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打印
分享:

榆林:规下文化企业占主导 产业增加值破40亿

您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市县信息

榆林:规下文化企业占主导 产业增加值破40亿

文章来源: 陕西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8-12-24 09:00
字号:
打印

  2017年我国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榆林市文化产业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引领、政策驱动、跨界融合的发展思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文化发展步伐,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动力。结合本次省反馈文化产业增加值,现将该结果简析如下。

 

  一、榆林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现状

 

  2017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在法人单位数量、发展速度和从业人数等各个方面上均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增加值总量保持平稳增长,对全市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仍以规下文化企业为主导,总量位居全省第五位。

 

 

  经核算,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0亿元,按现价计算,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同比增长12.4%,占GDP比重为1.19%,相较2016年降低0.09个百分点。

 

  其中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33.64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84.1%,同比增长12.9%;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10亿元,同比增长121.7%;规模以下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4.18亿元,同比增长6.6%;个体户产业增加值为6.36亿元,同比增长9.4%;非企业产业增加值为6.36亿元,同比增长5.7%

 

 

  从行业类别划分上看,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制造业增加值为2.09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2%,同比增长5.8%;文化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为7.37亿元,占比为18.4%,同比增长29.6%;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30.54亿元,占比为76.4%,同比增长9.3%

 

 

  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下滑趋势

 

  从2013年至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9.7%2017年实现12.4%的增速,然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5年以来开始持续下降,其原因主要是:

 

 

  1.进入“十三五”以来,随着全市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传统工业制造业的增速明显放缓,由此也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整体增速。

 

  2.当前,随着互联网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文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且发展迅速,日益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不可否认的是,包括涉及文化制造业中部分工艺品制造以及文化服务业中报刊、杂志和图书出版、广电等在内的传统文化产业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层面受到相对冲击,增速下滑较多。按现价计算,文化制造业从201615.5%的同比增速下降至2017年的5.8%;文化服务业从201611.5%的同比增速下降至2017年的9.3%

 

  3.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主要以规模以下企业为核算基础,规模以上企业大部分集中在规上服务业,因此本身对文化产业增加值“贡献”不足,加上近年以来,全市对煤炭等能源资源的大力挖掘的同时,却没有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从而导致虽然文化资源的“面粉”很多,但文化产业的“蛋糕”却很小。

 

  三、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几点思考

 

  2017年,全市规上文化企业数量达到38家,然而为全市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比重仅占到8%。规上文化企业作为全市文化产业的“领头羊”,对带动规下文化企业的发展、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及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增强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因此,发展规上文化企业,提升产业增加值,是当前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发力:

 

  一是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一方面,要重视互联网新媒体和衍生品的开发。当前,随着我国新媒体蓬勃发展,新媒体的垂直化、多元化经营是未来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一个发展方向。如现在很多微信公众号除了有广告收入,都在借助互联网,发展“文化+电商”,但是很多并未纳入统计范围。另一方面,视频网站、网红经济等方兴未艾,未来与互联网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

 

  二是做好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当前尽管旅游人次增多,可近几年全市很多旅游项目主要以传统的民俗文化为基础自发形成,文化体验也还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体验性强、消费类型多、文化参与度高的旅游还没真正开展。可通过实施“文商旅”一体化发展战略,科学规划一批精品线路,建设跨区域旅游自驾游体系,结合政府引导、创新文化旅游产业金融投资机制,积极推动陕文投、曲文投等大型文化企业与榆林本土文化旅游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跨区域合作,与省内外大型旅行社建立紧密关系,促进信息互通、客源互送、互利共赢的跨区域旅游合作。大力开发文旅IP、发展体验旅游,从而形成相关产业链,通过文化内涵高的旅游和消费来带动投资。

 

  三是围绕城市文化建设,构建榆林自己的文化产业。现阶段全市绝大多数旅游产品、文创产品,没有任何IP支撑,买来送人也没有品牌和特色。因此只有通过挖掘全市的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其城市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做成一个有IP的“城市文化体验中心+城市文化IP产业链”,进而构建属于自身的文化产业扩大消费市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