99%。
(三)民生保障有待提高。人民生活部分共12项监测指标,其中6项未达标。2017年铜川市产品质量合格率为85.88%,低于目标值(92%)6.12个百分点,评价值为93.35%。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评价值为90.04%,其中,养老保险参保率仅为7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62元,评价值为85.77%。2017年农村贫困人口2.96万人,累计脱贫率70.9%,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率评价值为84.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较目标值90%差距较大,评价值仅为63.18%。城市拥有公共汽(电)车辆数372.4标台,是影响公共交通服务指数的主要因素,评价值仅为56%。
(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2017年铜川市资源环境指数排第9位,与各市差距较大,需高度关注。低于排名第1的杨凌市8.23个百分点,低于排名第8的汉中市1.18个百分点。监测的9项指标中,5项未达标。2017年全市建设用地使用面积2.24万公顷,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评价值93.64%。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仅为67.96%,低于目标值(75%)7.04个百分点,评价值90.61%。生活垃圾处理指数85.5%,低于目标值(100%)14.5个百分点,其中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相对较低,是影响生活垃圾处理指数的主要因素。环境质量指数评价值74.9%,其中,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242天,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的监测点仅占三分之一,森林覆盖率46.5%,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5.14%,这四项指标都相对较低。单位GDP能耗(2010年不变价)1.4吨标准煤/万元,高于目标值(0.62吨标准煤/万元)0.78吨标准煤/万元,评价值为52.99%。
三、加快全市小康社会进程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比,铜川市短板指标不少,全市上下要提高认识、对标研究、查找问题、加快推进,确保如期实现各项目标任务。具体建议如下:
(一)紧盯“五新”战略,加快转型发展步伐。一是围绕“五新”扩大有效投资。结合全市实际,加大对服务业、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效能,优先解决企业土地供应,落实财税优惠政策,让企业真正得到实惠。二是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水泥行业向低碳水泥、高性能混凝土制品、特种工程专用水泥制品方向发展;铝行业向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铸件、电子元件等领域发展,提高电解铝纯度;生物制药行业提高技术水平,从药品初级加工改造升级到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建材行业向节能保温、轻质建筑材料方向发展;以新理念新技术重塑耀瓷产业品牌;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提高纯电动汽车及其配件产量。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一是加强市内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发挥现有省或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作用,充实技术人员力量、注重资金投入、创新组织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攻关、科研,力争实现国家级技术实验室零的突破,带动全市技术研发水平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二是注重外联。加强与国内、省内知名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借助其技术力量和国家级科研实验室等机构,重点围绕全市航汽铝、陶瓷等产业技术短板和薄弱环节,采取委托研发、联合攻关等方式,聚智引力、突破难点,积极培育新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发展动能转换。
(三)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一是加强普法宣传,提升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继续推行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聘请法律顾问制度,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促使各类企业守法经营。二是鼓励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取得律师职业资格的人才到各级司法机构中就业。鼓励政法系统公务员积极考取律师职业资格。
(四)完善生活保障体系。一是增加城市公共汽车班次以及通村客运班车线路和班次。二是加强社会保障宣传力度,简化参保程序,提高城乡居民参加医保、养老积极性。三是千方百计增收入,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力度,确保企业“引进来、留得住”,为本地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增就业促增收。四是提高教学水平,留住生源;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合格率;持续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五)强化节能减排约束。一是针对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标准提高的情况,要对标分析,对症下药,提高空气质量。二是要加大对漆水河、沮河的环境治理力度,扩大污水处理厂生产能力,达标排放,提高地表水达标率。三是要继续做好治污降霾、节能降耗工作。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废弃物的排放,提高产业的整体附加值。五是加强对城乡污水集中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