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方法分析西安与成都差距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方法分析西安与成都差距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8-12-26 09:13
字号:
打印

  近年来成都大力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实施创新驱动,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本文以成都为标准区域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西安市区域发展进行变动实证研究,从地区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竞争力偏离份额进行综合分析,揭示相互间差异,并结合西安特定的城市性质与比较优势,试图找出其发展的动向和方向。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比差距

 

  偏离—份额分析法现已成为国际学术界通用的用于分析区域发展变动决定因素的基本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地区经济增长率的差别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两个方面给以统计说明(注:竞争力因素指除产业结构以外的生产力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投资规模等各方面因素)。将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与标准区域的经济增长联系起来比较,区域经济增长与三个因素有关:地区份额因素、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因素、竞争力因素。

 

  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地区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竞争力偏离份额,其用公式表示为:

 

  为某一区域的i产业的T时刻的经济规模,i=12,…,n;

 

  为标准区域i产业的T时刻的经济规模,i=12,…,n;

 

  为标准区域T时刻的总经济规模,即GDP。其中,T=0t0表示基期,t表示计算期。

 

  (一)地区增长份额

 

  

 

  上面公式中:RS代表该区域0时刻第i产业增加值或各产业增加值均按标准区域GDP总增长率(从0t时刻)增长所应实现的增长份额。把这种假定的增长水平同实际的增长水平相比较,如果低于实际增长水平,则该区域总偏离值为正,即G-RS>0;反之,则G-RS<0

 

  (二)产业结构偏离份额

 

  

 

  上面公式中:PS代表该区域0时刻第i产业增加值或各产业增加值按照标准区域第i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照标准区域GDP总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该区域第i产业随标准区域第i产业增长(或下降)而增长(或下降)的情况。若某一地区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则PS>0;反之,则PS<0

 

  (三)竞争力偏离份额

 

  

 

  上面公式中:DS代表该区域0时刻第i产业增加值或各产业增加值按照该区域同一产业增长率实现的增长额与按照标准区域同一产业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与标准区域相比,该区域在发展第i产业方面具有竞争(区位)优势或劣势,若某个地区竞争力高于标准区域水平,则DS>0;反之,则DS<0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从地区经济增长率的差别和竞争力因素两个方面入手,以成都市为标准区对西安市三次产业进行偏离份额分析。以2014年基期,2016年为计算期进行分析,如下表:

 

 

  将表1用偏离份额法以成都市为标准区分析计算得出西安市三次产业结果。

 

 

  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一)西安市增加值的PS>0DS<0T<0,表明在2014-2016年期间西安市经济增长率落后于成都GDP7个百分点,其中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导致其总体经济落后近8个百分点,可见竞争力的严重缺乏,直接导致西安市整体经济的发展落后于成都同期的发展速度。

 

  西安GDP总量6257.18亿元,比成都(12170.23亿元)少5913.05亿元,GDP总量相当于成都的51.4%;西安四上及房地产企业单位数5518个,比成都少6187个,相当于成都的4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1153个,比成都少2333个;相当于成都的33.1%

 

 

  2016年,西安非公经济增加值3302.27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52.8%,比成都低6.9个百分点;非公经济第一产业增加值61.2亿元,占成都的比重43.5%,非公经济第二产业增加值1081.2亿元,占成都的比重32.2%,非公经济第三产业增加值2159.87亿元,占成都的比重57.5%

 

12016年西安与成都非公经济增加值(亿元)

 

  (二)第一产业的PS>0DS<0T<0,表明西安市第一产业随成都第一产业增长而增长,但是与成都相比,西安在发展第一产业方面具有劣势,竞争力低于成都,属于增长滞后型。第一产业在西安市的产业结构中占的比重大约为4个百分点,这符合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的演变规律。

 

  2016年,西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630元,仅比成都少272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191元,比成都低3414元。西安和成都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2.3511.931,成都城乡收入差距低于西安。

 

22016年西安与成都居民收入(元)

 

  2016年成都与西安分别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6家和10家,省级龙头企业129家和49家,可以看出,西安的农业龙头企业在规模和实力上较之成都仍有不足。两市均有大量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每个行政村拥有量分别为4.2家和3.0家,西安较成都少1.2家,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服务体系的建立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从农民消费水平看,成都的农村居民在生活消费支出上是西安农村居民的1.3倍,其中用于食品支出比重分别为37.8%26.9%,西安低于成都10.9个百分点。西安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过低,于成都相差10.9百分点。

 

  (三)第二产业的PS<0DS<0T<0,可以看出西安市第二产业随成都第二产业增长而下降,西安市一直以来是以重工业等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与成都相比,产业内部结构严重不足,从竞争力优势来看,落后于成都。原因主要有产业规模偏小,集聚化程度不高,有些产业仍然以资源消耗,粗加工形式为主,这些严重的影响了西安市第二产业的内部竞争力。

 

  2016年,西安工业投资949.2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8.6%,比成都低8.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下降12.0%,而成都为同比增长41.0%,西安比成都低53.0个百分点。

 

  2016年,西安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增加值922.6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8.3%,增长13.0%,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增速是上年的2倍;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55.70亿元,增长0.4%,同比回落6.4个百分点。西安市3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4个行业实现正增长,占全市行业大类的66.7%,其中,6大行业实现增加值1080.4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1.7%,增长11.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个百分点。

 

 

  (四)第三产业的PS>0DS>0T>0,可以看出西安市第三产业随成都第三产业增长而增长,与成都相比,西安市第三产业明显处于优势,西安市的竞争力高于成都,西安市的第三产业在2014-2016一直保持其在整体产业中50个百分点以上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强劲发展,给西安市整体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量,同时给成都的第三产业造成很强的竞争压力。

 

  2016年,西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30.70亿元,相当于成都的66.1%;同比增长9.6%,比成都低0.8个百分点。2016年底西安限额以上企业只有1582家,仅占全部商贸法人企业总数的3.2%。整体上,微小企业比重太大,组织化程度、规模化程度较低。从商贸业发展实际看,大市场、大流通、大企业发展格局尚未形成,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市场,聚合辐射能力弱。

 

32016年西安与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016年西安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97.00亿元,相当于成都的60.9%,第二产业投资仅相当于成都的42.8%,其中工业投资相当于成都的42.3%。西安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比成都低10.9个百分点。

 

42016年西安与成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亿元)

 

  (五)以成都市为标准区对西安市工业及装备制造业偏离份额分析,以2014年基期,2016年为计算期进行分析,如下表:

 

 


  (1)以成都为标准区西安市全部工业企业的PS<0DS<0T<0,在2014-2016年间,西安的能源消耗随着成都的增长而减少,其中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导致减少近6%,工业结构的偏离减少5%,与成都相比,竞争力和工业结构均处于劣势。

 

  (2)装备制造业的PS>0DS<0t>0,西安的装备制造业大约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4.3%,随着成都的增加而增加,西安具有优势,但是竞争力不如成都。

 

  2016年西安规模以上工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现总产值402.12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的18.7%,同比增长9.8%,高于上年同期4.5个百分点。98家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中,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有16家企业,主要分布的工业行业为:飞机制造、航空航天相关设备制造、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制造、航天器制造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主要从事飞机及相关组件零件制造,战新产品以飞机及相关组件零件为主。西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航空航天特色鲜明,2016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航空航天产业战新产值所占比重达到78.2%;装备制造业从偏离分析法中分析出西安具有优势,同时也是西安的比较优势,需大力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西安特定的城市性质与比较优势出发,同时以成都市为标准区对西安市进行偏离份额分析得出,与成都相比,产业结构差距在于工业差距,工业中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虽不如成都,但PS>0,即增长率大于0,西安具有优势。

 

  因此,建议在低碳经济模式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工业发展,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未来政策取向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为提升技术水平、发展相关高端制造业提供有力支撑。

 

  (一)组织实施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专项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培育特色装备制造基地,发挥产业链辐射效应,提高重大技术装备成套能力,落实有关税收、补贴政策,在若干领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发展微、光电子和软件产业,努力推动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及现代制造业。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品种,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升级改造。如建立创新研究、产业孵化方面的支持基金,为相关企业上市创造宽松环境,引导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向高端装备制造及装备制造业升级领域倾斜等。

 

  (二)能源结构调整。西安过度依赖煤炭资源,要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低碳发展,也是西安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实现确定的结构调整目标,既有现实基础,又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一是继续推进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发展。稳步发展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二是扩大天然气消费市场。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和天然气调峰电站,在民用、工业和交通领域积极推进以气代煤、以气代油,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三是要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产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