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榆林:盘点四十载投资成就 开启转型升级新征程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榆林:盘点四十载投资成就 开启转型升级新征程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9-01-09 16:34
字号:
打印

  榆林市,位于陕西最北部,陕甘宁蒙晋接壤地带。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地域广阔,资源富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榆林市紧紧围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将全市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0年改革开放,全市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大幅增长,农业、工业、服务业等民生领域投资均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总体要求,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助力脱贫攻坚,为榆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拉动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

 

  1978-2017年,榆林市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1.53万亿元,年均增长22.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

 

  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个百分点,其中2003年增速达到40年间峰值61.6%2017年全市施工项目个数2289个,达到1978年的21倍;施工项目建设投资1400.83亿元,19783133万元,1978-2017年年均增长52.2%2017年投产项目个数1161个,达到1978年的46倍;新增固定资产投资900.15亿元,19781221万元,1978-2017年年均增长56.1%。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全市GDP实现跨越式增长,2017年全市GDP完成3318.39亿元,1978年完成60164万元,1978-2017年按可比价计算,年平均增长10.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榆林市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逐步实现从农业地区向工业强市、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内陆小城向区域中心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跨越,成为陕西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呼包鄂榆城市群重要一极,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已具雏形。

 

  分产业看,2017年榆林市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投资47.31亿元、774.66亿元、578.86亿元,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投资1093万元、1289万元、2829万元,1978-2017年三次产业投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9%25.0%21.6%

 

  二、二产投资大幅增长,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受煤、油、气、盐等资源优势、榆林市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西部大开发等因素影响,榆林市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2017年全市二产投资774.66亿元,1978年投资1289万元,19782017年年均增长25.0%,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2.2个百分点。2007年榆林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跃居全省第一,到2017年连续11年稳居全省第一。

 

  榆林市地下资源丰富,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资源富集一地。煤炭预测储量2720亿吨,其中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天然气预测储量4.18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最大整装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是陕甘宁油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1989年投资建成神府煤田一期,拉开了神府煤田大开发的帷幕;1994年榆林天然气化工厂,年产3万吨甲醇项目试车成功,建成陕西第一个天然气化工企业,标志着陕北气田正式开发利用;1997年靖边采气厂建成投产,建成亚洲地区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19987月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获国家计委正式批准。近20年来,榆林市坚持“三个转化”,煤向电、煤电向载能工业品、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能源基地建设思路,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000多亿元,投资建成华电循环硫化床煤制芳烃、富油中低温煤焦油全馏分加氢等170多个重点项目。形成了“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格局,构建起以煤油气盐开发为基础,电力、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建成了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电基地、氯碱基地、煤化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金属镁、兰炭生产基地。

 

  2018年榆林市在建大型能化项目有:投资360亿元的陕煤清水工业园大型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陕有色投资181亿元的镁铝合金项目,延长投资150亿元的西湾煤炭资源利用项目和投资140亿元的靖边能化园区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填平补齐工程,国能神华投资136亿元的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等项目。

 

  三、一产投资稳定增长,农业经济从传统走向现代

 

  以农为主的第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榆林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1978-2017年,第一产业累计投资388.75亿元,年均增长16.9%2017年第一产业总产值实现292.21亿元,19783.40亿元,1978-2017年年均增长12.1%40年间,一大批经济类作物基地项目、现代化农业种植项目、农业实验基地、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建成,粮食总产不断增加,“横山大明绿豆”、“定边荞麦”、“山地苹果”等品牌化农产品不断涌现。榆林成为全国马铃薯五大优生区之一,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三;全国玉米、小杂粮优生高产区;世界最大的红花荞麦集中产区;全省蔬菜、油料优势生产基地。另外,榆林市正在实现从粗放经营向品牌引领的转变,率先制定了市级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规划,榆林市马铃薯、小杂粮、红枣、羊肉、大漠蔬菜、山地苹果六大区域公共品牌初步形成,同时形成以定边白泥井辣椒和马铃薯、靖边东坑蔬菜、横山通远公司小米等为中心的农产品集散地。目前,全市正努力建成“两区两基地”,即:“全国旱作农业发展样板区”、“陕西省农业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陕西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基地”。

 

  四、服务业投资多元增长,民生工程得到巨大改善

 

  服务业投资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动力,为了切实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全市逐年加大对交通、水利、教育、文化等民生领域投资。2017年榆林市服务业投资578.86亿元,1978年投资2829万元,1978-2017年年均增长21.6%2017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64.63亿元,19787611万元,1978-2017年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25.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21.3%提高到32.1%

 

  (一)交通运输业投资成就斐然。

 

  1978-2017年榆林市交通运输业累计投资1912.07亿元,年均增长31.3%,比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8.5个百分点。40年来,榆林市交通运输业投资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运输保障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从2003年全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靖高速公路通车至今,陕蒙、榆神府、榆绥、榆佳等多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从2001年包西铁路(榆林段)建成通车,又陆续开通了榆林至乌海、包头、呼和浩特、北京、海拉尔、重庆、成都、昆明、上海、杭州、苏州、福州等站点;中航、东航、海航等12家航空公司在榆运营19条国内航线,共计26个通航点。形成了联系晋蒙宁甘及关中的“三横两纵”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和多元运输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另外,包西、青银两大通道在市内交汇,是陕西第二大交通枢纽,建成周边大城市“一日到达”和市县“6小时往返”交通圈。2017年全市公路客运量276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3.97亿人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19倍、28倍。

 

  2018年正在开工建设的大型交通项目有:计划投资104亿元的绥延高速、193亿元的靖神铁路、15亿元的郭神铁路专用线、20亿元榆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其次还有神渭输煤管道、吴定高速、蒙华铁路等重点交通项目。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领域投资不断取得新成就。

 

  水利、环境、基础设施投资是一项重要的民生指标,直接关系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2017年榆林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00.37亿元,19782017年年均增长27.4%,比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4.6个百分点,比工业投资年均增速高2.4个百分点。2017年榆林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78.4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四;城市道路四通八达,总长度达到1193.35公里;建成了榆溪河生态长廊、东沙生态公园、沙河公园等一大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8%,绿地率达到30.6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09平方米;供热、供水、供气、排水等城市功能性建成排水管网771.97公里、供水管网635公里、供气管网1985.28公里、供热管网460公里。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园林城市验收。目前,全市正努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宜居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生态方面,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北部风沙肆虐、环境恶劣,南部水土流失、生态脆弱”。为了生存与发展,榆林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开始大规模征沙治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上下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打坝修田等工作,迅速形成“南治土、北治沙”针对性防治体系。1979年,国家启动“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榆林被列为重点区域;1982年,无定河流域被国家列为全国水土保持八大重点治理片之一。经过不懈的综合治理,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0.9%提高到目前的33.0%,年流入黄河泥沙由5.3亿吨减少到1.9亿吨。治理沙化面积已突破2.44万平方公里,率先在全国实现由“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目前,全市又在全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力争把全市12个县市区打造成碧野护城、绿脉绕城、翠林拥城、清波映城的森林城市。

 

  2018年榆林市在建大项目有:王圪堵水库、万镇饮水工程、榆横开发区生活污水处理、黄河东线饮水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无定河防洪治理项目等。

 

  (三)教育、医疗卫生、文化领域投资覆盖面广

 

  2017年榆林市教育投资23.05亿元,19782017年年均增长46.2%。榆林市教育事业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师资队伍日益壮大,招生人数逐年攀升。2017年末全市各类学校1652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6所,普通中学192所,职业中学19所,小学341所,聋哑学校8所,幼儿园1084所。2017年全市基础教育及中等职业学校累计招生202519人,毕业168451人,在校学生662239人。分别高于197813978人、53544人、99788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8829人,比1978年增加21795人。1999年榆林高专附中、清涧黄河中学、华栋中学三所民办中学经教委批准挂牌开学。1989年全区基本实现普及初等教育。2005年神木县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2012年,榆林市在全省率先实行义务教育“零收费”;榆林市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2013年全市开始实施“15年免费教育”。1978年陕西师大榆林专修科在绥德复校开学,1984年更名为榆林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整合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获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200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榆林学院,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榆林学院升格榆林大学,并规划在科创新城建设新校区。

 

  2017年榆林市卫生投资7.64亿元,1978-2017年均增长38.8%2017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4071所,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1万张,每万人拥有床位数由1978年的14张提高到61张。其中,医院109所,卫生院229所,专科防治院2所,医学科学研究机构2所,采供血机构1所,妇幼保健院6个,卫生监督所13所,村卫生室3240所,诊所、卫生所、医务所457所,医学在职培训机构12所。1998年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起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2009年神木县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全民免费医疗”后,2010年府谷县又实行了“双补双管四结合”新模式,2011年开始实行新农合市级统筹的六个统一,将合疗报销比例由原来的50%提高到了80%2017年,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六统一”,市县乡三级诊疗医联体框架初步形成。

 

  2017年榆林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13.57亿元,1978-2017年年均增长47.5%。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建成文化艺术馆13个,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站182个,博物馆、纪念馆23处。全市有广播、电视转播台20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7%以上;建成大型体育场1座,体育馆5个,游泳馆2个。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1平方米,为全民健身提供了基础保障。

 

  2018年榆林市在建大项目有:“三馆”、“两中心”——榆林市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榆林市会展中心、体育中心。榆林市文化艺术中心、陕北风情陶艺小镇、白云山小镇、佳县东方红文化旅游文化项目、特殊教育学校迁建、神木水上游乐园、星元医院扩建等重点项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